情系臘八節
齊曉鈺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小時候,一進臘八,年的味道就從凍結的田野和沉寂的村莊飄散開來,每個人的臉龐似乎也都隨著臘八的到來煥發出柔和的光彩。熬臘八粥就成了我們迎接臘八節的重要儀式。
小時候,臘八節是我們家必過的節日。我們家把這個節不叫臘八節,叫臘八日。吃的食物也不叫臘八粥,叫紅飯,冬至飯葷,臘八飯素,紅飯不能見葷腥。
紅飯也叫糊塗飯,老人說吃了糊塗飯糊裡糊塗到過年,這意味著年關近了,各項準備工作把人忙糊塗了;也意味著,一年順還是不順都要好好迎接新的開始,有難得糊塗之意。紅飯是這樣做的:用各種豆子和米熬成湯,放點食用鹼,湯汁色澤鮮豔如楊梅。在湯裡煮進手工碎麵條,潑上沸油和蔥花,誘人的香氣簡直可以穿越文字撲鼻而來。
臘八的早上,奶奶總會比平時起的更早。我也一改平時賴床的「惡習」,毅然離開暖和的被窩,因為實在抵禦不了臘八粥濃鬱香甜的誘惑。搬個小板凳,把手揣在袖口,偎著火爐坐在奶奶的身旁。嗅著誘人的香味,聽著鍋裡沸騰的歡笑,任幸福的味道恣意瀰漫。我從小就是個吃貨,家裡的好東西幾乎都是盡著我吃。初中之前,曾經把奶奶留著過年讓大家吃的一罐酒棗吃光;一次上學忘記背書包,只背著一包零食;也曾把糖饃饃、麻花等點心之類的東西以及各種瓶裝罐頭吃得不想再看。或許太過甜膩的東西不是生活的主流,它永遠比不上平常日子的香潤綿長。我愛喝粥,尤其是奶奶做的粥,永遠也不會喝煩。紅飯要在冒太陽之前吃。我們還在熱被窩裡,奶奶已經把紅飯準備得差不多了,等我們圍在洋爐子邊時,紅飯出鍋啦。奶奶吩咐我和大弟給左鄰右舍端去一碗。
那個年月,逢年過節的好飯都要給鄰居端,年饃饃、十五的月餅也要給鄰居端,而且每家都要趕早端,唯恐落後。這樣的意識在家鄉是非常傳統和樸實的,連清明燒紙的時候,都要給孤魂野鬼燒一點的……
要開飯了,炕桌上擺好了紅飯,我們從鄰居家跑回來,圍在炕桌旁,奶奶還在忙碌,父親不動筷子,我們也不能動筷子,妹妹使勁吸紅飯上飄起的熱氣。吃了紅飯不生口瘡,奶奶正在給家禽和家畜分食。奶奶忙完坐下來,父親便開始動筷子了,我們也狼吞虎咽起來。我們把鄰居家端來的紅飯一一嘗遍,談論各家的特色,奶奶說:「饞嘴,多吃點,少長口瘡。」母親還特意囑咐我們吃飯不要咂嘴,說越咂越窮,豬圈裡的豬咂嘴所以命不好。我和妹妹都不咂嘴,不想又懶又饞吃相極差(真是感謝母親,讓我們早早養成了好習慣)。
吃過紅飯後,我們最大的樂趣應該就是滑冰了,那個年代沒有什麼娛樂場所和玩的地方,正逢寒假,三九四九天的,零下二十多度,我們這些不怕冷的孩子,喜歡約上幾個小夥伴偷偷到處找冰滑,不管是家門旁的小河,澆過冬水的麥田地,餵牲口的蓄水池,還是離家較遠的大渠,領村的魚塘水塘,只要是有水的地方,都會留下我和小夥伴們滑冰的痕跡。
記得,在我家西面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非常大的水塘,寒冬臘月時節,塘裡的水都結成了冰,看著滿塘白花花的,晶瑩剔透的,如鏡面般閃閃發光的冰面,心裡直痒痒。這時,正是滑冰的最好時節。每到周末,這裡就成了我和小夥伴們的樂園,我們從早上就溜出去,一直滑到太陽落山才回家。現在正逢寒假,我們幾乎每天都在這裡滑冰,你追我趕,你推我坐,你搶我奪,冰面上熱鬧極了!滑著滑著,冰面上時不時會傳來一兩聲小孩子的哭聲,沒等我們反應過來,哭聲又很快被一串串笑聲淹沒,苦笑轉瞬,小孩子的世界永遠是這樣純真!男孩子們正在炫他們的才能,隨著滑冰杆用力的一下下地戳向冰面,冰面上到處是長長的一條條粗細均勻的相交的平行線和一個個的小窟窿,這就是男孩子們的「傑作」。一塊小小的冰面,承載了多少孩子童年的快樂。
每次滑冰回家,棉褲和棉鞋都是溼漉漉的,小時候天氣特別冷,我穿的大棉鞋,是黑色絨面子的,是奶奶和媽媽手工製作的,穿的大棉褲也是她們手工製作的,滑一天雪棉鞋全部被雪給打溼了,棉褲也溼了半截,在攝氏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氣裡,溼了的大棉鞋和溼了半截的棉褲,凍得硬邦邦的。免不了要受父母親的一頓責罵,有時屁股上還要挨上幾巴掌。可是好了瘡疤忘了疼,過後還是抵擋不住誘惑,只要父母親忙於活計,一時顧不上,我就又偷偷地溜出去滑冰。每次滑完冰以後,為了早點把溼褲、溼鞋弄乾,我們把白土當成救命稻草,抓幾把幹白土抹在溼褲、溼鞋上,溼褲、溼鞋的水很快就被白土吸收了,再把溼白土抖下來,如此反覆幾次,然後放在太陽底下曬一會兒,溼褲、溼鞋就幹了,這樣才能心安理得地回家。否則因害怕受到父母親的責罵,還要在家門外徘徊,直到天徹底黑了,家裡有人來找了,才小心翼翼的跟著回去,這樣就逃過了一次「大難」。但有時因太貪玩,太投入了,不知不覺間太陽公公早就下山了,擦白土也起不了啥作用,父母親也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乾脆就不來找了,於是只得穿著溼褲、溼鞋硬著頭皮回家,免不了又受到父母親「優待」的一頓皮肉之苦。
從早晨的紅飯開始,到小河裡滑冰結束,這就是我在故鄉度過的臘八。時光飛逝,我們再也無法復原紅飯的滋味,無法複製冰天雪地裡滑冰的生動場面,但有些東西是根深蒂固的,比如喜歡雪地腳印,喜歡滑冰,喜歡聞枯葉的味道……
這些都是家鄉根植在我骨髓裡的印記。不管未來我走多遠走多久,它們都將牽絆著我。長大後,我也學著熬臘八粥,食材比以前也更豐富,但再沒有小時候的味道。很長時間不得其解,直到我當了母親,看到《愛的能量》一書,才突然領悟:原來愛是宇宙中最偉大的力量。當我們選擇無私的去愛人時,一股源源不絕的能量就從我們的心中湧出,透過我們的意念,流到我們的手,傳達到每道飯菜裡面。奶奶對家人的愛是博大無私的,為了家人的健康,她把全部的愛心都融入到一日三餐。這也是為什麼好多人走過千山萬水,吃盡遍地珍饈,還是忘不掉奶奶的味道?因為飯裡有奶奶無條件的愛的能量。
電話響了,婆婆打來的,問準備臘八飯了嗎。哦,原來今天是臘八節,我卻差點潦草帶過。翻開日曆,發現今年的臘八和以往有所不同,臘八和大寒竟然在同一天。農村的老人有「臘八遇大寒,吃穿不用煩」的說法,因為臘八節和大寒都有天氣寒冷的意思,當兩者在同一天出現時,便意味著當年的冬天會特別的寒冷,所以在第二年春天出現倒春寒的概率就會很小,農作物沒有了倒春寒的影響,不僅長勢會很好,產量也會很高,所以農民就不用再為了吃穿而發愁。一年的疫情讓我們膽戰心驚,如果在新的一年真能吃穿不愁,倒是極好的。
我不慌不忙地挑選食材:金黃的小米,飽滿的黃豆,新鮮的花生,沉甸甸的桂圓,紅寶石般的大棗,甜蜜蜜的紅薯,玲瓏剔透的紅豆,噴香的麥片……
臘八我要早早起床,心平氣和慢慢攪一鍋的漣漪,在嫋嫋蒸汽中用愛的力量熬出清香淡雅,熬出溫暖熨貼,熬出沁人心脾,甘甜可口的幸福的花。
(齊曉鈺,和平街小學語文教師,喜歡讀書寫作,多篇散文見諸報端,文筆細膩,對生活有其獨到見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