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黑老黑一本黑
在我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過年。除了能偷藏幾塊錢壓歲錢,還能穿新衣裳。作為全村最靚沒有之一的仔,我常年引領全村的時尚。
當別的小朋友還在穿數碼寶貝的時候,我已經偷偷用老媽炒菜的蛋清把頭髮梳成了大人模樣。
當別人腰間揣著Walkman裝逼的時候,不甘落後的我扛起了家裡超大規格的錄音機,坐在墳場邊上聽起了「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幻想著有一天我也能成為綠林好漢,仗劍天涯。
但故事總是在父母手裡甩動的藤條和我的稚嫩抗議聲中結尾,不知不覺我已經走了那個鄉村,來到了國際大都市——深圳。不變的是,我依然是那個品味獨特的靚仔。
舊衣回收,愛心濟困
當我考上大學之後,我終於逃離了父母的掌控,重新獲得了穿衣自由。於是我把露頭皮的寸頭變成了錫紙燙,把腳底的Adidos成功的換成了Adidas。
我努力地步上了潮流的後塵,後來我染髮燙頭戴耳釘,徹底變成了一個潮流boy。雖然每次回家,奶奶總是會縫上我褲子上的破洞,並用紅線繡上一朵小花。
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對於潮流的熱愛。潮流是變化的,每季的流行元素都不同,我的衣櫃也總是在變化。過季的時尚雖然不再時尚,卻依舊具有遮體保暖的功能。
扔掉不如捐掉,從那以後,我就養成了定期捐贈舊衣物的習慣。
從校園宿舍到現在的住所,樓下總是有衣物捐贈的箱子,上面寫著舊衣回收,愛心濟困。對我而言,這實在太棒了。
於是我把我的破洞牛仔褲、女朋友的緊身熱褲通通丟進了回收箱,希望貧困地區的朋友,也儘可能穿的時尚。
除了線下捐贈,我還曾聯繫線上組織捐衣服,從夏天的T恤到冬天的羽絨服,打包了滿滿兩大包。
線上捐贈一般是上門回收,包郵捐贈。
我原以為我獻出去的每一件衣服,最終都能找到他的新主人。很久以後我才明白衣物回收箱不是愛心捐贈,是二手衣物回收。
一般來講,國內回收的舊衣服,僅有10%完成了它捐贈的使命,成為貧困地區人們的「新衣」;20%進了回收工廠變成蔬菜大棚的保溫材料一類的東西;剩餘的70%出口轉售,最終則流往非洲大陸地區。
也就是說,我的螢光綠T恤、緊身熱褲並不能在國內完成它傳遞時尚的使命,或許在非洲這片土地上,它找到了自己的新主人。
就像這樣,
這樣,
或者這樣,
雖然這的確是件好事,但我一琢磨,發現好像哪不對。我們不是要獻愛心才捐的衣服嗎?怎麼愛心捐贈會變成商品,轉手就賣給了非洲老哥呢?
你的舊衣,他的新衣
恰好早上在央視上看到一則新聞,說我國即將全面禁止進口洋垃圾,而視頻裡播放的某港口查獲的走私「洋垃圾」,其中夾雜著數量龐大的廢舊衣物。
顯然這些廢舊衣物即將流進我國的服裝市場,再想想非洲大哥身上穿著的「我愛中國」是不是也是同樣屬于洋垃圾呢?
於是我查了查,發現廢舊衣物有一個回收再售產業鏈。
二手衣物通常來自捐贈,比如置放在小區樓下、大學校園以及垃圾站旁邊的衣服回收箱,上邊都寫著愛心、循環利用之類的宣傳語。
也有部分是低價當廢品買入的,收購價格非常低廉,一大摞可能才四五塊錢。並且這種交易還不是很常見,想要找路子,得先和小區裡的大爺大媽嘮嘮嗑。
小販們收購以斤為單位,進廠之後則是以噸為計量單位進行售賣。
在阿里巴巴上,你仍然能買到這些即將出口非洲的舊衣,一般價格為8-20元/kg,1噸起拍,也有以10噸為起拍單位的。
由於每個地區人們的收入不同,購買的衣服檔次也不同,因此每個地方的衣物回收價格也不同,通常沿海地區的價格明顯貴於內陸地區。
回收企業將衣服收進廠之後,會根據衣服質量定價,之後再轉手給分揀工廠,分揀之後的衣服則流向了各個出口廠家。
質量好的,一噸能賺的近萬元的收益。
根據數據統計,2018年,全球三分之一的舊衣流向了非洲的二手衣物交易市場。美國、英國、德國和韓國成為第一批掘金者,中國緊跟其後。
肯亞、安哥拉、奈及利亞和坦尚尼亞是中國舊衣最大的市場。除了非洲,中東的舊衣市場也極其繁榮。一句話總結就是經濟發展越落後的地區,舊衣買賣越發達。
二手衣服回收其實屬於二手經濟的一部分,當然也會涉及公益,但比例少的可憐。那些打著公益名義回收舊衣的平臺,無一例外都會涉及買賣愛心。
但,這種情況是無法避免的。公益組織接收舊衣,需要物流、倉儲、清洗、消毒、分揀、打包,此外還有對接當地組織、物資分配等等,一般的公益組織就算有這個心也沒這個力。
也就是說,你的愛心捐助一定會淪為商業行為。
由於原料幾乎無成本,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湧入二手衣物回收這一領域,愛心捐贈成為一門炙手可熱的生意。
回收舊衣是門好生意嗎?
早在2017年,知乎有人發帖講述自己做二手衣物回收的那些事,許多人在評論區躍躍欲試。而今天,這個領域的入局者越來越多了。
由於同行惡行競爭,二手生意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運往非洲的舊衣越來越多,人們開始把眼光瞄準東南亞地區。
但網際網路企業的熱情不曾退卻,閒魚、轉轉、支付寶都有二手回收業務,在網上你甚至還能找到舊衣回收加盟。
作為再生經濟的重要一環,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舊衣回收即將淪為夕陽產業。競爭激烈是一方面原因,其他各方面的阻力也不小。
要不是因為寫文需要,我至今仍會認為捐贈=公益,並且拒絕公益之外的其他處理途徑,很多不願意捐衣物的人也是這麼想的。
後來我仔細想了一下,貧困地區的人需要衣物,是為了禦寒。而我的破洞牛仔褲雖然很潮但是在寒風肆虐的地區,除了加重得老寒腿和凍瘡的風險之外,卵用沒有。
在中國,每年會產生500萬-1000萬噸舊衣服,這麼多舊衣服就算貧困地區真的需要也吃不下,更別說那些夾雜在其中的露臍裝和三角褲之類。除了做擦車布,它還能幹啥。
據估算,我們每產生一萬件舊衣服,最後可能只有三件是真正送到了受捐人手裡。
看看你的衣櫃,有多少衣服是你買來就再也沒碰過的?算下穿著頻率,你一件衣服平均穿著次數超過10 次了嗎?
過度消費一定會導致浪費,就像我曾經努力追逐的潮流,他非但沒讓我變得潮,反而讓我陷入了一場無休止的追逐的怪圈。
回過頭再看看自己學生時期的裝扮,什麼緊身褲、低胯褲,wtf,那殺馬特的造型讓我恨不得立馬穿越。
現在我的衣櫃總是空蕩蕩,衣服只有基礎款,什麼熱褲、緊身褲之類的再也沒買過。審美變化是一部分,環保是一部分,當然單身才是抑制消費欲的最大原因。
少買就意味著少丟,我現在捐衣服的頻率已經降至一年一次。
我很樂意我的衣服被舊衣回收公司拿走,成為新的循環,不論它是被非洲老哥低價買走還是成為一塊毛氈,這起碼意味著被再利用,而不是被填埋、焚燒。
作為二手回收企業,如果想要更多的民眾參與其中,至少要做兩件事:
1、將衣物捐贈改成衣物回收
2、將公益捐贈的明細公開
公益和商業是兩個絕對不能混淆的概念,儘管只有搞到錢環保這事才能持久,但從根本上還是得區分,不然效果適得其反。
而作為公益捐贈的部分,只有公開明細才能增加用戶信任,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不管是回收也好,捐贈也好,其實都是一個經濟再循環的過程。
二手衣物大量流進非洲,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地紡織行業的發展,但是廉價永遠是商業流動的根本。只要貧窮還在,對於二手衣物的需求就不會消失。
反之,只要潮流依然廉價,就會不斷地滋生新的浪費和垃圾。
H&M、Zara等快時尚品牌的更迭速度快到超乎你的想像,在這些品牌的理念裡,所有的時尚只有一個季度的生命。
當你在Zara買下最新一季的款式,那就意味著下一個季度你身上穿的衣服已經過時。
潮流像是一場永不勝利的賭博,作為賭徒,你只能無限加碼。
人靠衣裝則是一個更大的謊言,不信你去問問公司同事。當年你穿著都教授同款的時候,妹子們到底是眼冒星光還是想要自戳雙目?
別瞎折騰了、少買點衣服,不僅能省錢,還環保。
這錢拿來給妹子買糖吃,它不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