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隔壁王女士是我為數不多有交集的寶媽之一,只因對方性格比較爽朗,平日裡喜歡來家裡串門做客,在這個冷漠的城市裡顯得較為難得,尤其作為見慣了生死的醫生家屬,我和老公對於正能量性格的人大多無招架能力。
前些日子,我卻看到王女士眉頭緊鎖,詢問起來卻支支吾吾,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直到後來被我逼急了,才小聲說:「我說了,你可別覺得我孩子有病才行。」
原來,事情還要從上個月說起,王女士家有一女,寵愛異常,生日時父母特地從日本代購了一個人偶娃娃回來,為的就是陪伴她成長。剛開始,女兒還對人偶愛不釋手,後來卻突然不喜歡了,最近更是說出了「媽媽,床頭的人偶在動」這種讓人發寒的話,體重更是飛速掉秤,這讓她很是慌張。
可如今大家都在隔離,她也不想輕易帶女兒去醫院犯險,這才手足無措。我聽後道,這算什麼大事,邊給老公打了電話,邊調侃:「醫生親自上門,這待遇厲害吧?」
然而真正上門後,老公卻發現孩子並非是身體問題,原因聽起來甚至有點匪夷所思,連我都聽得雲裡霧裡,但究其根本與床頭的人偶的確關係莫大,接下來,我們就用科學的原理來破除這層匪夷所思的外衣吧。
作為兒科醫生,老公認為孩子的日漸消瘦與人偶關係莫大,只因人偶的存在給孩子造成了莫大的威脅和恐懼,孩子這才出現了日漸消瘦。
我和王女士都非常不能理解,只因為這人偶做的實在可愛精緻,像個小公主一樣。連我這種成年人看到都愛不釋手,孩子怎麼會感到恐懼呢?這就牽涉到心理學上的一個專業名詞:恐怖谷效應。
該理論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日本一位發明家提出,他本身是一位機器人發明家,但在製作機器人的過程中發現,當人們面對其他外形的機器人時,大多態度和善溫柔。但若是機器人的外形與人類過於相似時,人們就變得牴觸、反感,仿真度越高得到的回饋就越差。
這讓他意識到,人類在心理上是無法接受與自己外形一樣的其他物種的,這源於自然界生命物種的天生排他性。而小姑娘就是因為陷入了恐怖谷效應之中。
與成年人不同,很多小孩子天性細膩敏感,對待人偶更容易將對方擬人化。這就導致一開始看著親近可愛的人偶娃娃,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心理作用變成可怕的存在,甚至產生對方開口說話的幻覺。
因此,老公建議王女士直接把人偶扔掉,並且要讓孩子知道人偶已經被扔掉,這樣才能徹底改善孩子心底的恐懼。
最後,大家身邊有害怕人偶的孩子嗎?快把經歷分享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