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弘資本金融商學院交流群資訊,益弘資本金融商學院交流群報導,最近幾天不少新經濟公司扎堆上市,都獲得了掛牌首日股價幾近翻倍的「夢境開局」。
12 月 9 日,美國版「美團外賣」DoorDash 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首日報收 189.51 美圓,較發行價上漲超 85%;
12 月 10 日,共享租賃巨頭 Airbnb 在一番曲折後掛牌納斯達克,首日報收每股 144.71 美圓,較發行價上漲 113%;
12 月 11 日,新消費企業泡泡瑪特在港交所掛牌,開盤價錢 77.2 港幣,較招股定價高開超 100%。
而在這一眾公司中,還有一家相對不算知名,體量也不算太大的企業在紐交所上市,這家公司是為企業客戶提供 AI 效勞的 C3.ai。掛牌當天,C3.ai 出售定價在 42 美圓每股,最終報收 92.42 美圓,較 IPO 定價飆漲 120.21%。
簡單來說,C3.ai 是一家 SaaS 類型的公司,為企業客戶提供各類能夠快速部署的應用和工具,協助客戶企業將 AI 技術與其傳統業務整合,完成數位化晉級。
其開創人 Tom Siebel 是矽谷軟體業的傳奇大佬,在 1993 年興辦的 CRM 公司 Siebel Systems,在業內一度風光無限,後來在 2006 年以 58 億美圓的價錢被甲骨文收買,而年近 60,早已是億萬富翁的 Tom Siebel 則在 2009 年再次創業,興辦了 C3.ai。
有意義的是,就在不久前,雲計算巨頭 Salesforce 宣布將以 277 億美圓的價錢收買企業協作聊天軟體 Slack,創下軟體業史上單筆最大的收買案之一,同時也是 Salesforce 近年來數額最大的一筆收買。
假如對 Salesforce 有所理解就會曉得,當年 Salesforce 正是依託著將 Web 1.0 技術與 CRM 系統分離,引入訂閱付費形式才賺下第一桶金,而它所超越的行業「老大哥」,正是 Siebel Systems。
近年來雲計算等新技術越發成熟,企業上雲成為共識,而早早站定的 Salesforce 也水漲船高——2015 年,Salesforce 一度傳出有可能以 500 億美圓左右的價錢被微軟收買,但如今 Salesforce 市值曾經超越 2000 億美圓,超越了甲骨文,也成為了微軟最具競爭力的應戰者。
C3.ai、Salesforce 遭到高度關注,是近年來 SaaS 產業高歌猛進的一個縮影——隨著雲計算等新技術越發成熟,企業上雲成為共識,SaaS 產業也水漲船高,依據 Gartner 研討,在 2020 年全球 SaaS 市場範圍有望超越 1000 億美圓,也是雲計算產業中營收最多的組成局部。
和美國相比,中國的企業效勞市場起步較晚,雖然近年來堅持了高增速,整體市場依然處在起步築基的階段,在 2018 年 SaaS 行業的收入範圍還只要 200 億元錢。
不過中國近三倍於美國的網民人數,近六倍於美國的公司數量都預示著宏大的市場潛力,以騰訊、阿里巴巴為代表的科技巨頭不希望缺席。
關於潮水的變化,銷售易開創人兼 CEO 史彥澤有很深的感受。2011 年剛開端創業時,想要拉到投資十分艱難,投資人對 to B 項目既不理解也不感興味,而就在最近幾年,銷售易曾經連續拿到了騰訊的三輪注資,還先後拿下了上海電氣、聯想集團、沈鼓集團、海康威視)等大單,其中許多客戶還是從微軟、Salesforce 的 CRM 效勞切換到了銷售易。
事實上,在 2017 年騰訊領投銷售易 2.8 億元錢的 D 輪融資時,還更多扮演的是財務投資方的角色,而到了後來的 D+ 輪和 E 輪融資,隨著騰訊也完成了「930 革新」,成立 CSIG,明白進軍產業網際網路後,騰訊不但成為了戰略投資者,雙方也在業務上產生了更深化地協作。
依據「ToB 行業頭條」整理,截至 2020 年 9 月,騰訊今年曾經在國內企業效勞範疇投資 20 起,而在 2019 全年是 17 起,2018 年為 16 起,並且騰訊的戰略投資佔比明顯升高,從 2018 年的 31% 增長到了 2020 年的 60%。
不止是投資,SaaS 產業曾經成為了巨頭博弈的焦點戰場。騰訊在 2019 年 10 月發布 SaaS 生態「千帆方案」,旨在為 SaaS 企業提供各方面支持,阿里雲也明白表示「本人不做 SaaS」,劃定運營邊境,給 SaaS 同伴協作自信心。
中國的企業效勞,這次真的要起風了嗎?以銷售易這家企業作為樣本,我們或許可以窺見些許線索。
01 銷售易的從零到一
興辦銷售易前,史彥澤曾先後在 Dell、Cisco、SAP 等大型跨國企業就職,並拿到 SAP 全球 Top Sales 獎項,有著豐厚的銷售管理經歷。
2008 年史彥澤從北美被調回 SAP 中國,任職 SAP 中國商業用戶總經理,在多年的銷售工作中,史彥澤逐步認識到,「網際網路技術跟管理軟體的分離,是大的趨向」。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勝利案例就是 Salesforce 用了 Web1.0 的技術,和傳統 CRM 做了一個分離,其他什麼也沒改動,早年沒有人看好,但是到今天 Salesforce 的市值曾經超越了 Oracle 等一票公司」,史彥澤向周天財經說到。
事實上,傳統 CRM 軟體大多問世於上世紀 90 年代,中心關注在企業客戶數據記載的搜集和業務流程的自動化,雖然目的是以客戶為中心來運營,但客戶和管理系統並不能發作交互,而只是被市場銷售人員錄入、檢索。即使是提出「No Software」,按訂閱付費的 Salesforce,也沒有處理這一問題。
2011 年,史彥澤決議本人創業,目的是開發出面向下一代客戶關係的 CRM。
依照史彥澤和團隊的設想,「下一代的客戶關係,應該是互動型的客戶關係」,整個系統可以將銷售營銷人員、經銷商、終端客戶完整包括其中,數據自在活動。
但是,上雲、做多銜接、建根底設備,這些設想關於一家初創企業來說,都意味著深不見底的前期投入,這與傳統企服軟體做一個項目賺一筆錢的形式完整不同。
於是,聚焦成為了切合實踐的選擇。史彥澤和團隊聚焦到銷售這一件事上來,並將產品名字定為了「銷售易」,「他人一聽就曉得我們是幹什麼的」。
創業的難度依然超出了史彥澤的預期,找不到錢,成為了首要問題。
2011 年時發作了兩件大事,蘋果推出 iPhone 4S,騰訊廣州團隊的張小龍發布了微信 1.0,中國挪動網際網路的黃金十年拉開了帷幕,也讓當時的一級市場,將眼光完整放在了 to C 投資上。
史彥澤回想,當時 to B 創業簡直是置之不理的狀態,投資人對 B 端項目不感興味,也不了解為什麼 B 端創業還需求融資。將近快兩年的時間,史彥澤見了各路 VC,到各個天使投資網站上投稿 BP,不停地發郵件,以至還在微博上給投資人大 V 挨個私信留言。
「反正一切能用的招數全都用過了」,但最後依然沒能融到錢。靠著本人的積存和從朋友那裡借的錢,史彥澤勉強維持著公司運作,「就一個月一個月的撐著,下一個月再想怎樣辦」。
轉機終於來到,紅杉資本開端規劃中國 to B 市場,而從 to B 愈加成熟的美國市場對標來看,Salesforce 的崛起曾經證明,CRM 一定會是將來的一塊大蛋糕。團隊具有多年專業背景的銷售易,很快取得了紅杉喜愛。
2013 年,銷售易取得雲天使基金的天使投資以及紅杉資本 A 輪千萬級投資,成為國內首個取得頂級風投喜愛的挪動 CRM 品牌,同年,銷售易正式推出挪動端 App,相較於傳統 CRM 軟體,大幅提升了運用體驗。
爾後幾年,隨著 VC 行業開端將眼光投向企服市場,銷售易堅持了良好的融資節拍,並且在熱錢湧入時沒有選擇燒錢獲客,而是依照最開端的想法,將本人投入到了研發上來。
史彥澤的判別是,在 CRM 範疇,不同行業的銷售線索轉化流程千差萬別,還有中大型客戶都有十分高的個性化定製需求,不存在一統天下的規範化產品,但假如像是傳統效勞商那樣一家家上門調試,既不經濟也不效率。
處理的方法就是把 PaaS 做厚,在更高一級的層面做成能夠配置延展的平臺,顯然,這需求在研發上的大量投入。
2016 年,銷售易發布了 PaaS 平臺,開端具備了支持大型客戶和行業化客戶的個性化配置和開發才能。
爾後,銷售易繼續提速,先後發布基於 PaaS 平臺的同伴雲、客服雲、現場雲等產品,並且與一個重要同伴達成協作,騰訊。
(本內容屬於網絡轉載,文中涉及圖片等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不作買賣及投資依據。)
聲明:凡本網註明轉載自其他媒體的作品,轉載目的在於傳遞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