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趙雁君提筆揮毫。 王剛 攝
中新網杭州12月8日電 題:京杭藝術家泛舟大運河:以雅之名 集河之蘊
作者 張煜歡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大雪節氣剛過,大運河畔卻染上一層春意。一艘遊船之上,北方崑曲劇院國家二級演員於雪嬌演繹起《牡丹亭·遊園》片段,嫋嫋餘音間,與沿岸風光遙相呼應。
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院長、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王濱梅。 王剛 攝
戲曲表演、書法繪畫、詩朗誦、藝術交流……8日,大運河京杭雅集活動在浙江杭州大運河畔舉行,京杭兩地藝術家泛舟大運河杭州段,以雅之名頌古今,集河之蘊流新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大運河文化交相輝映。
運河畔,曲韻流觴。「南碼頭,北碼頭,戲班日日隨水流。中國戲曲自古就有『水路傳播』的說法。」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常秋月說,「大運河就是中國戲曲水路傳播的『活化石』,它促進了古代戲曲的南北交融,奠定了運河兩岸『百花齊放』的戲曲面貌。」
京杭藝術家泛舟大運河上。 徐軍 攝
「以越劇為例,它就是依靠運河,從嵊州走向上海,然後傳遍祖國大江南北。」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院長、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王濱梅也表示,運河對中國文化,尤其是戲曲文化的傳播起著重要作用。
運河文化滋養梨園經典,現代詩歌亦點綴其中。
浙江歌舞劇院青年獨唱演員吳曼旎。 徐軍 攝
「不知道是誰造了一條天河,每當夜晚,繁星閃爍;但知中國人造了一條地河,從古至今,雪浪碧波……」現場,北京日報高級記者、詩人彭俐朗誦了一首自己的原創詩歌,在他看來,行舟運河上是屬於文人的朝聖之路。「不走運河非文人。我在大學時曾用45天時間從北京沿著大運河一路向南騎車到杭州。大運河哺育了歷代文人,未來需要京杭兩地人共同去繁榮這條中國的文化帶。」
北方崑曲劇院國家二級演員於雪嬌。 徐軍 攝
隨著遊船破浪而過,沿岸一步一景,風光不斷變換。
「承載京杭古韻,縱覽運河新貌」,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趙雁君提筆揮毫間,留下一幅行雲流水的行書書法作品。
北京書協理事方放則書寫了一幅關於北京白河(幹流通向京杭大運河北段)的書法作品。方放說,這樣的文化雅集在古代常有,放在今天對於文化交流而言更是意義非凡。「它將運河沿岸的文化,無論是戲曲還是書畫,或是中國文化所觸碰到的方方面面,都交織在一起,將北方的粗獷融入南方的靈動,給予藝術工作者更多靈感啟發。」
浙江崑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楊崑在運河邊表演崑曲。 徐軍 攝
「您的劇團什麼時候來北京演出?」「現在南方觀眾比較喜歡什麼樣的戲曲表現形式,尤其是年輕觀眾?」「杭州大運河畔有國際詩歌節,歡迎你們明年來」……大運河兩岸寒風掠過,船內京杭藝術交流火熱朝天。
「中國大運河,總是以一條『線』的形象根植於我們心中,這條線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國經線』,那麼『中國緯線』必是由西向東如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天然而成的水系。如果沒有大運河這條經線,那象徵著緯線的大江大河或許會成為阻擋中華文化交流與優化的屏障。」杭州印廬文化創始人徐堯林說,「今天,京杭兩地重視大運河,不僅僅是在反觀歷史,更是在編織著一條精美的經緯線,讓中華文化進一步相融相通。」
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常秋月 徐軍 攝
杭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應雪林說,此次雅集進一步促進了大運河沿線的互動交流,進一步激活大運河文化基因密碼。「期待藝術家們滿腔熱情地擁抱運河,抒情抒懷,謳歌時代。」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浙江省電影局局長葛學斌說。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陳名傑也表示,期待小雅集產生大影響、大作品,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能通過雅集有新創作,將更多精品力作奉獻給人民。
北京日報高級記者、詩人彭俐 王剛 攝
大運河京杭雅集活動是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的一部分,活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主辦,杭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運河集團、杭州西湖名勝區管委會、杭州市運河綜保委、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承辦,藝文中國聯盟、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等提供學術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