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暨南大學在運動調控神經可塑性及認知等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2021-01-14 腦科學君

近期,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張力課題組,利用雙光子在體成像平臺,在皮層突觸可塑性和學習記憶領域連續發表多篇論文,包括:

揭示了運動改善認知功能的關鍵分子機制(Science Advances 2019, doi: 10.1126/sciadv.aaw1888);闡釋了一類急性運動障礙中皮層興奮-抑制環路活動異常及其幹預策略(iScience 2019, doi: 10.1016/j.isci.2019.06.040);早期肝性腦病模型中小膠質細胞介導皮層突觸發生異常(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019, doi: 10.1016/j.bbi.2019.08.184)。上述成果為深入了解學習記憶相關生理病理機制,以及認知障礙的幹預策略開發均提供了有力證據。

張力博士於2009年和2013年分別自香港大學獲得生物學學士和博士學位,2014年7月加入暨南大學蘇國輝院士團隊。現任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副教授,課題組長(PI)。

張力課題組和蘇國輝院士合作,已經建立了成熟的雙光子在體結構成像和鈣成像平臺。課題組瞄準「運動和腦健康」這一重大問題,在運動中樞腦區發育功能、精神疾病的運動學習障礙、運動幹預認知缺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本文對張力課題組近期發表的主要工作進行系統介紹。

一、體育鍛鍊改善學習記憶的關鍵分子機制

2019年7月3日,課題組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IF=12.8)在線發表題為「Exercise training improves motor skill learning via selective activation of mTOR」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報導了小鼠皮層中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信號通路在慢性跑步機訓練後的激活,並介導下遊樹突棘發生、突觸傳遞和神經元活動性的改善以及軸突髓鞘化水平的提升,從而增強小鼠對複雜運動技能的習得[1]。上述結果進一步豐富了體育鍛鍊改善學習記憶的機制,並為臨床應用運動幹預認知障礙提供了重要依據。

近年研究認為,體育鍛鍊可以通過促進神經營養因子釋放,增加成體神經元發生,從而改善抑鬱症狀及認知功能。課題組前期工作首次利用雙光子在體成像技術,明確了慢性跑步機訓練可通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緩解慢性束縛所導致的小鼠桶狀皮層頂樹突棘丟失,進而改善觸覺相關工作記憶缺陷[2]。然而對於運動幹預中BDNF下遊分子機制目前還沒有直接的體內研究證據。

在本項研究中,課題組陳凱博士等人首先發現慢性跑步機訓練激活皮層內mTOR核心蛋白,進一步的腦片電生理記錄和雙光子在體鈣成像實驗均發現運動後皮層神經元興奮性顯著增強;而藥理學抑制實驗證實了上述興奮效應和mTOR激活有關。

同時,課題組還首次發現了運動可增強健康成體小鼠腦內少突膠質細胞的發生和分化,並提高軸突髓鞘化水平。最後,運動可以通過mTOR通路增加小鼠運動皮層內V層錐體神經元(L5PRN)頂樹突棘新生和存活,進而改善複雜運動技能的學習。

本項工作較為系統的闡釋了運動通過激活mTOR通路增強突觸結構及功能可塑性,改善神經網絡傳導,提高學習記憶的機制(如圖所示)。上述結果明確了mTOR通路相關的細胞代謝活動和神經可塑性的密切關係,及其在運動幹預中發揮的關鍵作用,為在大樣本人群中應用運動幹預療法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二、皮層抑制性環路異常和運動學習障礙

在Science Advances文章發表的同一天,課題組還於Cell子刊i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Activation of cortical somatostatin interneurons rescues synapse loss and motor deficits after acute MPTP infusion」的研究論文[3]。

論文工作通過單次甲基苯四氫吡啶(MPTP)給藥,誘導小鼠產生急性運動學習障礙並伴隨皮層突觸丟失,隨後通過化學遺傳興奮生長激素抑制素陽性中間神經元(SST-IN),成功逆轉了上述結構和功能缺陷。

在哺乳動物皮層區域廣泛分布著興奮性投射的錐體神經元和多種亞型的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由這兩類神經元調控的局部興奮-抑制環路對正常的神經網絡傳導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的研究提示了中間神經元的關鍵作用,如SST-IN調控錐體神經元發放並影響運動學習功能[4]。然而在病理條件下皮層興奮-抑制環路的改變及其和高級認知功能的關係,目前還較少涉及。

重複注射MPTP可誘導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丟失,從而成為一種較廣泛應用的帕金森病(PD)模型。在本項研究中,課題組陳凱博士對小鼠進行單次MPTP給藥,發現動物在短時間內出現明顯的運動學習缺陷,並伴隨運動皮層L5PRN頂樹突棘過度修剪,以及樹突和樹突棘局部鈣信號的超發放。進一步的在體鈣信號記錄發現MPTP給藥抑制了皮層SST-IN的興奮性。基於這一觀察,後續實驗對給藥後SST-IN進行了化學遺傳激活,發現上述樹突棘丟失、鈣超載和運動學習缺陷均得到了有效的緩解。

本項研究建立了急性MPTP給藥誘導的皮層結構功能異常和伴隨的運動學習障礙,同時顯示了在此類病理模型中SST-IN對錐體神經元的去抑制化效應。更為重要的是,對SST-IN的重興奮可以顯著改善結構及功能缺陷。結合影像學研究報導的PD病人早期運動皮層的過度興奮[5],對局部抑制性環路的靶向調控因此可能成為緩解疾病症狀的有效策略。

三、早期肝性腦病中認知障礙的神經機制

2019年8月19日,課題組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期刊(IF=6.2)在線發表題為「Corticosterone-mediated microglia activation affects dendritic spine plasticity and motor learning functions in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6]的研究論文。

論文工作在早期輕微型肝性腦病(MHE)模式小鼠的運動皮層展開系統研究,揭示了肝臟異常對皮層可塑性和學習記憶的損傷,同時發現了糖皮質激素介導的小膠質細胞激活在這一過程中的可能作用。

肝性腦病是一類由於肝臟疾病或外傷導致的症狀,在神經系統中可發展為嚴重的意識障礙、昏迷等;而在早期的MHE中,常出現學習記憶異常。目前對於MHE的中樞病理機制存在著多種解釋:如高血氨誘發的神經遞質異常、外周炎症導致的中樞功能障礙等。然而對於MHE中突觸可塑性和學習記憶目前還沒有深入的研究,特別是缺少直接的在體實驗證據。

在本項研究中,課題組孫小明博士等通過連續注射硫代乙醯胺(TAA)製備亞急性小鼠MHE模型,並發現其在運動皮層出現突觸蛋白的丟失;而雙光子結構成像發現MHE小鼠皮層存在樹突棘過度修剪,伴隨運動學習障礙。

而基於MHE小鼠外周和中樞顯著升高的糖皮質激素水平,通過藥理學拮抗糖皮質激素受體或是抑制其合成,均可有效改善認知功能。進一步對腦內小膠質細胞研究發現,MHE小鼠存在小膠質細胞的過度激活,並可能是突觸丟失的潛在原因。

本項研究提供了肝性腦病中突觸丟失和學習記憶障礙的在體實驗證據,同時也揭示了小膠質細胞激活及相關的神經炎症在這一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結果為外周-中樞的神經病理機制提供了新思路。同時文章中提出的拮抗糖皮質激素通路的幹預途徑,對臨床治療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張力課題組還在招人哦

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張力-蘇國輝聯合課題組,目前主要從事神經可塑性與學習記憶領域研究,特別關注運動對精神疾病情感和認知障礙的幹預作用及其分子-細胞機制。課題組長張力博士,於2009年和2013年分別自香港大學獲得生物學學士和博士學位,2014年7月加入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任副教授。

課題組自建立以來累計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Q1區論文13篇。僅在2019年7月-8月,即連續發表多篇研究論文,包括:

揭示了運動改善認知功能的關鍵分子機制(Science Advances 2019, doi: 10.1126/sciadv.aaw1888);闡釋了一類急性運動障礙中皮層興奮-抑制環路活動異常及其幹預策略(iScience 2019, doi: 10.1016/j.isci.2019.06.040);研究了肝性腦病模型中小膠質細胞介導皮層突觸發生異常(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019, doi: 10.1016/j.isci.2019.06.040)。課題組未來擬開展的研究方向包括:

運動改善情感和認知功能的表觀遺傳學、分子及環路機制;膠質細胞-神經元交互作用和精神疾病的病理機制;胃腸多肽激素的外周-中樞調控作用。現誠邀具有神經生物學、精神病學等相關研究背景的博士(或應屆博士生)入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博士後入站享受學校規定的相關待遇(年薪最高35萬元),並可申請廣東省、廣州市相關人才計劃。

課題組同時歡迎生物學、醫學等專業背景,擬報讀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同學加入我們。

參考資源:

[1] 2019 Exercise training improves motor skill learning via selective activation of mTOR. Chen K, Zheng Y, Wei J-a, Ouyang H, Huang X, Zhang F, Lai CSW, Ren C, So KF and Zhang L. Science Advances. 5:eaaw1888.

[2] 2017 Treadmill exercise suppressed stress-induced dendritic spine elimination in mouse barrel cortex and improved working memory via BDNF/TrkB pathway. Chen K, Zhang L, Tan M, Lai CSW, Li A, Ren C and So KF.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7(3):e1069.

[3] 2019 Somatostatin-Expressing Interneurons Enable and Maintain Learning-Dependent Sequential Activation of Pyramidal Neurons. Adler A, Zhao R, Shin ME, Yasuda R and Gan W-B*. Neuron. 102:202-216.

[4] 2019 Activation of cortical somatostatin interneurons rescues synapse loss and motor deficits after acute MPTP infusion. Chen K, Yang G, So KF and Zhang L. iScience. 06.040.

[5] 2019 Cortical motor reorganization in akinetic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functional MRI study. Brain. 123:394-403.

[6] 2019 Corticosterone-mediated microglia activation affects dendritic spine plasticity and motor learning functions in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Sun X, Han R, Cheng T, Zheng Y, Xiao J, So KF and Zhang L.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作者信息

整理: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題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 暨南大學對銀屑病的研究獲得最新進展
    然而,穀氨醯胺代謝是否及如何調控銀屑病發病進程未見報導。2020年8月24日,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高雲飛、尹芝南教授團隊聯合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鄧列華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發表題為「GLS1-mediated glutaminolysis unbridled by MALT1 protease promotes psoriasis pathogenesis」的文章。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11-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11月10日凌晨0時,暨南大學任超然課題組、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課題組及暨南大學蘇國輝課題組合作在Neuron雜誌發表了題為A Visual Circuit Related to the Nucleus Reuniens for the Spatial-Memory-Promoting Effects of Light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深入闡釋了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環路機制。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01邵志勇課題組發現CDC42和IQGAP響應膠質細胞促突觸發育信號的通路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邵志勇課題組在膠質細胞調控突觸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02邵志勇課題組發現 「肌肉-表皮-膠質」信號軸調控突觸空間特異性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邵志勇課題組在調控突觸空間特異性信號通路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南京大學:能量轉換型微機器人遞送神經細胞和遠程調控分化
    生物醫用材料在藥物靶向遞送、生物活體成像、細胞再生分化等領域取得了蓬勃發展。能量轉換材料是化學、材料、物理、能源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前沿之一,在神經科學領域的應用方興未艾。中樞神經系統中大量神經細胞構成網絡或迴路,負責信息的傳遞、儲存、整合加工,是學習、運動、記憶的基礎。帕金森症和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中,神經細胞不可逆轉的凋亡導致運動失調或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而藥物治療、神經外科手術、基因治療和細胞移植是治療上述疾病的有效手段。細胞移植是將體外培養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到受損中樞神經系統靶部位,再將這些治療性細胞誘導分化為神經元。
  • 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崔永朋為第一作者,柳偉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為唯一署名單位。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動力汽車和大規模儲能方面的推廣應用,導致全球鋰資源日趨緊張,嚴重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替代品,鉀離子儲能器件研發受到廣泛關注。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難治抑鬱症迎治療新機,瑞金醫院成立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
    科幻大片裡見過,似乎離真實生活還很遠,其實,這一技術已不局限於改善運動障礙功能,它還能激活人類的情緒神經。今天上午,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正式成立,該中心的第一個臨床腦機接口研究項目——「難治性抑鬱症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臨床研究」也正式啟動,更多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將因此獲益。
  • 浙江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針灸神經生物學實驗室、浙江省針灸神經病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醫學領域著名雜誌《Theranostics
  • UCASer最新科研進展有這些...
    >> 在不同穀氨酸受體亞型配比的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張永清研究員研究團隊發現在果蠅神經肌肉突觸表達的兩類穀氨酸受體亞型 (A型和B型)在突觸的表達水平彼此拮抗
  • 有望治療難治性抑鬱症 上海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成立
    今天,上海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成立儀式於瑞金醫院舉行,同時中心的第一個臨床腦機接口研究項目——「難治性抑鬱症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臨床研究」正式啟動,更多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將在此獲益。什麼是腦機接口技術?簡而言之,就是將人腦與外部設備連接,既可以獲取人腦的信息,又可以對人腦施加影響。
  • 武漢大學張晨棟課題組在一維範德華納米線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具有原子級厚度的二維材料分離與堆疊,賦予了物性調控的新自由度。相比於三維晶體材料中的化學鍵,二維材料層間相對較弱的範德華相互作用在其分離與堆疊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二維材料的蓬勃發展也驅使著研究者們重新審視更低維度的材料體系——原子級尺度的範德華納米線。
  • 兩成抑鬱症患者會出現「抗藥性」:腦機接口有望精準作用於神經調控...
    雖然大部分患者可以接受抗抑鬱藥物和認知治療,但仍然有20%的患者會出現「抗藥性」,這些難治性抑鬱症患者怎麼辦? 今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成立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同時,中心的第一個臨床腦機接口研究項目——「難治性抑鬱症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臨床研究」正式啟動,更多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將在此獲益
  • 合肥工業大學在有機砷汙染控制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胡真虎教授科研團隊在養殖廢水中有機砷汙染控制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為畜禽養殖廢水中有機砷的去除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相關研究成果以「Enhancing Roxarsone Degradation and in Situ Arsenic Immobilization Using a Sulfate-Mediated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為題發表在環境領域著名學術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
  • 科學研究|利用言語細化運動感覺間的認知神經機制
    其採用的其中一種常見策略,就是將從運動系統發出的運動指令,備份並直接傳輸至感知系統,相當於在大腦內部模擬已編碼好的動作來預測此動作將會引發的感知。此稱為運動-感覺轉換 (motor-sensory transformation)的過程在多種認知功能中均起到決定性作用。
  • 暨南大學陳填烽團隊在納米藥物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上取得新進展
    2020-12-30 09:19:35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陳填烽教授團隊
  • 成立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 瑞金醫院研究用腦機接口治抑鬱症
    昨天,上海瑞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中心成立儀式於瑞金醫院舉行,中心的第一個臨床腦機接口研究項目——「難治性抑鬱症腦機接口神經調控治療臨床研究」同時啟動,更多難治性抑鬱症患者將由此獲益。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和上海交大相關領域的專家聯合攻關,在神經界面、晶片、電極和神經解碼等腦機接口的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孫伯民主任告訴記者:「帕金森運動障礙是一個環路,抑鬱症情感障礙又有一個環路,這些疾病都是由於出現了環路功能紊亂。目前很多病人靠吃抑鬱症藥物來控制,但是藥物有一定的局限性,藥效很難集聚在腦部。」
  • 上矽所:「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暨南大學李丹教授團隊JACS:高核銅富勒烯核殼結構配合物
    找化工醫藥原料,用化學加搜索 導讀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李丹教授研究團隊在高核銅(I)富勒烯核殼結構配合物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J. Am. Chem. 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