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來自日本的一項研究首次顯示,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療前,糞便和血清內的乙酸、丙酸等多種短鏈脂肪酸水平高,都與治療的客觀緩解率更高、無進展生存期更長有關。
檢測短鏈脂肪酸,其實是從側面分析了患者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狀況。這項研究還發現,患者的飲食特點也可能與免疫治療效果有關,多吃蘑菇、蔬菜可能會有利於治療。這項研究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1]。
都說腸道微生物和許多生理與疾病進程有關,比如說晝夜節律和營養代謝、癌症和自身免疫病等等,但這種關聯是通過什麼機制實現的,就眾說紛紜了。
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是目前科研證據最多的機制之一。其中短鏈脂肪酸(SCFAs),也就是腸道微生物代謝出來的乙丙丁戊酸,能影響腸道乃至全身的免疫狀態[2]。
如果能用臨床數據,證實短鏈脂肪酸水平真的與免疫治療效果有關,那麼腸道微生物→代謝產物→免疫調節→免疫治療效果的邏輯鏈就完整了,而且也能為臨床提供全新的檢測方向。
基於這些考慮,就有了日本京都大學團隊開展的本次研究。研究總共入組了52名接受PD-1抑制劑治療的實體瘤患者,保留患者在接受治療前的血清和糞便樣本,然後分析檢測結果與PD-1抑制劑療效的相關性。
分析結果顯示,PD-1抑制劑治療後達到客觀緩解的15名患者,糞便樣本內的乙酸、丙酸、丁酸、戊酸以及血清樣本當中的異戊酸水平都明顯更高。
客觀緩解患者(第二列)和未緩解患者(第三列),糞便和血清中多種短鏈脂肪酸水平的對比
根據患者樣本檢測的實際結果,研究團隊確定了一個與療效相關的界限,如果按照這個閾值以及PFS時間來分析的話,那麼上面五種短鏈脂肪酸分別與疾病進展風險下降71%/92%/69%/47%/62%有關(HR 0.29/0.08/0.31/0.53/0.38)。
具體數據都在這兒啦
當然了,短鏈脂肪酸只是腸道微生物的代謝產物,還可以進一步追溯到它們的「源頭」,研究團隊還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了患者在開始治療前一年的飲食狀態,結合脂肪酸水平和實際治療結果做分析。
從數據來看,多吃蘑菇、捲心菜和綠色蔬菜,與患者體內幾種短鏈脂肪酸的水平上升關係最密切,但如果以PFS時間來衡量的話,那麼吃蘑菇是與疾病進展風險下降明顯相關的(HR 0.40),而吃菜的效果不明顯。
研究團隊在論文中表示,比起分析腸道微生物整體特徵,或是某個特定菌群與免疫治療療效的關聯,分析短鏈脂肪酸的方法更簡便,也更貼近腸道微生物的免疫調節機制。(生物谷Bioon.com)
小編推薦會議 2020(第六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
http://meeting.bioon.com/2020MicIntestin?__token=liaode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