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薔薇科植物天山花楸的嫩枝或果實。
嫩枝,春、夏採收;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
生於海拔2000-3200m的高山溪谷中或雲杉林邊緣。
分布於新疆、青海、甘肅等地。
天山花楸 灌木或小喬木,高達5m。小枝圓柱形,褐色,有皮孔,嫩枝紅褐色,微具短柔毛;冬芽大,長卵形,外被白色柔毛。奇數羽狀複葉,連葉柄長14-17cm;
葉柄長1.5-3.3cm;小葉片(4-)6-7對,先端和基部的稍小,卵狀披針形,長5-7cm,寬1.2-2cm,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圓形,邊緣大部分有銳鋸齒,僅基部全緣,兩面無毛;葉軸微具窄翅,上面有溝。復傘房花序大形,多花,排列疏鬆;花白色,直徑15-20mm;萼筒鍾狀,無毛,萼片三角形,內面有白色柔毛;花瓣卵形,內面微具白色柔毛;雄蕊15-20,通常20;
花柱3-5,通常5,基部密被白色絨毛。果實球形,直徑10-12mm,鮮紅色,先端具宿存閉合萼片。花期5-6月,果期9-10月。
《中藥大辭典》
果實:味甘苦,性平,無毒。嫩枝和皮:味苦,性寒,無毒。
清肺止咳,補脾生津。治肺結核,哮喘咳嗽,胃炎,胃痛,維生素甲、丙缺乏症。
內服:煎湯,果實1~2兩;嫩枝、皮3~5錢。
《新疆中草藥手冊》:
清肺止咳,補脾生津。治肺結核,哮喘咳嗽,胃炎,胃痛,維生素甲、丙缺乏症。
《中華本草》
甘苦;涼;無毒。
清肺止咳,補脾生津。主肺癆,哮喘,咳嗽,胃痛,及維生素缺乏症
【歸經】
肺;脾;胃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果實30-60g;嫩枝9-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