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熱愛出發嗎?你又是為何而出發呢?
汪國真先生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說,世上有不絕的風景,他有不老的心情,儘管道阻且難,他依然喜歡,因為,他能體味到一種繽紛的人生。
十二班的同學們,意氣風發的少年人,亦是嚮往出發。他們從飯館出發,為沉醉可口的美食;從鬧市出發,為堅守心之寧靜;從花海出發,為尋找遺落的美好與希望……更有的,從泱泱中華、湯湯時代出發,只為預見更加燦爛的祖國。
出發何嘗不是一種抵達?沿途的美景,便是我們出發的目的。那麼,就讓我們隨著十二班的同學們,心懷初心,帶夢出發!
旌節不倒
上官格瑞
大漠孤煙,黃沙漫天,蒼茫西域大地,泛著歷史的沉重。遠處的駝鈴聲逐漸清晰可辨,一桿深紅旌節出現在沙丘之上。身著灰白毛皮大衣,一手拽牢韁繩,一手緊握大漢帝國的希望,他面色嚴肅,雙目炯炯,仿佛早已看穿了這千年禁地.·
「懷柔遠人、和諧萬邦、天下大同」,這是「中國夢」,也是「世界夢」、「人類夢」。
與長吉同行
杜雨宸
暮春、殘夏、深秋,又或是寒冬,窄窄古道,一孤人,一瘦馬,緩緩出發。這樣的畫面,頻頻顯現於我的夢境,朝朝暮暮,是那樣清晰又模糊的存在,李賀,是你。
蒼雪驟降,稀落了一樹殘桂。彈丸飛入天空,烏鴉負傷而歸,跌撞。驢上孤寂的人影倒映於關水,帽帶在勁吹的風中低垂。你倚著驢,蕭索之意纏身,顛簸在歸鄉長途,踽踽前行。
風飄忽,雪滿城,相隔千餘年,但我能看見你迷離的眼中,仍是長安的繁華。驢的嘶聲飄散在風中,與長安的喧囂交融,無比譏諷。你咧開乾裂的慘白雙唇,苦笑。
那日你落第從長安出發返鄉,不甘、慚愧、於小人之恨意,就在這道上交雜成一首《出城》。雪下桂花稀,蹄烏被彈歸。
李賀,我回首你的二十七年,心沉沉下墜。年少心先老,鬢白萬事哀。曾懷著激昂鬥志,憑胸間一腔熱血,策馬揚鞭,「少年心事當擎雲,誰念幽寒坐嗚呃」,何等豪情。一次次失利,你堅挺在風雨中。可嘔心瀝血,只換來了憤激悽惻與年少白頭,斷送一地憔悴。
我深陷疑惑,李賀,一生奔波在似乎沒有前途的道上,何哉?這份疑惑從我初識你那日便植根心底,直到我看見,人們噙著淚懷古,想像你行走在「天含青海道,城頭月千裡」的天地間;聽見,人們以悲戚顫抖的語調高聲誦讀「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遇見,人們如千年前你發出「他日須攪陣,牽去借將軍」的壯志凌雲一般,以激昂的心馳騁世間,那一刻,我頓悟。
李賀,你早已在千年前作古,但你生命的結束,卻造就了後世無數激昂的出發。
你的靈魂從高處墜落,卻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驚動了後浪,人們踏在他行過的黃土上,以更昂揚的精神,面向生活,面向腳底的大地。他喚醒了無數的靈魂。
如宋朝陸遊,位卑未敢忘憂國;如北宋範仲淹,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亦如明朝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們的靈魂或多或少浸染著你的堅持與熱血,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繼承著你的精神,熠熠生輝,以肉體之軀,赴刀山火海,心中永遠懷著天下。
而今,這份魂魄重重地落在我雙肩。我佇立窗前,眼前飄忽著長安城外長吉踏過的荒漠,黃煙四起,卷著他堅毅的靈魂,從千年以前出發,飄揚至今。
而我,願帶著長吉的精神,在山重水複的流年中出發,笑看人間風起雲落。
只為經歷
郭晉
打開門,夜風如水,沁涼又熨帖地輕撫著溫熱的毛孔,深藍色的夜空,還滿綴著昏昏欲睡的繁星,我們一家人已經背起相機,拂著月色,踏著星光,啟程出發,奔赴壺口瀑布。一下車,便聽到滾滾的水聲如悶雷隱隱而來,於是,我們向聲音傳來的地方走去。此時天已經開始放亮,眼前影影綽綽出現一些人影,他們一定和我們一樣,要目睹壺口瀑布上第一縷陽光。
水聲越來越響,腳下平展的砂石路也漸漸變成犬牙交錯、高低不平的巖石。我低頭看著腳下,發現每一塊巖石都水跡斑斑,光滑可鑑,心想,壺口瀑布應該近在眼前了。果然,前行不到十幾米,一陣迷濛的水汽撲面而來,讓人頭腦陡然一醒。迎著水汽再走幾步,腳下已經遍布黃泥水,溼漉漉,黏糊糊;耳邊更如身處草場,萬馬奔騰。
這從青藏高原出發的母親河,本來平靜地穿行在西北黃土高原的秦晉大峽谷中,當流經壺口時,濃鬱的黃色巨流突然被兩岸蒼山挾持,強行約束在狹窄的石谷中,原本300多米寬的河水驟然收束為50餘米。當一路徜徉的黃河水遭遇青山圍擋,巨石擠壓,不禁怒而爆發出獅吼虎嘯,聲如奔雷,山鳴谷應。巨瀑破空而下,迴旋激蕩,洪波怒號。翻騰的黃河激起的水柱像箭一樣直射蒼穹,剎那間,一支支水柱又化作細小的水珠,散入空中,形成迷濛的白霧,染人行衣,溼人眼眶。當天地間灑下第一縷陽光,升騰的白霧中竟然映出七色彩虹,瑰麗雄奇!
我不禁驚訝於這黃河的巨變!
黃河自青藏高原出發,流經青海省貴德縣時,我曾親眼目睹她的清澈純淨、溫和舒緩,「天下黃河貴德清」,如果說貴德的黃河如同清秀的少女,清麗的佳人,壺口瀑布處的黃河簡直就是西北粗獷的大漢。
不知黃河出發伊始,是否預見了壺口的阻擋?又能否想像自己遭遇困頓阻擋,會激發出完全迥異於清秀柔美的壯觀雄奇?
壺口瀑布的磅礴激起我的思考:一條河流出發,也許並不只為入海的剎那圓滿,抗擊阻擋,激蕩怒吼,形成天地間至美至奇的景觀,才更顯出發的價值!
由此我想,一個人出發,順利到達夢想的彼岸固然完美,但是生命中如果有足夠的雲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才不辜負出發時璀璨的星光。
而一個民族出發,無驚無險國泰民安自然是幸事,可經歷困頓磨難,更加眾志成城,風雨兼程,初心不改,才會讓出發更有意義!
出發吧 後浪們
孫一鳴
拏一葉扁舟,泛舟於華夏文明之河,在那近百年的河畔,目光所至之處,儘是蕭索,荒蕪、巨變與希望。
「老將不死,薪火相傳。」當山河破碎黎民悲咽,當國家軟弱異邦來欺。中國的青年們在沉默中高歌愛國,在暗夜裡造炬成陽。
五月四日的街頭迴蕩著他們的吶喊,青年的力量匯聚成蓬勃的光芒。
謹以一杯溫酒敬江山,敬你風流瀟灑骨。曾記否,譚嗣同橫刀向天笑,黨民泣下與妻書,魯迅身處鐵屋筆下光亮,北島肩上星群璀璨,秋瑾衝破藩籬向封建亮鋒……
此誠浩然之正氣,愛國之史詩。吾輩登樓而望,壯觀天地,更應承先輩之善行,揚時代之風帆,於滾滾中國紅中,向萬丈朝陽之地出發。
「浮舟滄海,立馬崑崙」舊時代的青年勇敢地扛起振興家園的旗幟,成為民族的脊梁。「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生逢吉時,重任在肩,一百年滄桑變幻,一百年飛躍前進,不同的時代塑造了不同的青年,青年們也亦在描繪時代。
謹以一腔熱血報家國,報我千萬家燈火。君可見,木裡的熊熊烈焰,燃燒的是二十七位青年消防隊員的生命;華夏的新冠疫情,帶走的是萬千青年醫生的青春;中國女排,在黑暗中揮汗流血,不墮希望,在壓力中淬鍊生活。百折不撓,讓國歌響徹賽場,以實力擊破嘲笑,國旗披身,榮先萬丈;天才棋手柯潔,一局棋罷動鴻雁,二色黑白滿江山,這落子瀟灑鮮衣怒馬的少年,在棋局上奮力拼搏,為國爭光……
長城萬裡,守的是錦繡河山,朝霞萬丈,照的是來日方長。「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雛鳳清於老鳳聲,吾輩更應心如花木,向陽而生,逐夢繁華,以夢為馬,不負韶華。以實踐詮釋時代精神,向未來出發,逐夢繁華。
以一杯溫酒敬山河,一腔熱血報家國。
「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潮流浩浩蕩蕩。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更應心中有丘壑,歷史賦予使命,時代要求擔當,我們應珍惜這個時代,擔負時代使命,無畏山高水長,迎接下一個綻放。
願與君攜手,共同出發,他日回首,春光滿園,山河燦爛,錦繡未央。
出發吧,後浪們。
從蝴蝶蘭開始
林千惠
回家路上經過一家花店,嬌豔的花朵並沒有吸引我的眼球。唯有櫃檯玻璃瓶上的簇簇金花,隨著微風輕輕顫抖了一下,也觸到了我內心深處的回憶。
那花名喚作「蝴蝶蘭」。我清楚地記得,從這裡出發,轉過街角,也曾有一家花店,販賣著這樣綺麗的花。
年幼時嗜花,痴望著花店內的群芳,痴想著若有一枝花盛開於桌旁,真是人間第一幸事!
終於有一日,我鼓起勇氣踏入店中。橘色暖光下,一位年輕的姐姐微笑迎著我,眼底泛著光。我害羞地轉過頭,正對那簇如蝴蝶般躍動的金子,我還注意到了一根拐杖。
我慢慢地繞著花瓶轉了一圈又一圈,花朵雖可愛,只是囊中羞澀。我一直猶豫著,她並未把我趕走,也陪著我緩慢地轉著,耐心地向我介紹著各種花,滿眼寵溺,無形中安撫了一個無知孩童的心。
早已遺忘自己買了什麼花。但我清晰地記得,臨走前,她趕上來,說:「看在你也這麼愛花的份上」,她小心翼翼地取下那簇金黃的花,「這個送給你!它叫蝴蝶蘭。」我細看那金色,小小的花瓣中閃著淺棕斑點,真如金蝶翩翩,又似披戴金紗的熱情舞女,而她眯著眼笑,竟神似她手中那束溫暖的花,我忙向她道謝。從此出發,心中對真善美的嚮往如那燦燦金花,在心間瑰麗綻放。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也許也是最後一次,收到陌生人的禮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活力耀眼的蝴蝶蘭居然也敗落了。花瓣燃盡了最後一絲光華,萎地而去,只留下醜陋的贅皮瑟索著。它的生命,也如蝴蝶般脆弱,腦海中浮現了那根拐杖,想到了她一瘸一拐的步伐,又想到那溫暖的笑容,心臟似乎被敲擊了一下。
「她也是那麼愛花啊……」
「然而我並沒有照顧好蝴蝶蘭……」
我開始繞開那花店,怕遇上了她。後來,花店搬走了,我再也不痴戀於花朵了。
如今我站在另一家花店門口,眼前正是那魂牽夢縈的蝴蝶蘭。她從蝴蝶蘭出發,雖然平凡弱小,但依舊奮力擁抱生活。而我以蝴蝶蘭為起點,接受到她如蝴蝶蘭一般美好的善意與毅力,堅定地向生活前行。
「花店不開了,花繼續開。」我從花店出發,攜一束花,懷一心美好,在忙碌擁擠的、黯淡的城市中,願用善意明亮灰色,願從蝴蝶蘭開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題記
幼時,我隨著我的師父練習書法,他帶著一副老花鏡,須白,面善,為人謙厚,嘴角不時的掛著微笑。他最愛穿白衣服,衣留墨香。說來也奇怪,他的一天,除了必要活動便是練字下棋。他雖然住在城裡,但卻過著「當代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我是在父母的逼迫下跟隨他習字的。憶起初次與他見面的情形:他從家中的角落翻出一把很老舊的木頭椅子,拭淨上面的灰塵,示意我坐下。我環顧四周,到處都是灰塵,像是許久沒人住了。但是,一張檀木桌子卻亮潔如新。我向桌上望去,筆架上的毛筆足有五六十支,粗細各異,長短不一。在筆架下方是一個四方硯臺。走近桌子,撲面而來的濃鬱的墨香浸滿我的鼻腔。在桌子底下還有一個精緻的鐵盒子,盒子裡有很多手刻的印章。有用陶瓷和石頭做的,也有用瑪瑙和水晶做的,印章五顏六色,圖案各樣。我怔怔地看著這些,像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他走來,看見我的好奇模樣,哈哈大笑。
只見他走至桌前,拿起毛筆,沾上墨水,行雲流水,落筆如雲煙,一氣呵成。一筆而下,觀之若脫疆駿馬,騰空而來,絕塵而去;又如蛟龍飛天,流轉挪移,來自空無,歸於虛緲。筆走蛟龍,直畫如劍,曲筆似藤,點若危峰墜石,撇如蘭葉捕風。縱橫變化,筆尖在紙上跳動。他布滿老繭的手不停地轉動,整隻毛筆在他的手中被賦予了生命。不知過了多久,他終於停了筆。深吸一口氣,看著自己的作品,臉上洋溢著喜悅與自得。
頃刻,爽朗大笑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若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一刻,我深深地被他折服。幸運地成為他的弟子,後來有一天,他問我何為寧靜?我不知,他道:「寧靜是你心靈的井然有序,做好自己,堅持自己。正如在這喧鬧的鬧市中,靜身練字,不受旁人之影響,這便是靜!」
在這鬧市中,有多少人能守護自己的那份寧靜呢?但願我們都可以在這鬧市中的一處角落,在我們心底的最深處,去守護屬於自己的那份寧靜,踏上旅途,向著那來之不易的寧靜出發!
紅 楓
陳瀅玥
白牆黑瓦,青石小巷,細雨如煙般籠住了小鎮。白霧帶著晨曦穿插於斜柳間,我一襲白衣,拎一壇紅綢黑肚的老酒,提一條麻繩油紙的方包,踏著青磚褐土,在雨霧中獨自出發。
「十月朔,秦歲首,送寒衣」,踏著這歌謠,我走進了那間小屋。
「小么兒,等外祖病好了,就帶你去看楓葉。」一道蒼老乾澀的聲音從昏暗中傳來。榻上躺著一個骨瘦如柴的老人,床邊趴著一個小丫頭。「像這片楓葉一樣嗎?」天真的女孩指著老人手上的紅楓興奮地問,眼睛裡滿是期待。
老人用手摩挲著葉上的紋絡,眼中有著眷戀,亦含著敬畏:「不是的。那裡的楓葉,比這要深沉的多。」
兩年後,老人仙逝,女孩也離開了這片盛產紅楓的故土。隨她而行的,就是外祖手中的那枚紅楓。
一陣秋風吹來,樹葉的低吟傳入耳畔,我忽然回神,入眼便是一片火紅。
那是一片流動的火焰,紅得光亮,紅得熱烈,紅得奔放,紅得鮮明。和著風,伴著雨,落葉無邊飛舞,有的像彩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黃鶯展翅欲飛,還有的像舞蹈演員那樣輕盈地旋轉。
拾起一片仔細瞧瞧,火紅的葉子底部微微泛著綠色,根根葉脈呈輻射狀伸向葉子中心,我似乎觸摸到紅葉的生命仍順著葉脈的河床在指尖奔淌。
在這紅毯之上,火焰之間,立著一塊青蒼,我的外祖,就長眠於此。
我觸著墓碑,上面似乎還殘留著外祖的溫度,耳畔迴蕩著他爽朗的笑聲,眼前浮現著他執筆寫天下的模樣。垂下眼瞼,掩住眸子裡的水光,輕顫地將方包打開,取出一件用金線勾勒出楓葉輪廓的火紅紙衣和那枚紅楓,深吸一口氣,才把緊攥的火柴擦燃,看著紙衣和楓葉在烈火中涅槃,我朝著天際高喊:「外祖,天冷了,穿寒衣了!」
漫步於外祖魂牽夢縈的楓林深處,意外的,我看到數個小土包,上面各立著塊木板,簡易得讓人心酸。翻翻找找,我才在一塊被風雨蟲蛇侵蝕得滿目瘡痍的木板上依稀認出「新四軍」三字。
這竟是革命先烈的長眠之地!
我終於知道紅楓為何如此鮮活,因為它們浸潤著先烈的鮮血,因為他們守護著先烈的英靈不被世俗侵擾,永存於火紅中。
這就是外祖口中的「深沉」。
將剩下的酒灑向墓土,帶著先烈與外祖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熱愛,我踏著紅楓,向著陽光下的未來,出發。
劉心語
村口回望,屋舍儼然,斜陽晚照。於無聲中,給村莊鍍上了一層金黃。我踏上故鄉的黃泥小道。父親老家的習俗是農曆八月掃墓,恰逢國慶,便回來祭拜先祖。掃完墓並未急著回家,父親帶我們來到一棟老房子前。
「這是我們的祖先,一代代下來住的房子啊。」父親仰望著房子,喃喃道。
我順著父親的目光延伸,那是一座古樸老舊的四合院,半敞的門邊長滿野草,發黃的牆壁上刻畫著年邁的痕跡,雕花的窗欞早已破損,屋頂的瓦片也殘缺不全。
屋前空地上,立著的兩根石柱。心中好奇,我奔至石柱前,細細端詳,石柱一根不過一人高,大腿粗,並排立在地上。湊近細看,隱隱可見上面繁複的花紋,似是鳥類,又像走獸,做工之精,無不彰示著其昔日的光鮮。
心中微震,感嘆著雕刻者的技藝精湛,我問父親:「這兩根石柱子又是幹什麼用的呀?」
「這個啊,說來話長……」父親嘴角上揚,目光神往眺望遠方,臉上顯出一絲自豪。
原來清朝時期,這座四合院中,住著我們的祖先父子二人,儘管當時科舉制度嚴苛,二人卻依舊一路升學,並在一次會試中,有幸雙雙的貢,被皇帝賞賜進京面聖的機會,皇帝賜予二人兩根石雕柱,放於門前,寓意父子同貢,家族興旺。
如今,先人已去,石柱仍在。上面斑雜的痕跡,哪怕歷經了百年,似乎依舊留存著先輩的意志,剛毅,而又堅挺。
或許從這石柱存在起,就被賦予了先祖精神吧。撫過粗糙的石面,我尋思,先祖逝去,他們堅持不懈,造福後代的精神才開始出發。從清朝閉關鎖國,到列強侵華,再到抗日戰爭,直到幾百年後的今天,這石柱或許伴隨家族一代又一代人,度過人生,甚至是時代最黑暗的時候,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沿續至今。
垂眸回神,夕陽餘暉細碎柔和,正毫不吝嗇地給大地帶來最後一絲溫暖,有了這樣的溫暖,哪怕長夜漫漫,應該也會無所畏懼的吧?更何況熬過黑暗,能再見到新的朝陽。
踏上歸途,沐浴夕陽,遠遠望著兩根石雕柱,我再次出發,繼續人生的徵途。只不過這一次,肩上又多了點什麼,似是一種使命感,更加堅定了我的目標。在民族精神的滋養下,出發通往更優秀的自己,傳承民族精神。為有一天,環宇之內,中華昂然。
煙花
湯文靜
小時,喜歡過年,並不是為了漂亮的新衣,香甜的糖果,零散的壓歲錢,而是因為,那是煙花的季節。
但那時只覺得煙花美,煙花繁,煙花燦爛。
寒假,回到了老家,與家裡人一同過年。除夕夜裡,大人們都提議放煙花,聽到「煙花」二字,我的注意力不由得被吸引過去。
只見一個小男孩點燃引線後,飛速地跑開,那桶煙花開始只是泛星星之火,後又慢慢斂去了光輝,在我們都認為快熄滅時,突然又迅速竄上來,活像一隻猛獸打開了壓抑多年的怒火。那竄煙花快速地竄了上來,金色的火花包圍在一起,像一束迷失了方向的流星。
倏地,它發出一聲劇烈的響聲,將緊緊包圍在一起的火花衝散開來,星星點點慢慢消失,融入了夜裡,都不知剛才是夢境還是現實,虛無縹緲,如夢似幻。
望著漆黑的夜,煙花極致的綻放,爾後消逝,那片刻的璀璨亦如我的心,莫名失落……
期末考試出乎意料地失敗了。
看著排名,心中五味雜陳,付出的努力並沒有像以往得到回報,望向窗外的天,總覺得與以往不同,多了一層重重的烏雲,壓在我心中。
那幾天深陷在考試的失利之中,自己對自己的責備,父母的失望與嘮叨,都重重的壓在心上,讓我喘不過氣來。
「砰!」煙花炸裂開來,把我帶回現實。
我靜靜地看著夜空,煙花轉瞬即逝,這樣一次又一次演繹著自己精彩而短暫的生命旅程。
「這種轉瞬即逝的絕美,真是光彩奪目,極富感染力啊。」爸爸嘆道。
是啊,這小小的煙花,雖然在時間的長河裡是那樣的渺小,但卻又極其可貴,因為煙花用自己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它以生命為代價,無所顧忌,無所保留地把自己最美的樣子定格在這夜空之中,此後,他們又留下了什麼呢?
美麗,只在一瞬間,成不了永恆。但是,每一朵煙花在綻放之前都有不為人知的寂寞、忍耐與積攢,有了這些,才有了綻放時的光彩奪目。
沒有人生來就魅力四射,成功需要努力。正如煙花綻放一樣,需要經歷忍耐、失敗、奮鬥的打磨,我們也一樣,要不斷積攢成功的能力,才能有那一刻絢麗的綻放。
願我們,也要像煙花一樣美麗,煙花一般驚豔燦爛,攜著歲月琳琅上路,遇到失敗,重整旗鼓,再向著夢想勇敢出發!
那片向日葵田
王藝霖
夜慢慢地深,暮色和時間睡了,我和月光醒著,微風徐徐,穿過我的頭髮。夜裡有花開的聲音。我想起那片花田。
我懷抱著一大束向日葵,花開的燦爛熱烈,帶著對向日葵不變的愛,對生活不變的初心,我和向日葵一起出發。
食味的旅途
翁宇瑤
酸甜之味的旅途,從杭州出發。
小籠包白淨的麵皮上布滿褶皺,入口卻十分彈牙。透過晶瑩剔透的外殼能模糊看見包裹在內的餡料和湯汁,輕咬一口,飽滿的湯汁立刻就流滿一盤子,但殘留在口中的味道,著實鮮甜。小籠包剛出鍋時吃會燙口,放涼了吃則會失去本來的風味,極好是在溫度稍微散一點後食用。
用筷子夾起包子褶,將皮咬開一個小口,吮吸盡其中鮮腴的湯汁,然後再品嘗甜而不膩、柔軟筋道的肉餡。而佐以鎮江香醋或陳醋,再配點不算辣卻極香的辣椒末,則別有一番滋味。醋的酸甜能解油膩,又為小籠包增添回甘。酸與甜的碰撞,在口腔裡爆發出難以忘懷的滋味。
麻辣之味的旅途,從重慶出發。案板上的魚已經被切成薄薄的一片又一片,即便包裹著麵粉也晶瑩剔透,小鍋裡煮著的黃黃的豆芽和嫩嫩的青菜也散發出似有似無的香味,撈起立刻放入涼水中,再把魚片用漏勺盛著,在滾水裡一燙,立刻撈出防止口感變老,鮮嫩的魚片變成了乳白色,捲曲出好看的弧度,油已微微冒煙,扔入一把幹辣椒,在熱油中噼啪作響,香辣的味道瞬間肆意闖入我的鼻腔。
用筷子輕輕夾起纖薄的魚片,上面微微泛著辣椒油的晶瑩,香味還在空中漂浮不斷。入口,魚肉十分彈牙,麻與辣的味道一併迸發,完全滲入了魚片中,好一個讓人過癮!
香甜的旅途,從順德出發。
雙皮奶奶白彈軟,吃起來滑嫩厚道,濃鬱的奶香四處擴散。薄如蟬翼的奶皮,香味四溢的奶味,幾粒星子般的紅豆落在了吹彈可破的雪白的「肌膚」上。
入口,奶味散開,從口至心的香甜,甜而不膩,恰到好處,熱熱地流入身體,整個胃便溢滿幸福的味道。
食物總是忠誠於自己本源的味道,各種食材不斷組合與創新,不變的是酸甜苦辣鹹的食味。人也總是眷戀自己出生的地方,那是旅途開始的地方,是人生出發的地方。這一生或悲或喜,鬥轉星移,身邊的人來來往往,環境也不斷變更,不變的是對故鄉食味的懷念。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愛的惶惶不可終日······
如果累了,不如去享受一場食味的旅途吧,然後,揚帆起航,再次出發!
逆行
夏子如
2020年伊始,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悄然拉開了帷幕,隨著喜氣洋洋的鞭炮聲一起響起的,是尖銳的哨音陣陣。
武大紛揚的滿地櫻花,垂落了滿地埃塵。
短短12天,感染了近萬人,疫情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持續蔓延,武漢、浙江……,一座座城市被席捲,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被奪走。疫情地圖冷冰冰在全國染上奪目的紅,雖不曾目睹,也足以知其哀鴻遍野、滿目瘡痍。
聽到疫情有關的消息,無數人收拾行囊,整裝待發。有的人動身,是為了逃離武漢。他們中有人發熱、咳嗽,出現疑似症狀,於是他們想盡辦法為自己遮掩。吃退燒藥、敷冰袋、強行忍住咳嗽的衝動……,只為衝出封鎖武漢的關卡,成功逃離的人,發微信、發朋友圈、迫不及待地炫耀所謂的自以為是。
而有的人出發,是為了趕赴武漢。在接到消息的那一刻,他們便決定放下手中的一切,放下自己的家庭,甚至做好了放下自己生命的準備,匆忙的顧不上一句叮嚀與牽掛,只為將疫情儘可能扼殺在武漢中,自我和使命,他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後者。
相背而馳的列車,一輛載著歡呼與雀躍,載著自私與愚昧,奔向了人性之惡;一輛載著堅毅與決絕,載著使命與擔當,駛向了偉大。
魯迅先生說:「自古以來,我們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在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人的脊梁!」逆行者們或許並不高大,或許並不年輕,但他們以血肉之軀,築起的「防疫長城」,雄偉恢弘、綿亙千裡,凌晨午夜的堅持,滿手青筋的疲憊,思念家人的無奈與毅然決然的信心,逆行者從此地出發,慷慨以赴,挺起中華民族之脊梁。
無論是兩位年歲已高的鐘南山、李蘭娟院士,還是奮戰在救援一線的年輕醫護人員,以及像李文亮醫生這樣已燃儘自己生命的火花,為國捐軀的壯士。他們疲憊身軀下那一顆炙熱的心點燃了民族之光,他們滴下的每一滴汗水,奉獻的每一絲熱情,都已然在中國大地澆灌了一片片嫣紅的希望之花。
同新華網評上宋燕所說: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但總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偉大,以疫情為令,白衣「逆行者」挺身而出,迎難而上,手挽手肩並肩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讓我們看到了病毒陰霾背後希望的曙光!
前進 前進 向前進
楊沐霖
「齊步,走!」我和並排的兩位同學身穿軍裝,昂首挺胸,一步步踏向了旗杆。國歌響起,我的手臂盡力向斜上方舒展,仰望,鮮紅的國旗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
恍然間,我的思緒來到了紅軍長徵的年代。
在1934年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後,紅軍從江西出發了。
一路上,寸草不生,窮鄉僻壤。渾稠的空氣像是凝在了一起,令人喘不動氣。但紅軍們依然緩慢的向前移動。
「欸,小夥子,我們現在向哪走啊?」
「向著未來那片照耀著中國的紅色走!」
1935年4月,蔣介石下達命令,控制渡口,毀船封江。金沙江形勢險要,蜿蜒曲折,峽谷幽深,水流湍急。想要渡過去,談何容易。可紅軍戰士們依然義無反顧,他們自發組成了船隊。這7條在顛簸中勉強維持形狀的小船,劈波斬浪,日夜渡送。他們眼睛盯著對岸,黝黑的皮膚上汗如雨水般灑落,全神貫注向著目標划去。
幾天內,兩萬多人的紅軍部隊奇蹟般地全部渡過金少江。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繼續前進,來到大渡河邊。這裡水勢浩大,如果跌落,將會屍骨難尋。原本的木板早已被拆去,只剩下冰冷生鏽的鐵索。敵人的機關槍立在對岸,早已蓄勢待發。22位突擊隊員冒著槍林彈雨,攀著鐵鏈向對岸衝去。火勢順著鐵索一點點逼近著戰士們。熊熊大火瘋了般隨風亂竄,肆無忌憚地吞噬著一切。鐵索燒紅了,滾燙刺眼。「兄弟們,向前衝啊!」嘶吼的嗓音混在紅火中,他們仿佛看到了新中國冉冉升起的鮮紅國旗,赴湯蹈火,一併衝上前去用鮮活的肉體為隨後的戰士們開闢通道,為中國革命開闢新的徵程。在這黑夜的大渡河邊,千萬顆紅五星與火光連成片,在中華神州大地上燒出一片奇蹟般的中國紅。
最後,在黎明曙光的紅暈之中,他們再一次到達了對岸。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站在山巔蒼穹,望腳下紅裝素裹,戰士們整了整衣著,揩淨了沾滿泥土的面頰。他們鬥志昂揚,向著北京,向著金光燦燦的天安門繼續出發。
師生們浪潮般的歌聲將我帶回現實。五星紅旗在冉冉升起,我眺望紅旗,心中湧起無儘自豪。
向著五星紅旗出發,繼承著紅軍們最熱烈的信念;向著紅旗出發,心底也燃燒起濃濃的愛國之情;向著紅旗出發,眺望未來,勇敢前進,前進,向前進!
春風幾度覓鄉愁
鄭雲舒
輕風徐徐,又是寒衣時節,黃葉落下,不變是那鄉愁。
昏黃的圓月遙掛在天空上,月光愈發清冷,倒不如說是生鐵,微涼的晚風吹落枯黃的枝葉,將夜晚的寺廟襯得越發肅殺。
於寺廟門口啟程,踏一輪滿月,尋一份想念。
夜晚的寺廟是冷清的,月光無力地打在無人的廳堂中。祖母一人立於堂前,背影有些蕭條,忽地抬頭望月,不知心裡可有些許感慨?徐步向前走,走過那亭臺樓閣,走過那假山湖泊,祖母都不曾停下。只在經過那鍾房時微微偏頭,耳畔恍若有鐘聲響起。我不禁憶起兒時踏青的場景。
正值早春,綠葉冒出新芽,曾祖母帶一家老小齊去踏青,彼時年幼,不明家人之悲,只顧一覽沿途之景,嫩芽輕掛在枝頭,在春日柔和的光下顯得青翠欲滴。出發向那山間寺廟,便只有滿心的歡喜,只顧山間之景,卻忘了景中之人。母親拉著我,沉默地跟在曾祖母身後,我在滿目春景中見到了曾祖母的眼神,新芽初綠,卻見落葉亦蕭條;廟影悠長,難擋秋風送故人。春風吹拂,我那少年人,-瞬間似乎明白了愁滋味。
過了鍾房,便到了後山。後山栽了許多樹,此時沒了陽光照射,反而更顯幽深。不知何時下起了小雨,淅淅瀝瀝地下來,整個世界被雨困住,雨水將臉頰打溼,微冷,祖母執一把青色的傘,在山間小路上,雨水隨傘尖一塊躍起,再被春風吹拂,帶來縷縷情絲,名曰愁。至於那愁來自何方?怕是來自祖母的心底,來自她那月亮般圓滿卻又昏黃的一生。
終是走到了目的地。在墓前的一小段路,祖母忽地要求獨自上前,便獨自出發,走那一小段路。
花謝無聲,葉落衣間,祖母眼中盈滿淚水;山間一點,金光四起,微紅的晨曦輕透薄薄的雲層;朝露微凝,忽聞花香,祖母抬頭,眼中閃爍微光;踏上青苔,拂下淚珠,祖母大步走入那微光之中;薄霧散去,葉影嵌入地面,一輪紅日從山頭冒出;來到墓前,祖母唇瓣微抿,目光垂下,凝望墓碑,忽地微笑;晨光一灑,潤物無聲,日光頃刻間溢滿山頭;翠鳥輕啼,祖母起身,春風吹散離別的夜曲,奏響新的生命樂章,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有了新的啟程。
她起身,昂首遠眺。剎那之間,昏黃之光已點亮大地。
活動策劃:辜慶莉
執行指導:王玉慧
文圖編輯:林千惠
技術支持:邱少陵、郭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