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本應寓意父母對新生兒的美好期待和祝願,可若這期待是扭曲的,是越過這個女孩、否認她的價值的,那這代號,不要也罷。
擁有一個自己從小厭惡到大的名字是什麼體驗?
從出生開始,便是家中不受歡迎、且不被期待的存在,又是什麼體驗?
最近,知乎上一個名為「迎娣」的女孩的改名故事,打動了許多人。
「迎娣」,諧音「迎弟」,其背後的含義不言而喻。女孩出生四年後,「不負眾望」為家裡「迎」來了弟弟舒暢。小時候的她曾問過家人:「為什麼我不能叫舒暢,不能叫開心,不能叫高興?」
他們說:「因為生下你時,當時確實不高興。」
直到24歲,她終於意識到,原來我家是重男輕女的,原來我是不被期待的。於是,她踏上了阻礙重重的改名路。
「扶弟」是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為她從小劃下的人生軌跡。面對家人的不配合、與辦事機構工作人員的不理解,她憑著自己的勇氣信念,以及陌生網友們的支持鼓勵,衝破桎梏,拿回了重新定義自己的權力。
她的故事,觸動了許多人,讓更多的「迎娣」「招娣」們看見了改變的希望和力量。
畢竟,在中國,這樣的女孩不在少數。
中國究竟有多少個「招娣」?
前兩年,爭議重重的電視劇《娘道》,以民國初年的山西為背景,講述了瑛娘和她3個孩子的故事。一心想要兒子的瑛娘,就給3個女兒分別取名為隆盼娣、隆招娣和隆念娣。
圖/《娘道》
最近,公眾號「女孩別怕」也發過一次徵集:你身邊那個名叫「招娣」的姑娘,現在怎麼樣了?
收到的回覆裡,有許多姑娘,雖然她們的名字不是招娣,但命運卻跟招娣一樣。她們的故事,是一部在重男輕女家庭出生的女孩們,用血淚寫成的苦難史。
在網際網路上一番搜索後,我發現招娣、迎娣、盼娣這些性別歧視嚴重的名字,還只是我們國家博大精深的取名文化中,最不具「創意」的兩個版本。
例如,在山西,除了招娣外,還有一類名字很有特色——「栓鎖」。
「栓鎖」多用於男孩,意思是「拴住、鎖住」寶貝兒子,以求長命。相似的名字還有,栓柱、管柱、保柱、穩柱、安柱、墩柱、定柱、鎖柱、鎖娃、根鎖、金鎖、銀鎖等。
「招」來了「弟」,就要好好「鎖」住,單單從名字,便凸顯出兩種性別所遭遇到的不同對待。
《娘道》中賣了念娣來換煙膏的柳栓子
此外,我國還有不少以地域為劃分的獨特「取名文化」。
比如獨愛「大根」的江浙滬地區。
當地以前有大樹崇拜的傳統,認為男人是這個家族的後代根,如果一個家庭沒有男性是不能入家譜的,這也就意味著,家族裡的一股根斷了。
所以,江浙滬地區男性取名偏愛「根」 字。魯迅曾用過的筆名「長庚」,就是由「長根」而來,在紹興話裡,「根」和「庚」同音,都有祈福贈壽的意思。
而當「根」字用在女性名字上時,最常見的搭配是「根花」,意思還是希望下一個生出的是兒子。
在中國臺灣地區,則有「招弟」與「罔腰」一說。
「罔腰」、「罔市」等取臺語諧音的名字,意思是勉為其難地撫養,帶有無奈怨嘆的味道。積極一點的做法,則會取名為「招弟」、「盼弟」、「來弟」,透露了期待下一胎是男丁的迫切渴望。
如果在一連串帶有生男象徵意義的婚俗之後,媳婦還是生下女孩,這個女嬰不是在期盼之下出生的,就會被取名為「不纏」。
以「不纏」為名,稱得上是一種警告:誰叫你是個女孩子!你一生下來,就沒人疼、沒人愛,註定要送人,絕對不可能與親生父母糾纏……
相較女嬰常被命名為祈求生男等無奈的名字,若家中生出男嬰,通常會被命名為天賜、福來、天福、萬福、招財、進寶、進財、富貴等大吉大利的名字。
另有一些地區的女名,則「另闢蹊徑」,產下男嬰稱為「弄璋」、女嬰稱為「弄瓦」。
「璋」是細心呵護的上好玉石,「瓦」是紡車上的零件,對生男生女的不同態度和期待,由此可見一斑。
圖/網易
不甘命運的「招娣」們
不難發現,越是不發達的偏遠地區,「招娣」們的存在就越普遍,女孩們作為「殘次品」和「不被期待者」的命運也就越常見。
這背後的現實是什麼?
據2019年世界人權報告,在我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近幾十年的新生兒性別比例可高達100:120,某些省份甚至達到100:135,遠超100:105的自然比例。
在知乎的這個問題下,就有提到一位母親,為了給家裡添男孩,一茬接一茬割莊稼似地生孩子,最終在第5胎時命喪手術臺。
相比女性,男性的數目要足足多出近4千萬,我們常在新聞中見到的「人口販賣」就是這一現象導致的惡果之一。
諷刺的是,重男輕女的社會現狀不見改善,胎兒性別檢查的黑產卻日益增長起來……
從另一個角度看,亟待改變不僅是社會現實,更是一個個「招娣」們的人生。
同樣在知乎這個問題下,我看到的不僅是女孩們面對的社會惡意,還有她們的勇敢和決心。
有叫娣妠的女孩因為不小心惹了弟弟,被父親一腳踹飛。
有叫勝南的女孩,因為已經生出來,沒辦法掐死或扔了,於是從小被當成男孩來養。
有叫招娣的女孩,長大後執意改名,一人去了北京,遠離原生家庭,考上人大。
有一氣之下改名「絕娣」、「嫵娣」的姑娘。
也有姑娘長大後決意擺脫吸血鬼般的家庭,改名離家,重新找到自己,活成了最強大的模樣。
看完這些女孩的故事後,也許有些人會問,改個名字真就能改變人生了嗎?不一定。
名字,本應寓意父母對新生兒的美好期待和祝願,可若這期待是扭曲的,是越過這個女孩、否認她的價值的,那這代號,不要也罷。
網友評論
改名是一個象徵,是突破原生家庭桎梏,是掌握自己命運的決心和力量的象徵。
希望越來越多的「招娣」們找到這種力量,早日掙脫困境,擁有自定義的人生。
中國無數個「招娣」們的命運,不該被她們的名字所定義。
P.S. 本文觀點僅代表特約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
https://mp.weixin.qq.com/s/Yqd-PK8KTtb7yZmi82-ovA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8443207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2011011797891465&wfr=spider&for=pc
https://www.hrw.org/zh-hans/world-report/2019/country-chapters/325791
https://women.nmth.gov.tw/information_61_39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