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的竹泉村還是以農耕為主的落後小山村。10年後,她邁著「竹泉模式」全域旅遊的堅實步伐,一躍嬗變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被譽為「最美鄉村齊魯樣板」鄉村振興的典範。小村贏得大名氣,這是踐行「兩山論」帶來的碩果。
記憶中的竹泉村,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村子東北的一口清泉依山而出,水流之處翠竹成林,村民多少年來一直過著傳統的生活,繞泉而居,砌石為房。那時汩汩流淌的泉水也只是方便了大家洗衣做飯,淳樸的人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的種植果樹,有的開山採石,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
曾幾何時,國內興起了一股古鎮古村遊,很多古鎮古村被過度開發,沒有了原來的寧靜清幽,卻多了幾分嘈雜。那些自然風景蕩然無存,很多樹木被大量砍伐,大片農田荒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沂南縣是一代智聖諸葛亮的誕生地,也是沂蒙紅嫂的家鄉,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2007年,順應當時鄉村旅遊的大勢,聰慧的沂南人立足這裡獨有的竹林、泉水和古村落的優勢,吸引了來自青島的一家集團前來投資。從一開始開發團隊就牢牢樹立把獨特的自然風景和沂蒙文化相結合的理念,持之以恆向打造全國有名休閒度假村的目標進發。景區於2009年7月開門迎客,使這裡逐漸成為中國北方難得一見的桃花源。
走進村裡,一種詩意生活的氣息撲面而來:推開一道木門,仿佛看見一段溫潤的年月,沂蒙民俗文化盡情展現。在這裡,依偎在一叢叢青翠的斜竹旁,細數著心中那些淡淡的念想,就能靜候著一場遇見;在這裡,傾聽著竹林七賢長醉時那些逍遙飄逸的樂章,就能消盡一段如雪經年……夜晚的竹泉村,似乎更有著別樣的淡雅,褪卻了白日裡的喧譁,她是安然寧靜。一彎不施粉黛的明月,溫婉地灑落光華;大紅的燈籠,照耀著那些遺失的舊夢,有竹與之相依,不覺孤單;泉水的聲音更為清脆,潺潺流過,如歌如箏;薄薄的煙霧籠罩著石板兩岸的草兒、花兒,時時夾雜著散發出迷人的鬱香,讓人逍遙愜意!
記得鄭板橋是最喜竹的,傳說他為了畫出竹子的神韻,在這裡一住就是兩個多月。他在深秋的日子,擷取一支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魚竿,那種瀟灑快意人生,真是羨煞旁人啊!現存的傳說是乾隆皇帝手書「竹泉村」的幾個大字鐫刻在泉水邊的亭子裡,也是別有一番神韻。
進入新時代,各級黨委政府因勢利導,給予政策大力扶持,這裡旅遊扶貧、綜合開發的路子越走越寬廣,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多贏。企業不僅建設了能夠最大程度體現沂蒙特色的竹泉景觀、農家風情和度假、休閒和觀光功能的旅遊景區,也實現了文化和美景完美的結合,年遊客量呈井噴式增長,每年累計接待遊客800餘萬人次;這裡的群眾不僅住進了新村新居,而且吃上了「旅遊飯」,發展起農家樂、旅遊民宿、手工藝和當地農產品加工商鋪190多家,輻射解決了周圍十幾個村近千名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實現了鄉村旅遊與鄉村振興的協同發展,640多名竹泉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年人均收入達3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疫情過後,這裡依靠全新的業態和富有創意的夜經濟實現了漂亮的市場重啟,被新華社盛讚為「活色生香新竹泉,盡賞人間煙火氣」。
風景這邊獨好。我們讚美這裡獨特的人文和自然風景的完美結合,更讚美這方水土人們的智慧。如今,在大美新臨沂,又有蘭陵的代村、沂南的常山莊等新的一批「竹泉村」茁壯成長,紛紛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我們相信隨著時代的變化,小山村一定會越來越美,名氣一定也會越來越大越來越響……
(來源:學習強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