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假裝動物,讓我們如此快樂?

2021-02-18 青年志Youthology
穿上動物的外衣,人們可以逃離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生活,擺脫人設,互相溫暖。在社交媒體越發不自由的當下,為何人們選擇以「動物」角色自居?想要成為一個「動物人」,只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嗎?這種表達方式還體現了怎樣的集體訴求?

今天,一群富有想像力的年輕人開始扮演起動物,訴說自己的日常。「我是一隻xxx(什麼動物)」成為他們另一種自嘲和戲謔生活的方式。在「人均抑鬱症」的成人世界裡,穿上動物的外衣,矯情、頹喪、自私等「負能量」都變得可愛而柔軟。「拒絕巨嬰」不再是政治正確,相反,越可愛越正義。

成為一個「動物人」,便能逃離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生活嗎?為什麼年輕人想紛紛擺脫人設,消除隔閡,互相溫暖呢?躲進一個不用被「上班」和「成功」束縛的生命體裡,人們又是如何找到了「人間值得」「生活還能這樣可愛的」的樂趣和嚮往,獲得了善意與想像的快樂?

今天,我們想和大家聊聊那些假裝成動物的年輕人。在文末,我們還準備了一份「動物角色入門指南」,去瞧瞧你想扮演的動物,都擁有哪些特質吧~

動物園員工組在今年在今年五月時出現,群組介紹是:人類生活太辛苦了,來假裝是小動物放鬆一下好了。供在動物園上班的各種動物交流的小組,用來交流作為動物在現代社會的煩惱和心得。
小組類別被分為哺乳動物區、爬行動物區、飛行園區、寵物區和水族館。在其中發言的人要用一種動物的口吻講話,可以是自我介紹、應聘「工作」、分享「打工」日記,也可以單純「發朋友圈」,分享心情、求抱抱、求摸摸,甚至可以徵友徵婚。在那裡,人們不以人類的身份自居,而是以動物的視角分享日常。在「人均抑鬱症」的成人世界裡,穿上動物的外衣,矯情、頹喪、自私等「負能量」都變得可愛而柔軟。「拒絕巨嬰」不再是政治正確,相反,越可愛越正義。成為一個「動物人」,便能逃離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生活,擺脫人設,消除隔閡,互相溫暖。日常生活中作為景觀存在的動物園,在這裡被人類的語言和交流賦予了互動性,構建出理想中「與人同樂」的家園式社區。警犬徵友、藏狐徵婚,黑貓當警長、白熊開咖啡廳。只要開心,想幹嘛就幹嘛。在這個社區裡,居民自治,工作不再與生活對立,而是家園繁榮昌盛的催化劑。「共建美好生活,創造和諧社會」是遠景也是當下。累了就躺下,難過就哭哭。求抱抱、求安慰、要親親、要摸摸,都不再嬌羞,而「欺軟怕硬」、「高冷無情」、「無病呻吟」在這裡都因可愛而正義。不僅如此,在這裡,人們也能看到現實,獲得「原來你也這麼慘」式欣慰。儘管大家都是動物,但也有幸與不幸之分。熊貓作為「國寶」要一直營業,是在困難中前行的「打工人」,而樹懶則可以趴著什麼都不做;企鵝因為稀缺,在哪都能找到工作,甚至因為長了一張社交平臺的臉,拓展了「聊天工具」這一副業。「動物人」也面臨著天生的差異與難以改變的困境,如同被困在象限圖中的我們。我們是成長在「外界期待」裹挾中的一代人,滿足他人的期待似乎成為我們站在道德與成就高點的基準。但是在動物園裡,我們可以選擇做一隻勤勞的熊貓,也可以選擇做一隻冷血的蜥蜴。無論我們是什麼、做什麼,都會得到認可和喜愛。這種無限的認可並不是「糊弄」,更不是自我欺騙。如同前兩年突然火起來的「誇誇群」,在施予善意的同時,我們也收穫了無數善意,從而對自己更加自信化身為動物,個體間的互助不再是習得性行為,而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在這裡,人們不再將動物作為「工具」一般地進行表達,開始穿上動物的」外衣「,照亮他人與溫暖自我,成為了一種理直氣壯的需求

相比「動物園」裡的與世無爭,「我們假裝是螞蟻」組裡的底層實感是其吸引「動物人「的亮點。組中成員致力於假扮螞蟻生活,分享自己的「蟻」生日常。組長表示,建組初心是「為了放空自己,以微小之態仰視眾生」
比如,在一篇名為「分享本蟻的大城市見聞」的帖子裡,樓主模擬螞蟻視角拍攝了書房裡的書架、葡萄酒瓶、立頓紅茶包等事物,並將他們分別形容為「聯排大樓」、「綠色玻璃塔樓」、「廣告牌」,而這些「大城市」見聞也引來不少蟻友關注,「哇奧,鄉下蟻發出羨慕的聲音」、「我們巢裡好多人都去大城市闖蕩了,原來大城市這麼高級呀」。在」蟻組「裡,尋求支援、團結抵抗」兩腳獸「(人類)的聲勢強烈。在另一篇名為「發現一片麵包渣,搬回洞裡去」的帖子的評論區裡,則匯聚了一群模擬合作搬麵包的「小螞蟻」,他們互相召喚,還發出「嘿喲嘿喲」的口號。呼喚蟻友一同搬運食物、互相照顧孩子以及吐槽」兩腳獸「的所作所為構成」蟻組「日常。螞蟻的群居屬性被人們視為武器,遇到任何困難,只要發聲,必有蟻友相助。在尋找食物和對抗敵人這些生存重要事件上,蟻友們異常團結。在個體化日趨明顯的當下,」蟻式團結「讓我們心生嚮往。」網抑雲「上孤獨的留言,在蟻組轉變為一場集體互助的開端。」在逆境中創造希望「式雞湯在朋友圈中可能遭致」過得不好「的偏見,但當我們是一隻渺小的螞蟻時,一切看起來普通而平凡的場景,都變得神奇而偉大。水池裡的泡沫是天空中的綿雲,一隻端坐的貓成為埃及地標,長滿絨毛的狗變成罕見的北極熊。似乎我們所渴求的「詩和遠方」,就存在於螞蟻的日常世界中。人們用假裝螞蟻的方式,將人類社會運作的形式和問題進行重構和想像,轉換視角,創造性解讀周遭,擁有了想像的快樂。

「動物」這件外衣,最常見的穿法,當然是「社畜」啦。「社畜」這個詞,最早來自於日本人用來形容「上班族」的貶義詞,指在公司很順從地工作,被公司當作牲畜一樣壓榨的員工。因為這個詞直接又生動的表達,傳入國內後,被戳中的上班一族開始用其自嘲和自黑來表達自己的處境,逐漸發展成一套不言而喻的以動物門類為代表的「社畜學」。
對「社畜」造詞的上癮,人們開始結合起動物的不同習性和自己工作的屬性,讓廣大社畜們得以在「打工人」的語境下傳達與交流更具象的職場困境,「幸福總是一個樣,慘卻慘的千姿百態。」這套用法成為了人們用以傳達自我的最佳標籤。這個以自嘲為核心的文字遊戲也被發揮出了各種形式,例如格言式語錄、不同社畜形態的漫畫、唾棄奮鬥逼的社畜爽文、以社畜為題材的小說、給社畜分類的圖譜等。在這種調侃中,年輕人將形形色色的動物捲入自己的生活常態,反映自己的現狀。但更有趣的是,「社畜學」的興起,關鍵並不止在於人們開始表達自我,而是人們對工作更日常的反抗和思考。       豆瓣博主@恰帕斯東風電臺創作的「社畜區間圖」:在現實當中,即便通過摸魚划水我們可以找到一定的脫畜空間,但是脫畜值無法小於一個數值t。同樣,由於社畜的抵抗、社畜個體受壓榨能力的限制以及法的有限保護,含畜值不會高於一個數值s。例如,豆瓣博主@恰帕斯東風電臺基於豆瓣上對社畜的討論和分類,創造了」含畜值「的概念,並製作了「社畜區間圖」和「社畜象限圖」。不同」含畜值「的」社畜「會是不同的物種,「含畜值」最高的「社獸」是在公司很生猛工作的人;最低的是表面順從工作其實划水的「社鴨」,它最接近「脫畜」。這兩張圖譜也成為了不少年輕人用來理解大局,還能夠進行自我檢測、指導行動。以動物來分析和反思自身工作處境的創造形式,仿佛已經成為了一場年輕人的職場權利維護運動。事實上,通過扮演動物來傳達情緒、表達自我這件事,從童話與傳奇的出現就開始了。被天鵝排擠的醜小鴨、一步一步賽過兔子的烏龜、不知不覺跌入人類世界的小丑魚尼莫,還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孫悟空。人類通過動物想像與構建精神家園的嘗試,一方面,指向的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反抗、理想生活的嚮往;另一方面,在人與人的關係逐漸異化的今天,人通過動物表達自我、偽裝成動物,從動物身上獲得了不少治癒與善意。隨著人對動物的關係意識逐漸從馴養到共生,用以假象的動物也從家養寵物拓展至日常生活中罕見的野生動物。在「動物園」中,除了貓狗,還有城市裡無法見到的鵜鶘、樹蝰等動物,為人們打開了認識動物世界的新窗口。人際關係的疏離、工作對生活的侵蝕、「正能量」的政治正確,讓我們陷入日常生活被奪走的無力與「怎麼說呢」的無措中。情緒的訴說與傳達變成了一種門檻很高的行為。而比起幻想自己已成為「成功人士」,或是童話故事裡的主角,「動物」的代入讓我們可以肆意書寫自己的劇本,甚至能夠減少退出幻想後的虛無與焦慮。「我只是一隻小貓咪,我想高冷就高冷,想賣萌就賣萌。鏟屎的拿我沒辦法。」從雲吸貓到雲裝貓,置身其中的快感比純粹的觀看讓人更易沉浸。「弱小和無助」不再是矯情,而是回歸其點亮保護欲的本真。安全地暴露與保護,是自愈與他愈的雙贏。朋友圈越發越少,在一個可以自由偽裝、不用擔心被監視、也不用營造人設的空間裡,人們變得更加願意表達,也更願意關心他人。躲進「動物」的外衣裡,一切可愛都是自己的,而煩惱好像都變成了別人的。「在動物園裡發帖子,就好像是在說別人的煩惱。」掙脫了「他人期待」的束縛,逃離了「系統內卷」的競爭,「動物園」變成了情緒自由的歡樂場,快樂不再是一種努力,而是一種選擇

德國戲劇和表演理論家漢斯·雷曼用「社會劇場化」形容後現代主義下劇場與社會、表演與現實的融合與同構。人們將現實事件搬進劇場,用表演反應社會、空間、語言的真實。「個人嘗試著藉助時尚力量創造、或偽造一個公共性的自我開始,劇場化已經滲透了我們整個社會生活。通過劇場化的手段,這些信號好像在各種現象中彰顯,渴求著鮮明的話語、綱領、意識形態和烏託邦」。社會是擬劇的,在類似劇場的社會裡,人們用戲劇去隱喻人生、社會和歷史。而「動物園」在科技和媒體的助力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萬物皆可愛」的精神家園,用想像化解沉重,用虛擬抵抗現實。在這個意義上,或許…宇宙的盡頭也不是鐵嶺,而是動物園?


相關焦點

  • 我們總是戴著面具,假裝快樂的生活
    在這個龐大的生態圈裡有一種動物名叫亙古不變它們因此躲過了多少危險 劫難在這個五彩繽紛的社會每個人擁有不同生理的面孔每個人都戴著不同心理的面具他們歡笑卻不一定就代表快樂那些都變成塵埃多年後再想起才發現是原來是自己騙自己以為不在乎為何心還是那麼痛曾經我不懂快樂也可以是不快樂
  • 你快樂嗎?我很快樂!假裝快樂,正在毀掉年輕一代
    歌曲《快樂頌》唱道:「你快樂嗎?我很快樂。快樂其實也沒有什麼道理,告訴你,快樂就是這麼容易的東西……」歌詞寫得挺好的,但現實呢?以前的人,雖然貧窮,但卻很知足,所以快樂,現在的人,雖然有錢,卻不知足,所以,很多人都是在「假裝快樂」!
  • 我們為什麼不快樂?幸福為什麼易逝?
    動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夠的食物,便快樂了。我們覺得人類也該如此,但是在近代社會中並不然,至少以大多數的情形而論。(傅雷譯)人之所以不快樂,一部分是因為快樂是結果,而結果大多短暫。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小學時,我們的目標是升初中,以為上了初中,我們就可以快樂一些;當我們順利進入初中,還沒來得及體驗這份快樂,便被拉到了補習班,為進入重點高中做準備;當我們進入高中,以為一隻腳已經邁向大學,終於可以好好享受這份喜悅,但卻發現高考實際上是過獨木橋,我們沉浸在激烈的競爭中,連快樂都忽略了。成長大概就像爬樓梯,你邁上一個臺階,前面還有另一個臺階。
  • 從前的我失去了太多現在的我假裝很快樂歌詞介紹
    從前的我失去了太多現在的我假裝很快樂這首歌很好聽,聽這歌詞大家肯定也都有點感慨,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歌。下面18183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從前的我失去了太多現在的我假裝很快樂歌曲介紹。下面18183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從前的我失去了太多現在的我假裝很快樂歌曲介紹。
  • 易中天:我們為什麼不能虐待動物?
    一,惻隱之心,是道德的底線,人性的天良 最近,反對虐待動物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呀?這就先得說清楚,我們為什麼不能接受「虐待」。為什麼呢?就因為人性中有一條道德的底線,同時也是起點,叫「惻隱之心」。所謂「惻隱之心」,就是不忍心看著別人受苦受難受折磨的善心,所以又叫「不忍之心」。
  • 為什麼吃火鍋如此快樂?
    火鍋的靈魂 同樣是吃,為什麼火鍋能帶給我們這樣的感受? 吃火鍋,與其說我們吃的是菜,還不如說我們吃的是底料。 而對於中醫來說,底料才是來頭。 湯底是火鍋的靈魂。 不同的火鍋品種,有不同的火鍋湯汁和不同的調味料,香料數量可達數十種。
  • 動物本能及快樂傳感器
    原始的動物本能在腦的各個部位都發現了快樂中心,研究人員不禁要問;它們都有什麼作用?已經得到的答案是,快樂對所有的基本腦部活動施加影響,快樂遠不止是人類獨有的執著追求,很可能自古有之,並且在不斷進化。快樂的出現,可能只是出於一個簡單的目的:指導行動。動物在同一時刻總是會有各種各樣互相矛盾的需求:吃、喝、安全、求偶、保持溫暖等等。與每一種需求相對應的便是一個動機。加拿大蒙特婁拉瓦爾大學生理學系的米歇爾-卡巴納克說:「腦部應該存在一種在各種動機之間進行協調的介質。
  • 為什麼父母無法相信,我們單身也能快樂?
    為什麼有些父母寧願我們結婚不快樂,也不願意讓我們快樂地單身呢?他們不相信我們一個人也能過得好好的?可是初中,高中,大學,一直到工作多年以後,我們都是一個人過,也過得好好的啊。為什麼一到了結婚年紀,他們就說我們一個人過不好了呢?兩個人就一定會比一個人過得快樂嗎?還是大多數人都結婚了,站在少數的那一邊就會遭排斥與歧視?
  • 你不用假裝努力,根本沒有人在意
    記得小時候,我們為了應付爸媽,經常在會在書本下面藏本漫畫或者小說。所以,他們是不是在身邊,決定了我們具體在做什麼樣的事情。很多時候,在學校也是如此,抬起頭來時看老師的表情永遠認真又努力,其實只是為了掩蓋自己在課上看課外書的行為。
  • 我們為什麼會不快樂?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快樂密碼空間
    一、我們為什麼會不快樂找回快樂,已經成了當下大多數人急需的一種能力。小時候的我們,經常在日記裡寫下「今天又是快樂的一天」。或許正是因為小時候的我們太容易得到它,現在的我們漸漸退化了擁有它的能力,轉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工作和社交無止境的追求上。沒病沒災的時候,我們很難感受到健康的重要,羨慕的多是「別人比我們高」「跑得比我們快」之類;只有自己生病了,我們才開始認識到,身體健康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
  • 「快樂十分之動物總動員」與快樂相伴
    奔波遊走於鋼筋叢林的現代都市裡,忙於工作學習,每當您感到疲乏、困惑時,「快樂十分之動物總動員」不失為一劑心靈雞湯。「動物總動員」無論是在遊戲設置還是整體形象包裝上都力求有別於傳統彩票。其以可愛的卡通動物替代數字,開獎節奏快,每10分鐘一開。可以說,它的上市讓都市生活從此多了一種找尋快樂的途徑。
  • 為什麼這屆年輕人都在假裝社恐?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只是在用社恐的藉口來迴避認真對待一段關係的可能性。換言之,你只是在假裝社恐。溝通好累,要不算了吧人在社會交往中離不開溝通。嘴巴這個器官,除了用來填飽肚子,就是用來交流情報。良好的溝通是通過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進而讓人與人彼此間了解對方的意思。
  • 為什麼《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這麼「肝」,卻又如此治癒?
    動物森友會》也頗有這種設計美學,慢節奏的無人島生活成了不少人排解現實壓力的避風港,但具體還有哪些技巧讓這段旅程如此治癒?本文作者從遊戲設計的角度為我們解析了部分原因。人們往往會埋怨遊戲太「肝」 …… 直到他們發現自己居然愛上了這個過程。或者說,某些特定的遊戲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 為什麼陸地上的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大?海中的動物是否如此?
    因此,就目前已知的動物來看,陸地上的食草動物確實比食肉動物要大一些。(雄獅和大象的體型差)那麼,為什麼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要小呢?我認為導致陸地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體型小的原因有三個。01 食物獲取食肉動物,顧名思義就是以肉為主要食物的動物。這些動物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需要自己捕獵(食腐動物除外)。而食草動物就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動物,它們不需要自己捕獵。
  • 爆買剁手之後,我們的快樂為什麼越來越貶值?
    我們也想借著「消費」這一話題來聊聊:我們的快樂感受為什麼越來越難滿足?快樂的保質期為什麼越來越短、質量越來越差?根植於基因:為什麼我們如此「快樂不耐受」生活在物質豐盈時代的我們,可能已經不相信或者忘記一個有關「匱乏」的傳說。
  • 假裝愛你的男人,才會如此對你
    打個比方,感情就好比是天平,付出就好比是砝碼,不對等的付出遲早會讓這個天平失去平衡,愛情亦是如此。一個男人,在戀愛的過程當中,經常花言巧語使盡各種各樣的手段向你伸手要這個要那個,讓你為他鞍前馬後,自己心安理得,卻從來不對你付出,那麼他很可能並不是愛你,而只是在利用你,享受你為她所帶來的各種好處。
  • 假裝快樂最在行的星座,活得很累,內心孤獨,卻從不會放棄生活
    他們假裝快樂很在行,不想把自己的落魄展現在人前,轉過身,他們咬著牙,繼續走自己的路,心中的燈不滅,一路上就會有光。有什麼可怕的呢!有些星座,也是這樣的,會給自己打氣和鼓勵,一起來看看。雖然有時候,快樂是假的,笑意不達眼底,但是他們依然很倔強,不想顯示脆弱的一面。他們只把那些心酸,勞累,隱藏起來,獨自一個人承擔。白羊座人並非真的沒心沒肺,相反他們懂事得很,不願意讓人擔心,也就努力大笑,勇敢面對苦難,承受孤獨和寂寞,不訴與人,這又何嘗不是他們的承擔呢?
  • 假裝聽不見,假裝看不到
    假裝糊塗。看見了,全當沒看見;聽見了,全當沒聽見。明明什麼都知道,卻假裝什麼都不知道。看到不該看的,假裝沒看見;聽到不該聽的,假裝沒聽見。如果你可以假裝聽不到,看不見,該幹嘛就幹嘛,說不定啥事都沒有,她能上來直接抽你兩巴掌不成?那不太可能,畢竟你沒什麼過錯。我妹在8歲的時候,她就懂這個道理,她對我說:我媽每天都很嘮叨,天天罵我,我已經當她不存在了,所以我每天都可以過得好開心。我總是可以從身邊人受到啟發。
  • 暗示薄荷——動物永遠不會撥打999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純素食者,並且隨時可以得到補充和替代,很明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可以活得更長(通常更久),充實而快樂的生活,而不會造成這種痛苦。雄雞一出生就被撕成碎片是沒有必要的,就像撫養它並讓它鬥雞一樣;最終都是為了人類的快樂。2.
  • 為什麼我們越來越感到不快樂?——給生活加點甜
    為什麼現在的人都會對生活感到無力和無助?對生活充滿了消極,感覺自己的身上充滿了負能量。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快樂。那一個人是否快樂?我想大約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外在的,那就是我們所生活的一個社會環境或者是物質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