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成立的第10年,也是在這一年,泡泡瑪特在香港上市,按照最新的股價計算,市值已經超過1000億港元。
你可能從來不玩盲盒,當然,你身邊肯定也缺少這樣一個痴迷拆盲盒的朋友,如果有,那麼恭喜你,很容易你就會被帶上道。你可能並不熟悉泡泡瑪特這個名字,但你一定見過遍布大街小巷的撅著嘴的卡通娃娃,這就是泡泡瑪特旗下的主要IP之一。
開始的時候,我其實也對這個長得挺醜的卡通形象並不在意,直到女兒從同學家裡回來,拿了十幾個各式各樣的這個東西,我才知道,這貨在00後的群裡,有多火。而同學送給她,倒不是因為看她沒玩過挺可憐,而是自己已經買了很多,這些都是與自己手裡的同款的,就索性都送給了我女兒。
一直生活在自己美好世界裡的女兒,由此與這位閨蜜的生活檔次徹底拉開。好在我一直採取的是挫折式教育,皮實的娃也沒多想,還跟我的審美差不多,覺得這東西挺可愛,但長得實在是不好看。她始終沒有想明白,一個59元起的不知道裡面裝得是什麼的盒子,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人買了就停不下來。不光我女兒想不明白,很多大人包括家長也想不明白。
不明白的人,自然也不想弄明白,因為擺明了那就不是咱的菜。而明白的人,已經進了這個圈,再想退出來,不是遭受了堅決的打擊或者拒絕,是不會收了手的。家長群裡關於泡泡瑪特的討論也非常有意思,有家長說:自己每天給孩子5塊錢的早飯錢,孩子硬是餓著肚子好幾天,攢了半個月,放學的時候跑去跟同學買了個泡泡瑪特的盲盒回來,玩了沒幾天就不知道扔哪去了。
學生們的跟風,是源於她們急需獲得圈子的認可,如果沒買過泡泡瑪特,連共同話題都沒有了,要好的同學還會進行交換,像極了每年春節前大人們換敬業福的樣子。短視頻的火熱,也帶動了一大批搞類似盲盒的創作者。UP主花巨資買來一堆金蛋,一個個砸開,一群人等待著結果,直到最後,把所有的錢都放在一起數清楚,告訴你賠了。
這個模式,你看像不像盲盒的模式?人們對於開箱或者砸金蛋的未來有一個預期和好奇,這多少帶著一些「賭」運氣的成分,但你賭的是運氣,商家賭的是你會因為沒買到想要的款式而一直買。至於為什麼會上癮,那就是「集齊七顆龍珠,可以召喚神龍」的套繫心理作怪。也和「集五福」一樣,商家在發布之時,就知道每個款式出廠的數量,必定會設定一個稀缺款等著人去開,有可能買了幾十個,都開不出一個限量款,這和遊戲廳裡1000個遊戲幣能趕上一次贏率是一模一樣的。你不花到這個錢,連概率的邊都摸不著。而集齊了一套能幹什麼?顯然並不能與集齊的一起瓜分某一時刻發放的大獎,只是化作朋友圈裡的幾十個點讚而已。
跟專業人士願意分析IP形象的授權費用越來越高不同,我更願意分析這種潮完的生命周期,盲盒這種形式還能忽悠多久的學生和年輕白領群體,當他們的父母嚴詞拒絕為他們繼續買單,當年輕白領們過了這個熱度,朋友圈裡看到曬這個跟請人幫你砍一刀一樣嗤之以鼻,誰還會為這個只有一點微不足道的成就感的盲拆套系買單。
總會有新人進來對不對?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都會成為泡泡瑪特們的新客戶,但我們看著名的凡客誠品,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當時如日中天的凡客誠品有多牛,它幾乎就是現在以服裝鞋帽的為主業的拼多多+京東+天貓,價格便宜送貨又快,質量不錯口碑又好,當紅中青年明星代言、凡客體滿天飛。而隨著它主攻的這群人年齡和職位的增長,79元的牛仔褲和39元一件的純棉T恤已經不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了,他們需要更高一階的服裝品牌和故事,老客戶的流失和新客戶開發乏力,再加上自建物流導致的資金鍊捉襟見肘,一代服裝電商之王就這麼悄然地隕落了。
泡泡瑪特背後的泡泡有多大,不用說其實很多人都明白。但這個東西,就像買了辛巴燕窩的人從不說產品有問題,沒買的人義憤填膺一樣,不買盲盒的人看得到巨大的泡泡正在吹起,而買的人全身心陷入其中,根本不去想別的,只想著再買一個,就可能是限量款的賭徒心理。
這種利用人性弱點迅速崛起的潮玩,並不會因為長得可愛而走得長遠,經得住兩代用戶的考驗才是真本事,別的都是白日夢。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