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對蘇有朋的印象起源於瓊瑤劇。當時的蘇有朋正值青春,小虎隊掀起的流行風潮也餘熱猶在,白面小生是這位涉足演藝界的偶像男星標配戲碼。《還珠格格》中痴情的五阿哥永琪、《情深深雨濛濛》中書生氣的杜飛、《絕代雙驕》中冷麵的花無缺、《倚天屠龍記》中優柔寡斷的張無忌,這些角色無一例外均是白面小生模樣。
一個演員因為一部戲而大火——尤其是偶像明星,之後這個演員會很容易被定義,找上的劇本基本上都是類似的角色。演員想要突破自己很難,偶像明星就更是難上加難。不過,蘇有朋早年間雖然演的角色形象屬於偶像範疇,但是若仔細揣摩,還是具有差異化的。永琪、杜飛、花無缺、張無忌,人物性格迥乎不同,因此可以看到,其實蘇有朋在接受外界對自己進行「偶像」定義的同時,也在努力地擺脫這個標籤,在演藝的道路上希望每一次都能突破。
不過,小虎隊的餘熱終究散去,蘇有朋的青春也已不在。就演藝事業而言,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對蘇有朋來說是一件幸事。如同許多紅極一時的明星一樣,終究會從巔峰下來,隨著人氣的下滑,「偶像」的標籤開始逐漸地從蘇有朋的身上剝離開來。每年時常還會放《還珠格格》,只是蘇有朋調侃「每到放假,就會被打回原形」,話裡話外,足見他對擺脫「偶像」定義的渴望。
上一次蘇有朋出現在觀眾視野,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想必還是陳國富導演的《風聲》。陳國富作為臺灣導演,自然對這個臺灣演員有深刻的認識。2008年底,陳國富讓助手給蘇有朋打電話,詢問拍攝《風聲》的意願。蟄伏許多年的蘇有朋接觸到「白小年」這個角色,意識到機會終於來了,立刻答應了下來。
「白小年」的角色一反他從前的偶像氣質,陰陽怪氣不說,此人的表演層次還很豐富。雖然說白小年在電影中出鏡時長較少——在電影故事裡的眾多嫌疑人中,白小年是較早被處死的一個,可是相對於曾經演過的偶像類角色而言,如此巨大的差異是蘇有朋可遇不可求的。蘇有朋稱,「臺詞非常搶,說話很衝很帶勁」,足見蘇有朋對這個角色的喜愛。
被「白小年」戳中穴位的蘇有朋立刻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風聲》對蘇有朋來說,標誌著他演藝生涯的蛻變,因此,他下了十足的功夫。從未接觸過戲曲的他,提前四個月學習崑曲,把基本功練得有模有樣,如背詞、蓮花指、練碎步等。除此之外,他特地給自己弄了個背頭來適應角色。雖然說最後電影上映後,崑曲片段並沒有出現,但是這樣的練習讓蘇有朋徹底地融入到了人物當中。
如果說拍攝《風聲》之前,人們對蘇有朋能否駕馭「白小年」這個複雜角色存在質疑,那麼當看到他在劇場裡被群眾演員揪著頭髮拖出去撕心裂肺地痛叫,在其他演員講臺詞時他為白小年特別設計的細微動作,以及他一舉一動表現出的崑曲演員特有的身板,質疑聲逐漸消失了。蘇有朋的表演讓導演十足驚豔,導演稱,「蘇有朋對這個角色的把握超越我的想像。」
隨著年齡的增加,蘇有朋顯然已經不滿足於做導演手中的傀儡,他開始往導演方向涉足。雖然《左耳》和《嫌疑人X的獻身》評分不高,但總算是在自我進化中又走出了一步。在導演方面蘇有朋尚還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但他一路走來的這種自我革新的精神還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勇於突破,勇於嘗試,明星也罷,普通人也罷,這都是人類自我進化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