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版權歸裴雪濤教授及生物谷所有,未經授權,謝絕任何形式的引用與轉載!
【編者按】大量幹細胞治療方法及相關製品研發已進入臨床一期、二期甚至三期,多項幹細胞製品已在國外獲準上市,這意味著多項幹細胞治療已經從安全性認定到了有效性判定階段,有望解決一些重大難治性疾病。我國的幹細胞治療研究從追趕者逐步向並行者邁進,許多方面已經越來越接近世界領先水平,巨大的機會擺在面前,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轉化挑戰。如何有效地整合資本、人才、技術、資源等,最終達到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在生物谷主辦的"細胞治療-產業協同"產業沙龍中,來自軍事醫學科學院野戰輸血研究所的裴雪濤教授分享了題為《幹細胞產業、標準與臨床試驗》的精彩內容。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幹細胞領域研發、臨床試驗、標準及產業等方面的進展和信息,這個題目很大,用15分鐘的時間很難講清楚,所以我比較多一點的是在這個大背景情況下分享幾個方面的進展、信息和觀點,並與大家交流。一個是產業本身,大家都已經認可了,這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我會比較多一點講在我們國內,尤其是細胞治療和幹細胞治療領域現在存在哪些問題,它對整個產業發展的主要影響是什麼;第二個就是關於幹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的相關標準,要怎麼規範去做,以及國家的管理規範是參照一些什麼樣的標準體系來考慮的;第三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如何把幹細胞治療的臨床試驗更加規範的開展下去,從而能夠真正意義上地參與國際競爭。毫無疑問,鑑於我們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國在這個產業會佔到全球最大的市場份額,但是很遺憾,過去很多年我們開展了那麼多的治療案例,但是最終話語權並不在我們,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最後一個就是我們希望搭建一個更好的協同創新平臺,共同來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而不是現在或者過去長期存在的各自為政發展模式,包括目前的幹細胞存儲,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治療等領域的無序競爭,就是剛才明遠總裁說的"自己打敗自己",假如我們陷入"自己打敗自己的戰爭",不能真正把這個產業做好的話,將會錯失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最終還是會看到"沒有話語權的全球最大市場"。
我國幹細胞產業鏈存在明顯的薄弱環節
現在大家已經認可幹細胞治療是一個新興的技術和產業,在幹細胞領域市場化的過程當中,最近五年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國際統計的許多數據基本上沒有我們中國的數據,或者說沒有能夠精準的反映我們國內的數據。但從國際市場的發展進程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們國內走的路徑和國際上差不多,但有相當多的技術和產業的轉化還是要慢半拍,幹細胞產業的增長趨勢非常快,但是從增長的比例來講,幹細胞的存儲相對增長緩慢,或者是增長的比例呈現下降的趨勢,幹細胞治療技術、幹細胞相關設備等的增長卻明顯加快,這也是我們能夠看到這個產業的整個發展趨勢。而在幹細胞整個產業鏈中,幹細胞研究與應用相關的儀器設備、試劑耗材等輔助設施實際上是我們國內幹細胞產業鏈裡面非常非常弱的一塊。
國內一般把幹細胞產業或者細胞治療產業分成三個重要環節,一個是幹細胞的存儲,也包括現在的免疫細胞存儲,這是一個基本的業務,算是整個細胞治療和幹細胞治療產業鏈的上遊,也是我們的種子細胞來源,如果當成一種"新型藥物"的話,就是這個藥物的所謂"原料";而中遊就是一系列的幹細胞治療技術及其衍生出來的各類細胞製品,這是國內做得比較多一點的;所謂的下遊就是幹細胞或細胞的臨床治療或應用,這更多的還要依託一些醫療機構在從事下遊的承接。但是幹細胞產業還有一個被我們忽視的、可以籠統的叫做細胞治療或者是幹細胞治療的輔助領域,而恰恰是這個輔助領域是國內產業鏈相對薄弱的環節,但是這一大塊卻往往是國際上做得非常多、非常好的領域。可能所有從事細胞治療和幹細胞治療的人都能感覺到,我們現在所有在用的儀器設備、試劑耗材等等,包括一些新型的生物反應器、3D生物列印等裝備,目前來講基本上是被國外所壟斷的,但這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幹細胞產業環節,所以我非常希望我們國內除了今天在座的各位對幹細胞存儲、幹細胞治療等的關注外,大家都應該更多地關注幹細胞產業的這個輔助領域。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說的是不管是當年的西部掘金,還是後來的矽谷高科技企業聚集,最後穩定能掙到錢的就是在此期間賣水、賣榔頭、賣採掘機器、賣輔助設備以及開展各種產業服務的人,因此在這個產業鏈當中,我們國內這一大塊的薄弱與落後的確是可惜的。
幹細胞治療進展與問題及風險
從幹細胞治療的整個發展看,已經有好幾次裡程碑式的突破。在幹細胞治療領域裡,今年開始可以看到一個趨緩的發展趨勢,從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幹細胞治療的臨床試驗數量幾乎都處在高位的增長,現在2015年半年過去了,但註冊數量明顯低於去年的一半,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現象,顯示這個領域出現發展瓶頸和回歸理性。開始更多地關注幹細胞治療及應用的標準、規範、問題和風險,以及我們共同忽略掉的在臨床試驗當中的差異性和難以比較性,在臨床試驗中我們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都沒有真正給出科學的回答。比如說目前間充質幹細胞快要變成"萬能藥"了,什麼疾病什麼階段都在上,但事實上你的細胞來源、細胞代次、處理方法、給藥劑量、給藥途徑、臨床方案等等都有可能不同,從而導致療效不同、機制不同、安全風險也不同,而所有這些領域都沒有精準的科學回答,所以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我再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用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肝臟纖維化已經看到明顯的治療效果,但是在國際上也有一個研究,就是用藥物或者是小分子阻止間充質幹細胞進入肝臟,從而減輕或阻止纖維化,這兩個看似相反的結論實際上反映了臨床治療方案、時機以及治療機理的不同,如果不能解釋清楚就依然面臨很大的治療風險。此外,我們目前的許多細胞產品幾乎都不能作為一個純品出現,如果不是純品,就會有一些其他的細胞成分,就需要說清楚這些細胞到體內什麼地方去了,可能有什麼效應,存在什麼風險等等。這都需要對幹細胞研究、臨床試驗、轉化應用等進行科學、規範地管理。
各國的幹細胞管理規範及特徵
我給大家介紹幾個發達國家的幹細胞管理規範,一個是美國的FDA,美國最近幾年對待細胞治療或者是幹細胞治療是比較友好的,他們有專門的評估中心和管理辦公室,採取的就是典型的分級分類管理模式,從採集到風險評估,所有的東西都有非常明確的界定,FDA按照高風險和低風險進行分類管理。再看歐盟的藥監部門,他們有專門的先進治療委員會,有相應的管理專家,會對各類細胞治療、幹細胞治療等進行科學的評估,對準許、變更、終止、撤回都有一套流程,也可以在有需要的情況下以單項評估的方式來獨立評估技術或製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韓國作為國家戰略在大力推進幹細胞轉化應用,他們把幹細胞作為生物製品來管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韓國批准上市了第一個幹細胞治療新藥,這種顯示的意義高於科學的價值,但韓國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來修訂相關的法規和指南,有專門的組織來對其進行審批,他們在整個生物製品裡面單列出一個細胞治療或幹細胞治療產品的GMP的指南。最後看看日本,這是目前我們較多模仿或與我們較為相似的管理模式,雖然至今我們依然還是沒有看到國家衛計委的管理規定出臺。日本主要採用雙軌制的管理理念,就是既接納把幹細胞當成一個藥品類進行申報(嚴格按照藥品申報,包括其臨床前研究),也可以把它當成一個類似於美國的先進治療技術啟動臨床試驗,當然二者的臨床前研究都同樣需要規範完備。從創新技術的層面進入臨床,也可以看成是一個先期的預實驗方式,如果安全有效,你可以回頭來按照藥品方式和渠道進行申報,亦即兩個途徑都可以進入到臨床試驗的雙軌制,這是日本的做法,也是我們相對參照較多的模式。
我國如何借鑑國際規範來管理幹細胞臨床應用呢?雖然目前國家衛計委的管理規範還沒有正式出臺,但其核心的理念和要求至少包括:注重倫理原則,保護受試者、捐獻者權益;符合安全、有效原則;知情同意;促進公眾健康;臨床試驗透明化;保護個人隱私等。臨床試驗基地採取認證制,臨床試驗項目採取報備制。臨床試驗基地是幹細胞臨床研究的實施主體和第一責任主體。幹細胞臨床試驗不得向受試者收取費用。加強監管及報告制度。等等。
中國幹細胞治療研究、臨床試驗和產業發展的瓶頸與對策
雖然幹細胞應用是一個成長快速、體量非常大的新興產業,也是發展與轉型的重要機遇期,但我依然認為我們走到了其技術研發、臨床試驗、轉化應用和產業化的瓶頸階段,依然存在許多的挑戰、問題和風險,需要我們共同面對、共同努力,推動其科學、健康、快速、有序地發展。我個人的觀點認為我們依然存在以下許多問題和挑戰,需要大家共同面對與攜手攻克,如原創及核心技術少,追風跟蹤多;臨床起步早,試驗進展慢;研究細胞種類多,應用細胞種類少;自行應用單位多,登記註冊及規範化臨床試驗少;應用的病種多,形成特點和優勢少;應用病例多,但形成國際認可的標準和方案少,國際"話語權"弱;國家和地方政府支持項目多,但管理規範相對滯後,審批或報備機制仍不健全;各自單打獨鬥多,多中心協同創新少;各類技術研究多,但裝備製造、高端儀器設備、優質試劑耗材少;介入的企業很多,但做大做強做知名、可以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少,產業發展不均衡,產業鏈並未真正形成,薄弱環節明顯突出。
因此,我還是要繼續呼籲加大投入和整合力度,加強協同創新,加快出臺政策規範,加緊形成特色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加速布局和完善產業鏈。
國家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最後我希望給大家介紹國家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這是國家科技部第一批試點的幾個不多的生物技術類產業聯盟,獲得首批試點非常不易,我希望這個新技術產學研聯盟能作為一個共有、共為、共享的平臺,我們大家共同來關注、參與、支持,不斷對這個聯盟進行完善、改進、擴容,也希望更多企業能夠參與進來,共同打造一個官產學研醫協同創新聯盟,共同推動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產業發展,造福人類。
謝謝!(生物谷Bioon.com)
人物背景介紹
裴雪濤
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軍事醫學科學院全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軍事醫學科學院華南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幹細胞生物學、幹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先後擔任國家863計劃"幹細胞與組織工程"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幹細胞治療臨床應用及轉化研究"主題項目首席科學家,北京市和廣州市"幹細胞技術臨床轉化研究"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幹細胞研究指導協調委員會委員,國家衛計委"幹細胞臨床研究與應用管理委員會"委員,國家"幹細胞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中國輸血協會副理事長、國家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產學研創新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中國細胞生物學會幹細胞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藥技術協會再生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幹細胞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在Hepatology、Blood等國內外學術雜誌發表論著330餘篇,主編及合作主編專著9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成果獎勵共7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8項,獲CFDA幹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批文3項,總後勤部臨床治療新技術批文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