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胥曉璇編制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土特產」順利回家,在內蒙古四王子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實現了我國首次天外天體採樣返回。
「今天,中國創造了歷史。這是全人類的一大步。」「做得好,年輕的中國科學家們。」國際輿論和各國網友發出一系列感嘆,並稱讚這代表了勇於探索的探月精神,認為將進一步推動人類對月球的相關科學研究,對國際航天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嫦娥五號的樣本將填補關鍵空白」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新華社記者任軍川攝
嫦娥五號任務作為中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嫦娥五號任務的全球意義非凡,將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
《紐約時報》評論說,中國的嫦娥五號在為期3周的行動中,從月球採集多達4.4磅(2公斤)的月球樣本,這凸顯了中國在太空中不斷增長的實力和雄心壯志。
半島電視臺報導說,科學家們希望這些樣本能幫助人們了解月球的起源,月表的形成以及火山活動。該任務被描述為中國航天史上最具挑戰和最複雜的任務之一。
「空間新聞網」報導說,中國已經成功地收到了「寶貴的月球土壤樣本」。這次採樣的土壤比美國、前蘇聯的採集的月球巖石要年輕很多。
「這些樣本將成為寶庫!」美國華盛頓大學麥克唐納太空科學中心主任布拉德·喬利夫說,此前美國從月球採集的火山巖都超過30億年,而嫦娥五號採集的區域是呂姆克山,那裡的土壤年齡都小於10億年,「因此,嫦娥五號的樣本將填補關鍵空白」。
美國聖母大學地質學教授克萊夫·尼爾說,此次採集的月壤「代表著一個完全不同的月球時代」,必將有助於人類了解月球的演變。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地理學副教授傑茜卡·巴恩斯表示,「作為月球研究人員,這確實讓人感到鼓舞」。
《朝日新聞》稱,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從月球成功採樣的國家。這也是自1976年蘇聯成功採樣之後,人類時隔44年再次在月球採樣。
法國洛林大學行星地質學家傑茜卡·弗拉奧表示,這項任務「對科學界的意義重大」,數十年來科學界一直期待更多的月球樣本,現在「月球再次受到更多關注」。
各國網友在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的視頻下面留言。有網友感嘆說:「這是全人類的一大步。」還有網友說:「一個詞來形容這個任務:完美。祝賀中國,祝賀人類。」不少網友看到年輕的中國科學家為任務完成做出了許多共享,他們說:「祝賀中國的科學家和航天局,完成這一卓越非凡的成就。」「做得好,年輕的中國科學家們。」
「為進一步探索月球打開了大門」
12月17日,工作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飛控現場觀看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新華社記者嶽月偉攝
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與封裝,首次月面起飛上升,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嫦娥五號創造多項「首次」,表明中國在多個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引發外媒熱議。
美國「太空」網評論說,嫦娥五號返回地球,帶著新採集的月球土壤。這是40多年來,人類首次將月球巖石帶回地球。中國已成為第三個將月球物質帶回地球的國家。科學家們說,嫦娥五號的樣本為了解月球的歷史和演變提供一個新的窗口。
「毫無疑問,嫦娥五號沒有讓人失望。」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稱,「作為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發射的月球探測器,它執行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
《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評論說,嫦娥五號的上升器從月球起飛,在月球軌道與軌道器交會對接。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軌道進行無人自動交會對接。
2020年12月16日,重慶市雲陽縣彭詠梧小學,孩子們圍著科技老師爭相了解有關長徵5號、嫦娥5號登月取樣的各種知識。饒國君攝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從月球上採回月球土壤的國家。這些樣本是在以前從未訪問過的月球區域裡採取的,這也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全世界各國第一次在月球採樣。
「空間新聞網」報導說,嫦娥五號為進一步探索月球打開了大門。這次任務驗證了從月球起飛、月球軌道上無人交會對接等技術,未來中國計劃的探索火星、小行星計劃,以及2030年載人登月計劃鋪平了道路。
網友評論說:「祝賀中國成功完成月球任務,火星是下一站。」「今天,中國創造了歷史。這是中國的一個小任務,但是全人類的一大步。」
攬月而歸,踏夢而行。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永無止境。中國將繼續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的開拓性貢獻!
本期責編:孟祥麟、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