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有人說清楚成為全職媽媽意味著什麼。
因為做全職媽媽的感覺,是在許許多多複雜的生活瞬間裡,很難說得清楚。
我的一個朋友這麼向我形容:
當她在家裡全職帶了兩年孩子後,
有一次,她推著嬰兒車邋裡邋遢地走在街上,迎面看見一位20幾歲的年輕女子。
她驚訝地發現,對方美麗、無憂無慮的樣子,激發了她內心的嫉妒和憤怒。
我不斷回味著她向我描述的這種細微感受,這就是為人母親的愛也是作為全職媽媽的痛。
成為全職媽媽其中的一個痛點是,家庭變戰場,夫妻之間鴻溝難跨越。
在《成為母親》這本書裡,作者說:
孩子出生後,我在家照顧了6個月,伴侶則繼續上班。
這段經歷很有說服力,它向我揭示了之前我從未認真考慮過的一件事,
孩子出生後,母親和父親的生活軌跡不同了。
兩人之前地位基本平等,如今卻處在了某種徹底敵對的關係之中。
在家照顧孩子和在辦公室上班的一天截然不同。
媽媽知道上一天班什麼滋味,爸爸卻不知道長期一個人在家帶孩子是什麼滋味。
孩子父親和母親的生活開始對立,此後男性的統治地位越發牢固。
父親逐漸得到了外界、金錢、權威和名望的保護,擴展到了整個家族領域。
而母親的職權範圍,從公共領域逐漸被迫退居到私人領域。
如果家庭也沒有提供溫馨的支持,家著實成為了一個戰場,成為夫妻二人的博弈之地。
而這種鬥爭通常都以女性投降和屈服告終。
哪怕是在最開明的家庭,育兒者和工作者之間也存在一條鴻溝。
跨越鴻溝異常困難。
除此之外,全職媽媽對家務和育兒有一種精神上的承擔超越男性。
育兒不僅包括吃喝拉撒屎尿屁,更包括決策、資源分配、教育、陪伴等複雜問題,這不是保姆就能解決的。
而這些問題帶來的壓迫無時不刻不在挑戰著全職媽媽們的神經。
這些壓迫潤物無聲,最可怕的是無法辨認,甚至成為了女性不由自主的一種主動遵從。
就算在帶孩子有做不好的家務事時,女人自己心裡也有這樣的聲音:別人都熬過來了,而我也可以這樣熬著的。
同為女人的婆婆會說,生孩子頭幾年都是這樣過的,過了就好了。
雖然在很多家庭中,育兒看似是全職媽媽和婆婆共同承擔的。
但是婆婆美其名曰來幫忙,結果卻用各種方式來"羞辱"全職媽媽們:
奶不夠?你吃得太少了?
孩子的發育不如別的孩子好,怎麼回事?
孩子哭了,你為什麼不去抱抱?
你為什麼總看手機?
你為什麼要收拾房子,不像個有孩子的家,太愛慕虛榮了吧。
……
可能不是惡意刺激,但實質上卻在處處要求。
孩子只要有一點問題,所有人都會指責全職媽媽,怎麼這麼不小心。
全職媽媽們百口莫辯:"我已經盡力了,孩子能有不生病的嗎?"
當你被各種評論、指責的的時候,都不會傷及你的丈夫,因為他有自己的工作。
當女人們從一個懷抱玫瑰色夢想的少女走入婚姻,結婚生子,以為從此幸福美滿,
卻沒想到一個有孩子的家庭夢想要吞噬掉他們幾乎整個生命。
最意味深長的是::
對愛最純潔的守望讓女人成為了全職媽媽,也是對這份守望,盡力成全毀滅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