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專注於嬰幼兒睡眠問題及高需求寶寶的養育,每周1、3更新。未經授權轉載必究,但歡迎大家轉發。
我們都知道早睡早起身體好,對於嬰幼兒來說,更是有助於他們身體和大腦的良好發育,從作息上來說,我們也一直根據國際慣例,推薦:1歲以內的嬰幼兒晚上7點半睡覺,1歲以上的寶寶適當推遲。
那麼兩歲的小朋友,即便考慮到中國國情適當後延,晚睡晚起一些,那麼最晚也就9點左右,不建議更晚啦!
一方面晚睡不一定就晚起、也不一定睡得更好更踏實;另一方面,倘若寶寶玩到晚上11、12點才睡,媽媽等寶寶睡著後自己也心力交瘁地倒下一起睡了,這樣長期以往,媽媽自己的時間完全喪失,也是很大的壓力呢!
前幾天我發了一篇文章,說最近因為節氣的變化,是一個調整作息的好時機(你家寶寶晚上7點能睡覺嗎?睡眠調整的好時機,千萬別錯過),很多媽媽給我留言,說不是不想調整,但是寶寶就是遲遲不願入睡怎麼辦?
那麼,針對2、3歲的大寶寶,出現這種入睡難、睡前拖延症的情況,我今天來講幾個可能被忽略的小細節。
細節1:分離焦慮
每個孩子都會間歇地經歷好幾個分離焦慮期,有的和生長發育的階段有關,比如8個月左右的嬰兒突然開始認生,有的和外界的變化有關,比如媽媽恢復上班、剛上幼兒園時等等。
在睡眠方面也是一樣的,2、3歲的寶寶,語言越來越豐富,小腦瓜想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晚上早早的,自己就要獨自一人去睡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孩子也會發生分離焦慮,從而出現入睡難、睡前拖延症、遲遲不願入睡的情況。
我家MonMon有陣子睡前拖延,關了燈安安靜靜躺床上,能翻來翻去1個小時才真正入睡!真的是心思滿滿呀!
解決方案:平時加強親子陪伴和重視睡前互動。
爸爸媽媽要上班,白天不在家,寶寶已經承受了一層分離,倘若爸爸媽媽回家後又往沙發上一躺開始玩手機,表面上人回家了,但心仍然不在寶寶身上,寶寶依然是感覺到被忽視的。
我以前也寫過關於親子陪伴的文章,很多人覺得工作忙、沒有時間,但事實上,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每天15分鐘就夠了!這15分鐘裡,我們關掉手機、電視,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寶寶的互動中來,比如一起讀一本繪本、一起玩一個玩具、聊聊幼兒園的見聞、甚至一起打打鬧鬧玩個枕頭大戰都可以的!重點是讓寶寶覺得,爸爸媽媽喜歡跟我玩,跟我玩的時候也特別開心。這樣寶寶就會有滿足感和安全感了。
同時,睡前也可以一起讀一本繪本,講一個睡前小故事,聊聊天,許諾一下周末去哪兒玩……簡單5分鐘的互動,也會讓寶寶平靜下來,從而安心入睡。
想想看,咱們也喜歡和伴侶有個睡前談心和親吻對不對?倘若到了睡覺時間,對方一言不發,直接關燈躺下就睡著,咱們心裡也會有點失落對嗎?
細節2:沒有安撫物
寶寶睡覺或多或少會有一個依賴的安撫物,比如有的孩子特別依賴小海馬,還有一些特別的,比如會依賴媽媽的頭髮,還有奶睡也是依賴安撫的一種體現。
因此,當那些可能會依賴和媽媽拉手、依賴媽媽衣服的小寶寶獨自睡覺時,他們可不懂什麼靜下來心裡默默數羊,他們很難讓自己平靜下來,很難自我安撫,手邊空蕩蕩的,心裡也空蕩蕩的,自然就無法入睡了。
解決方案:給孩子一個安撫物
常見的比如玩偶、安撫巾等,如果擔心小寶寶對纖維過敏,或者男孩子的話也可以給他一個小小的汽車玩具,或者塑膠的小恐龍玩具讓他們捏在手裡,放心寶寶是不會膈到自己的,待寶寶睡熟後再拿走即可。
細節3:對睡覺有恐懼
隨著年紀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寶寶可能在無意中會獲取很多我們沒有注意到的知識,但介於他們的常識很匱乏但想像力又非常豐富,很有可能就會腦補為一個可怕的事件,導致寶寶害怕睡覺。
解決方案:平時不要用怪物、大灰狼等來嚇唬孩子,如果孩子對睡覺有恐懼,要耐心尋找原因,然後幫助他破除恐懼,比如做一個「驅魔儀式」或者做一些好夢暗示。
這一點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過詳細的講解:爺爺的「好心」,卻讓2歲孩子噩夢大哭,還好媽媽夠機智
簡單說就是:
會導致寶寶驚嚇和恐懼的不能說會讓孩子過於興奮的不能說正確的做法是:
睡前適合講一些溫馨的故事睡前適合講一些對睡夢有期待的話題
細節4:父母沒有堅持規則
這一點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地方,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機器人,生活中難免是隨性的,對小寶寶就更是如此,今天寶寶哭了就抱著睡,明天寶寶鬧了就陪著睡……今天工作太忙就要求寶寶自己睡,明天又一起過周末玩到半夜才睡……
這樣沒有規則和規律的睡眠習慣,我們自己覺得沒什麼,但是對於小嬰兒來說卻是非常不好的,因為他們並不懂什麼人之常情、不懂什麼特殊情況,更無法理解爸爸媽媽昨天有時間陪他但今天要加班不能陪……
他們只會感受到:爸爸媽媽一會兒很愛我(會抱我睡覺),一會兒不愛我(要求我自己睡覺),一會兒很喜歡我(我一哭就答應陪我睡),一會兒又不喜歡我(我怎麼哭都不理我)……那爸爸媽媽到底愛不愛我?會不會一直愛我?現在有沒有愛我?
長此以往,寶寶的規則感缺乏不說,還會造成安全感的缺失,從而睡前拖延越來越久,並且常用哭泣來抵抗睡眠(哭泣是寶寶檢查爸爸媽媽是否愛我的有力手段)……
解決方案:在作息、睡眠規則上,爸爸媽媽要堅持原則,不要隨意因為寶寶的哭鬧就妥協和搖擺不定
比如我們跟寶寶溝通好了:「你長大了,需要自己睡,媽媽不會陪著你了」,那就要堅持執行,剛開始寶寶當然有反抗,但堅持幾天,就會有不錯的效果。倘若反反覆覆,今天寶寶哭了就陪,明天寶寶累了又陪,那這個習慣的養成就會變得遙遙無期了。
細節5:心裡有放不下的念想
很多家庭習慣晚睡,並且有豐富多彩的「夜間活動」,比如爸爸在打遊戲、媽媽在追劇、狗狗蹦蹦跳跳,爬爬墊上還堆滿了新買的玩具……這種情況下,要求寶寶離開猶豫遊樂園一般的客廳,獨自回到黑暗冷清的房間裡自己睡覺,那真的是太難太殘酷了對不對?
也難怪孩子們會生氣抗議了!
孩子們沒有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他們睜開眼睛的時間都在快樂地玩耍,所以對他們來說,睡覺不是休息,反而是阻礙他們繼續玩耍的「罪魁禍首」,本來就不喜歡睡覺了,偏偏自己睡了以後,爸爸媽媽還玩得那麼high,那自然難以接受了。
解決方案:全家調到統一的「睡眠模式」,降低外界對寶寶的吸引力。
有一個家長曾提到,她家寶寶總是在睡覺後偷偷溜出房間找爸爸媽媽,後來有一次家裡網絡壞了,爸爸媽媽沒有看電視,而是坐在沙發上靜靜地看書,溜出房間的孩子看到這一幕,覺得原來自己睡著以後,爸爸媽媽也不過如此,沒有什麼有趣的,於是安心睡覺,從此就很少再溜出來找爸爸媽媽了。
所以,爸爸媽媽不妨在寶寶睡覺以後,減少遊戲、電視劇等高強度、聲光電刺激的娛樂方式,換成看書、收拾屋子等比較平靜的事情,讓孩子們不用擔心睡著後會錯過什麼有趣的事情,從而也能安心睡覺了。
細節6:整體作息需要調整
還有一些作息上的因素也會影響嬰幼兒晚上入睡的時間,比如:
大寶寶白天睡太多,導致晚上睡不著小嬰兒的傍晚覺睡太長、太晚,導致夜間入睡時間推遲全天整體作息後移,晚起導致晚睡
解決方案:嬰幼兒階段,建議執行科學並嚴格的作息。
科學的作息,一方面可以讓寶寶睡得更好更踏實,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寶寶的生長發育,同時,規律的作息也更能方便爸爸媽媽休息,這一點也很重要哦!
當了媽媽以後,自己的時間被壓縮到很少很少,倘若我們每天都過著「睜眼就帶娃—然後去上班—下班回來繼續帶娃—娃睡媽也累倒」的生活,長期以往,媽媽自己的時間會被無限壓縮,每天都陷入瑣碎無法解脫,壓力也會越來越大,隨之就可能出現各種情緒問題。
所以說,倘若寶寶可以早一點睡,留給媽媽一個看場電影、哪怕只是躺在床上舒舒服服玩會兒手機的時間,也是彌足珍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