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飲茶之風早已成為文人階層一項非常重要的生活內容。文人在使用茶器的過程中,也不斷地對飲茶器具的性質與內容,不斷提出新的看法和考究,這無疑對手藝人的才能和智慧推進到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
他是400多年前的民間手藝人,也是最負盛名的紫砂名匠,他僅憑一人之力,就掀起有名一代,紫砂界的重大變革。因此,他也被譽為「千載一時」,後來的慕名者即使千金,也難求得他一壺,他就是時大彬。
時大彬像
「千奇萬狀信手出,巧奪坡詩百態新」時大彬,字少山,也稱時彬、大彬,是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的,紫砂陶藝大師,被譽為「千載一時」。宋微宗在《大觀茶論》中講到:「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間潔,韻高致靜。」
明人閔汶水在會客飲茶峙,總是要將賓客單獨「引至一室」,室內「明窗淨几,荊溪壺,成化磁甌十餘種,皆精品」。
明中期以後,儘管朝政黑暗腐敗,但是江南都市仍是市況繁榮,商品經濟和手工業十分的發達,造就了一些中國工藝史上最高創作技法的工藝精品。而文人士大夫階層參與品評和提倡,無疑使紫砂陶人的智慧和靈感得到充分的發揮。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先生也曾在他的《紫砂陶史概論》中說:「砂藝史上一致推薦的大家,當以時大彬為典範。他的貢獻在於:對砂藝開創時期技藝法則的創造性革新,這是後輩從業者都應該為之歌功頌德的;更重要的是,他為後世留下了驚世傑作,創紫砂藝術陶文化的先河。」
紫砂醴泉壺
時大彬對紫砂壺藝最大的貢獻是,重新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成型方式,即「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技法。這種獨特的成型技藝,奠定了宜興紫砂發展的根基,直至今天仍然沿用。時大彬處於紫砂工藝從簡到精,從不成熟到成熟的承前啟後時期,他前期做大壺,在婁東與陳繼儒等著名文人交遊後,受文人飲茶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影響改制小壺。
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時大彬的父親時鵬是當時文化名流。明嘉靖年間,流傳著「四大名家」,即董翰、趙梁、元暢、時鵬。時大彬最初喜歡做大壺,按畫作比例,用現在的眼光看,應有2500cc之大。後時大彬遊婁東,遇到明代的文學家、書畫家、壺藝收藏家陳繼儒。
虛扁壺
陳繼儒對茗壺有很高的鑑賞能力,曾聘請制壺好手蔣時英至家中制壺,然後陳繼儒為之書銘,名工名士,後來世稱「雙絕壺」。時大彬常與陳繼儒討論品茶試茶之奧妙,一天,陳繼儒建議:「把壺從大改小,做成一把可以一手執之、一手捋須吟詩的雅器,那該多好。」於是,時大彬開始改制小壺,茗壺才由大而改小,改到只有300-400cc左右。
時大彬這一變革,將制壺工藝手法和壺型大小規格基本固定下來,並流傳至今,成為史上一件趣聞樂事。時大彬的紫砂壺並不力求雕琢,而以樸素的雅致和整體感見長,風格高雅脫俗,造型流暢靈活,雖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獨運,樸雅堅緻,妙不可思。
時大彬制漢方壺拓本跋文
時大彬一生約八十餘歲,所製作品當數以千計,流傳其廣。有詩為證:「宮中豔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明末四公子之一宜興陳貞慧《秋園雜佩》載:「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其制始於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後則如陳壺、徐壺、皆不能彷佛大彬萬一矣」。時大彬作品雖多,但流傳存世者極少。至清乾隆年間,時大彬的作品已視為稀世珍寶了。
時大彬制朱泥調砂扁圓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