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木匠」張均成:用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2020-12-13 和訊

【解說】在河北石家莊,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七年前他帶領一群老木匠,把書裡的古代榫卯,復原成了實物模型。他們在製作過程中遵循古法,延續傳統,把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一一復原,並附有詳細的拆裝圖解。今年43歲的張均成畫過畫,做過雕刻,從事工藝美術多年,他最初接觸榫卯,主要是源於對中國古典家具的喜愛。

【同期】張均成

(我)喜歡明式家具,就想做這個東西,但是想把明式家具的格調、造型做好,就會涉及到一些它的結構問題,(到底)是怎麼做的,在這個基礎上就(開始)研究榫卯構造。

【同期】老木匠 吳喜太

張老師把榫卯的圖片拿過來以後,我覺得這個(復原榫卯結構)挺不錯的,因為明式家具是中國家具的頂峰,我本身就是木工,也想把這個(榫卯技藝)傳承下去。

【解說】榫卯是一種古老的結構智慧,是中國古代建築和家具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顧名思義: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的部分叫卯,凸出的榫頭與凹進的卯眼緊密契合,就能將木構件牢固地連接在一起。

【同期】張均成

到今年2020年,大概有六七年的時間了,這個過程中我們把實物復原出來,已經復原出50多種(榫卯模型),古代榫卯結構存在過的、包括文獻記載的(明式家具的榫卯構造),我們統計了一下大概有180多種。

【解說】張均成說,榫卯結構是木構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的巧妙組合。製作榫卯模型,需要精確設計、畫線,並通過鋸、刨、鑿、磨等工序,這樣製作的木作,不需要一根釘子、一滴膠水。

【同期】張均成

比如說鋼筆,鋼筆的筆帽和筆往一塊兒一插,本身它就是一個榫卯結合的原理。螺絲釘也是(利用榫卯的原理),螺絲棍本身就是個榫,螺絲母本身就是個卯。

【解說】張均成把每種榫卯模型的構件和拆裝過程,都拍成了照片,他把這些內容做成帖子發布到木工論壇上,在木工圈和家具圈掀起了一場榫卯熱。張均成多年來專注榫卯研究與教學,讓榫卯走進數十所大學和多家博物館,引發了學界和大眾對傳統榫卯的關注。

【同期】北京化工大學設計系研究生 安琪

我們平時在學校學習的理論偏多一些,實際操作的課是較少的,這次來到石家莊和張老師一起學習榫卯結構,學到了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比如說榫卯是如何穿插的,榫卯有多少種結構。

【同期】北京化工大學設計系研究生 張迪

一個家具它裡面的複雜的結構,是我們正常的肉眼看不見的,尤其是運用到榫卯結構的家具。平常也會去了解日式的家具還有北歐的家具,我發現中國的家具會在結構上更加的精細化,手工活更有它的智慧在裡面。

【解說】在張均成看來,由於榫卯結構大多是存在於家具裡面,不將家具拆散,很難見到其真容。他把榫卯結構展示出來,供大眾參考學習,就是希望年輕一代能夠更多地了解這門優秀的傳統技藝。

【同期】張均成

真正跟這些老師傅們在一起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在製作過程當中形成的這種知識、經驗,這種智慧的積累是你想不到的。保護傳統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發展它,讓它和這個知識時代和這個經濟時代去結合就好了。

邢璐 河北石家莊報導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揭開中國古典家具「天衣無縫」的秘密
    中新社石家莊12月5日電 題:「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揭開中國古典家具「天衣無縫」的秘密中新社記者 李茜近日,來自北京化工大學設計專業的13名研究生,走出課堂當起了「木匠」。這些「95後」中國學生,拿起鋸子、鑿子、刨子等傳統木作工具,集訓10天學習中國古代榫卯製作。而給他們上這期特殊實訓課的老師,正是自稱「半個木匠」的張均成。43歲的張均成,帶領一群老木匠遵循古法,將古籍中記錄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復原做出模型。2014年,他把30多種榫卯模型的構件和拆裝過程,拍成照片發布到木工論壇上,在木工圈內掀起了一場「榫卯熱」。
  • 「半個木匠」和一群「阿木爺爺」的榫卯情緣
    榫卯,古老的結構智慧,藏在木頭裡的靈魂。在石家莊,網名「半個木匠」的張均成,和一群「阿木爺爺」合作,把書籍文獻中收錄的明式家具榫卯做成了模型,在凹凸的迷宮裡探索著木器世界的秘密。
  • 研究生的榫卯實訓課 傳統工藝的後浪來了!2020北京化工大學 榫卯...
    第11天:研究生榫卯實踐課即將結束之時,正趕上中新網記者來採訪報導謝謝同學們配合採訪,感謝記者和媒體,報導半個木匠多年來,專注傳統榫卯工藝和古典家具文化傳承的努力!本次實踐活動,感謝北京化工大學、感謝帶隊導師:張揚、馬東明、馮祖光,感謝老師同學們的信任;感謝記者、媒體對半個木匠與傳統榫卯的關注,有你們的支持,傳統榫卯工藝發揚光大!尤其年輕學子的參與學習,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樣的實訓實踐活動,在未來產生的影響和價值將不可估量!
  • 廣西網紅木匠爺爺火到國外,就憑一技榫卯工藝
    榫卯是中國木構史上一件具有七千年歷史的重要發明,隨著幾千年的華夏文明發展,逐漸成為了中國木構方式的靈魂,在歷史上產生出形式繁複、樣式精美的家具、鼓樓、殿宇、船舶和橋梁等,可以說它是中國傳統建築業和製造業的基石。時至今日,雖然現代化的建築體系已經改變了傳統的木作行業生態。
  • 回放 凡人歌 | 他復原了古籍中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
    回放 凡人歌 | 他復原了古籍中的明式家具榫卯結構
  • 榫卯工藝是一種符號,象徵傳承千年的智慧之光
    榫卯是實木家具的主要結構,它是中國傳統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通過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建築構件之間採用榫卯相連接,使之構建成為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
  • 活法|木匠鄭安全的榫卯時光
    在這木匠手工製作逐漸被機器取代的時代,傳統的鋸、斧、鑿、刨、鑽、墨斗都已經成了博物館的陳列品,木匠這個職業正在消失。然而總有執著於初心,堅守傳統,傾盡時間與物力為手藝的傳承盡心盡力的人,做了一輩子木工的鄭安全,不僅是一名手藝精湛的傳統木工匠人,更是一名將中式榫卯結構巧妙融合了創新思維,設計製作了各種巧妙的實用木器,擁有多項專利的新一代巧匠。
  • 從榫卯工藝到淪為裝配工,為什麼現在學木匠的人越來越少了
    五層60多米高,榫卯結構,全塔沒有一根釘子,經受了多次強地震依然千年不倒,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明英宗朱由校做皇帝不咋滴,卻是少有的天賦異稟的木匠天才,噴泉就是他發明的。小的如平常百姓家以前一個普通的八仙桌和床,都是木匠的手藝。
  • 這個福建木匠爺爺用榫卯工藝製作變形金剛 關節還能動!
    這個福建木匠爺爺用榫卯工藝製作變形金剛 關節還能動!一位老木匠歷時一個多月,手工打造出了一個中國版的「變形金剛」。這個木製的「偃甲人」是用中國傳統的榫卯技藝製作而成,不僅各個關節能夠活動,整體形象也十分精美逼真。據老人的兒子李先生介紹,父親是位50多年的老木匠,平時會利用多年積累的木匠技藝製作各種各樣的東西。
  • 弘揚工匠精神 展現傳統工藝
    在準旗沙圪堵民族幼兒園,傳統的皮雕畫在保持古樸韻味的基礎上,融入各種現代卡通元素,成為幼兒園的一大特色。 皮雕畫看似簡單,製作起來卻極其繁雜。在製作的過程中,從紋路的設計到轉繪,需利用近百件的皮雕工具,雕刻、敲打上萬次,經過幾十種染料的上色,才能形成最後的成品,過程看似十分美妙,但極其考驗人的耐心和技巧。
  • 當代「魯班」,63歲中國木匠在YouTube獲千萬贊,成中國「網紅...
    最令人佩服的是,阿木爺爺製作手工從來不用釘子和膠水,全靠中國傳統的「黑科技」 ——榫卯結構來連接,這對於歪果仁來說簡直不可思議!ABSOLUTELY AMAZING!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模型技術含量最高,也是最令阿木爺爺費心的,因為非常考驗對於細節的把控;  看似精微的「中國館」,即便是爺爺這樣做了一輩子木工的老師傅,也耗去整整5天時間,才造出42個榫卯稜
  • 西瓜視頻創作人阿木爺爺展示榫卯工藝,引數百萬網友點讚
    最近,一位63歲的大爺憑藉榫卯工藝相關短視頻走紅海外。大爺名為王德文,山東聊城人,現居廣西梧州。他的本職是一位木匠,而其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西瓜視頻上的「阿木爺爺」。  王德文曾用42根榫卯稜、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外加27道鎖環環相扣,做成縮小版世博會中國館,被網友譽為「當代魯班」。該視頻在西瓜視頻平臺獲得了近百萬次播放。
  • 締造中國古建的基本元素,榫卯結構33式
    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中國古代木匠不用釘子,全靠這些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 巧合積木:用榫卯積木的方式讓孩子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創始人王然告訴DoNews:「今年團隊的人越來越多,今年新招了二十多個人,投資人也由去年的一兩個增加到四五個。」王然是榫卯積木創始人,同時也是榫卯文化推廣者、非遺傳承人劉巖松老師的學生,王然在創辦巧合積木,讓公司發揮商業價值的同時,也在把中國的傳統榫卯文化傳遞給更多用戶。
  • 從中國榫卯看大千世界
    以傳統榫卯為主題的國風益智手遊《匠木》正式公測定檔,即將在6月10日全平臺上線。大家不僅能體驗到22個全新章節,超過40關卡的榫卯難題,還能夠了解豐富的榫卯科普知識,甚至自己動手設計專屬的榫卯關卡,讓別人來挑戰。
  • 日本「工匠技藝」成功申遺 含榻榻米製作傳統工藝
    來源:海外網日本傳統的榻榻米製作工藝(朝日新聞)海外網12月18日電當地時間17日,日本的「傳統建築工匠技藝」成功申遺,主要包括榻榻米製作等17項傳統工藝,這也是日本的第22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傳統的建築技藝(共同社)據日本共同社17日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當天舉行線上會議,通過了將日本「傳統建築工匠技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請。
  • 33種常見中國榫卯結構動態圖及結構介紹|榫卯結構|榫卯
    榫卯 sǔn mǎo,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中國幾千年傳統家具文化的精粹。1973年,距離寧波市區約20公裡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人們稱之河姆渡遺址,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
  • 叫板國外家居設計,傳統榫卯設計不差分毫!傳統官帽椅新設計!
    ,沒用一根釘子,沒有抹過一滴膠水  工匠精神在老先生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近兩年匠人精神越來越火,扎紮實實做起來的沒幾個  但是,我們一直想要聯合有技術有匠心的匠人  研發一款完全中國傳統趣味的產品  而其中榫卯結構我們研究了很久  非常非常想要運用到皮具甚至傳統家居中
  • 潘魯生談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教育
    自稱為「手藝人」的潘魯生多年來一直在從事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研究,始終堅持民間藝術是其創作的根基。他常用三句話來形容自己的身份:專業是畫畫,職業為教書,事業為民間文藝研究,並將之視為人生幸事。在他眼中,傳統工藝是中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融於生活,是衣食住行用都離不開的。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工藝,凝聚著歷朝歷代匠人謀生的技藝,蘊含著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和工匠精神。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黃福華:刻刀一柄,傳承「木器文明的胎記」
    寫在前面:這篇文章是小木匠無意間看到的,在其中,小木匠看到了這幾年以來一直喧喧嚷嚷的「工匠精神」,誰說中國沒有真正的工匠?工匠精神,一直傳承在我們的血液中,只是我們不曾看見罷了。繼承的是技藝作為中國古典家具的代表技藝之一,仙作技藝自明清以來,已有數百年的傳承發展。黃福華出身木雕家具世家,家族自清光緒年間傳承至今有六代,他與兩個弟弟同為第五代傳承人。就是在採訪中,他也沒有閒著。只見他熟練運用平、透、鏤、微等雕刻技巧,行刀運鑿洗鍊灑脫、清晰流暢,只半晌工夫,傳統瑞祥紋飾的圖案就被嵌刻在木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