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正式宣布廢除1934年通過的內閣法令,重新將其位於伊斯坦堡市的聖索菲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此舉又一次將地跨歐亞、被認為是連接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橋梁的土耳其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聖索菲亞清真寺的原身是東正教大教堂,它的修建者是拜佔庭皇帝查士丁尼,教堂修建歷時五年,於公元537年竣工。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徵佔領君士坦丁堡後,該教堂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以羅馬天主教堂的面貌示人。1453年奧斯曼帝國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後,聖索菲亞大教堂被徵服者略加調整後變更為清真寺。1934年,出於種種內外因素的考量,在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支持下,沿用了近500年的清真寺被改為博物館——展出的主要內容是一些鑲嵌畫和建築物本身。從清真寺到博物館的變身一度被賦予了多重意義:它被認為是土耳其世俗化的堅實一步;同時也被認為是土耳其與西方及周邊國家甚至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和解」的重要標誌。80多年來,聖索菲亞博物館成為土耳其文化包容和文明共存的一個重要象徵。1985年聖索菲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聖索菲亞博物館所在的伊斯坦布被認定為「歐洲文化之都」。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世界範圍內的各類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以「溫和伊斯蘭主義」著稱的土耳其正發黨也蠢蠢欲動,以復興伊斯蘭教來表達其民族主義情緒。正發黨治下的土耳其對內解禁頭巾、按照伊斯蘭傳統修改教科書,對外以伊斯蘭教的代言人自居,公開發聲力挺伊斯蘭世界的種種訴求。但是,即便是如此,直到去年3月當反對黨提出要變更聖索菲亞博物館的地位時,埃爾多安總統都予以斷然拒絕,他當時表示「只有人民才有權決定是否在聖索菲亞博物館做禮拜」,並強調「這是一個政治問題」。
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埃爾多安最終下定決心將聖索菲亞博物館改回清真寺?原因顯然有多種,擇其要,第一,在去年的地方選舉中,正發黨丟掉了富有象徵意義的伊斯坦堡和安卡拉,這一事件,使埃爾多安認識到在未來的大選中,進一步爭取宗教保守群體選民的重要性。自1934年改清真寺為博物館以來,土耳其的宗教保守分子一直沒有停止過博物館復改清真寺的鬥爭。每逢周年或宗教節慶,總有數量不等的宗教保守分子通過遊說、靜坐、示威等行為進行抗議。據土耳其的一個民調機構今年6月中旬所做的調查,有高達70%的受訪者支持博物館改清真寺提案。
第二,從與基督教(東正教)國家的關係角度來看,近期以來,土耳其與美國、俄羅斯等國家關係不睦甚至齟齬不斷,促使土耳其下決心以「純內政」的方式發洩或表達對美俄等國的不滿。第三,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近年來的經濟下滑加上近期新冠病毒的肆虐,土耳其面臨著嚴重的經濟與社會危機。正發黨亟需一個能夠激活「歷史榮耀」和「宗教自豪感」的事件來轉移民眾的視線,「提振」他們的信心。
除了上述「工具性的」原因外,有一個深層面的原因更值得關注:冷戰後特別是21世紀以來,伴隨著被視為「上帝的報復」的宗教復興運動在全球的勃興,宗教民族主義逐漸成為一個影響各國乃至地區和全球政治與社會穩定的極其重要的因素。在美國,福音民族主義的崛起催生了影響全球的「川普現象」;在印度,印度教民族主義支撐下的莫迪政府四面出擊;在緬甸,佛教民族主義製造出令全球關注的羅興伽少數群體問題,如此等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土耳其的博物館改清真寺的「聖索菲亞現象」不過是這種全球性的宗教民族主義的一個插曲或局部。
「聖索菲亞現象」是全球性宗教民族主義勃興的一個縮影,與之關聯的問題很多,至少涉及到:一國如何對待和處理其歷史遺留和文化遺產問題;國家凝聚力和社會團結建設問題;文化包容或不同文明的相處問題;多數民主原則與少數人權利保護問題,等等。其中一個貫穿性的問題是政黨競爭與民粹主義問題。
當前世界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是,政黨為了攫取權力或獲取所希望的政治利益,不惜無原則甚至無價值底線地投選民所好;而選民則利用政黨對選票的無限偏好心理提出違背政治正義和基本人權原則的無理訴求。政黨競爭與民粹主義的攜手共進,導致已有的價值原則和共識,在許多國家甚至國際社會都不再受到尊重或支持。國家或人群判斷是非的主要標準和原則是,是否有利於自身利益最大化。這也是為什麼此次博物館改清真寺事件發生後,利益最攸關的希臘反對聲最為強烈,它宣稱土耳其的行為是「對整個文明世界的公開挑戰」,而本應持熱烈贊成態度的神權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則出人意料地反應平淡,總部位於其領土的《阿拉伯新聞報》甚至發表了題為《埃爾多安改變阿亞索菲亞博物館的地位,向極端主義者示好》的評論。
在宗教民族主義猖獗的時代,清真寺林立的土耳其,容不下一個文化多元、歷史悠久的博物館;在印度教神廟多如牛毛的印度,容不下穆斯林少數群體使用了數百年的清真寺。同樣,在美國,保守而激進的福音基督徒不僅將打擊的鋒芒對準育齡婦女、同性戀群體和移民,而且作為川普政府的鐵桿票倉,他們將目光轉向外交領域,支持以色列遷都耶路撒冷,支持美國政府無底線地制裁所謂「異教國家」。
「不確定性與日俱增」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安全和確定性是許多國家和人們共同體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標。國家安全、地區安全和世界安全已成為跨國家跨地區跨族群的共同願望。然而,如果沒有價值觀安全的護航,如果已達致的價值原則和共識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和遵守,所有這些安全目標都將無所依託。這也許是「聖索菲亞現象」帶給我們最大的思考。
本文轉自微信公號周評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