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卓越的領導者要擁有哪些「優秀品質」呢?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有人說,卓越的領導必須能力很強;有人說,卓越的領導需要懂得整合資源;有人說,卓越的領導,要有獨特的眼光;有人說,卓越的領導總是衝鋒在前。想成功,向成功人士學習;想成為卓越領導,不妨從卓越的領導者身上去尋找答案。歷史上,有很多成功的領導者可供我們學習。今天,我們不妨向清朝的康熙皇帝學一學成功之道。
康熙是一位非常卓越的皇帝,可謂是文治武功。在統一霸業方面,他先後實現了「智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徵葛爾丹」等轟轟烈烈的大事。在文化事業方面,他令人編纂《全唐詩》、《康熙字典》等,件件都是影響深遠的大事。在他的努力下,他開創了「康雍乾盛世」的起點,為清朝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康熙大帝如此卓越,當然也希望他的子孫也同樣優秀。所以,他經常嘔心瀝血地將自己的經驗講述給他的子孫聽,讓他們學習。他說的重要的話後來被雍正皇帝追述整理成集,便有了《庭訓格言》。安哥有幸看到這本書,大受啟發,從中感悟到一位卓越領導者的優秀品質。安哥認為,如果一個人擁有了以下六項「優秀品質」,遲早會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卓越領導者的第一項「優秀品質」:善於學習。
學習究竟有多重要?可以這麼說,如果一個人不學習,將難以生存。剛出生的時候,如果你不學走路,你將無法行走;長大一點,如果你不學習講話,你將難以和人交流;再大一點,如果你不學習社會交往規則,你將難以立足社會;成人之後,如果你不學得一技之長,將難以找到生存空間。
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卻未必每個人都能腳踏實地去認真學習。康熙,作為千古大帝,他不但自己重視學習,還教導子孫要學習,而且還推薦重點的書目。
訓曰:《書經》者,虞、夏、商、周治天下之大法也。《易》為四聖之書,其立象、設卦、繫辭,廣大悉備。
——《庭訓格言》
康熙認為,帝王之家,要重點學習《書經》。《書經》一般指《尚書》。《書經》有很多治理天下的方法,所有康熙的子孫必須認真學習。《易》也是深藏智慧,康熙重點推薦。
作為現代人,我們要學什麼呢?從哪裡學呢?學什麼這個問題,根據每個人所處的階段和職業不同都有所差異,在這裡就不討論了。學習的途徑我們倒是可以一起來探討下。學習的途徑無外乎這麼幾種:
第一,向書本學習。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本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第二,向多媒體學。多媒體的興起,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便利。各種網絡文章、視頻都是我們學習的材料;
第三,向他人學習。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向長者學,向智者學,向成功人士學,這是最直接的學習方法;
第四,向生活學習。我們都是被「人間煙火」燻大的,吃一塹,長一智。孔子說「顏回不二過」,我們也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第二次,如此才能不斷成長。
第五,向自然界學習。自然界是最偉大的老師,它的一舉一動都蘊含著智慧。同樣是蘋果掉在頭上,普通人可能是大罵,而牛頓卻發現了萬有引力。我們要做個有心人,觀察自然界發生的一切,化作我們的智慧。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當一個人儲備了足夠的知識量,見多識廣,自然思路開闊、思維清晰。一個領導者,有深厚的知識底蘊做支撐,就更有底氣帶領隊伍走向光明的未來。
卓越領導者的第二項「優秀品質」:做事認真。
做事認真重要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沒有一個馬馬虎虎的人能夠成為一個好領導,也沒有一個馬馬虎虎的人能夠持續取得成功。那麼,怎樣才算是認真呢?孔子對此發表過看法。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說,遇事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孔子認為,一個認真的人,遇到事情會想盡千方百計,反覆推敲,直到把事情做成。
康熙皇帝也說:
凡人於事務之來,無論大小,必審之又審,方無遺慮。
——《庭訓格言》
康熙皇帝在訓誡子孫時,特別強調對各項事務要進行反覆審查,才能不留遺憾。做事要求盡善盡美的康熙皇帝給子孫們講了一個親身的案例。
他說:「我第一次南巡視察河流的時候,各種船隻都曾經嘗試坐過,感覺都很不穩妥。從那以後,我親自指示製作黃船,這種船可以說盡善盡美,特別堅固,即使遇到大風大浪,坐這種船也可以毫無顧慮。我在大小事務方面,必定搜尋它的本源,再向眾人諮詢意見,然後才付諸實施。」
一國之君,對一條船的製作都如此認真,可見其用心程度。認真的人,從來不稀裡糊塗,他會把事情儘量做得完美。
孔子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一個領導者只有足夠認真,對自己對下屬都「高要求、高標準」,才能夠讓團隊成員取得更好的成果。
卓越領導者的第三項「優秀品質」:擁有主見。
團隊需要民主,但是最後做決定還得靠領導。作為一個卓越的領導者,絕對需要擁有主見、雷厲風行。
康熙皇帝認為:
古之聖人或先參眾論,而後審之以獨斷;或先定己見,而後稽之於鬼神。
——《庭訓格言》
按照康熙皇帝的說法,一個卓越領導人,做決定的時候無外乎兩種情況:第一,先聽大家的意見,然後在眾人的意見中總結合理的進行採納;第二,自己先有決斷,然後倒團隊中尋求支撐。這兩種處理方式不一樣,但最終還是要領導者有魄力去下決定。
在瞬息萬變的當今社會,如果一個團隊領頭羊,瞻前顧後,必將錯過很多機會。一個卓越的領導人,看準了機會,拿定了主意,就一定會雷厲風行地去幹。
卓越領導者的第四項「優秀品質」:博採眾長。
人有兩隻耳朵,一個嘴巴,已經暗示了我們要多聽少說。只有多聽各方消息,領導者才不會陷入夜郎自大的困境中。
康熙皇帝認為:
人君以天下之耳目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為心思,何患聞見之不廣?
——《庭訓格言》
作為皇帝,能夠廣開言路,必然能更多地了解天下的情況。作為卓越的領導者也要向康熙學習,要有足夠豁達的心胸去接納不同的意見、傾聽不同的建議。這個世界上的事,很多時候,誰對誰錯,真的很難說得清楚。只要時機對了,角度對了,它就是對的。對此,孔子也說過類似的話。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認為,君子對於天下而言,沒有什麼事情適合自己做,也沒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一切以合理為原則。既然誰都有對的可能,我們不妨多聽聽別人怎麼說。
卓越領導者的第五項「優秀品質」:率先垂範。
哪有什麼天生的領導,不過是對他衝鋒在前的獎賞。你看那些領袖們,哪一個不是衝鋒在前的?連康熙皇帝都要「御駕親徵」,更何況我們普通的管理人員呢?《大學》裡有句話說得很在理。
《大學》云:「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大學》認為,君子只有自身擁有良好的德行,才能要求別人達到相應的要求;自己沒有不良的嗜好和品行上的汙點,然後才可以指責別人。關於這一點,康熙大帝也深有體會。
如朕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從。
——《庭訓格言》
康熙皇帝認為,法令要施行,首先自己要遵守。康熙說,他小時候在養母家,非常喜歡抽菸。但是,他後來發現民間很多的火災都是抽菸引起的,於是,他開始禁止大家抽菸。既然要禁止抽菸,他自己也帶頭不抽。一個皇帝都能做到率先垂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能去做的呢?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能夠衝鋒在前的領導,也確實能夠獲得更多下屬的認可。
卓越領導者的第六項「優秀品質」:心系下屬。
你再優秀,如果不管下屬的死活,下屬也不可能追隨你;你再有能力,如果從來沒想過提升下屬,下屬也不會認同你;你再理想,如果你的理想跟下屬無關,下屬也不願意幫助你。心系下屬,是一個卓越領導者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
康熙皇帝說:
為人君者但能為天下民生憂心,則天自佑之。
——《庭訓格言》
康熙皇帝認為,作為一國之君,只要能夠為民眾分憂,上天也會保佑他的。
在當今社會,有些管理崗位的人內心只有自己,每天除了逼任務、下指標,其他的事都可以不管。這也是如今職場跳槽率高的原因之一。如果你是卓越的領導者,一定會關心下屬的收入是否有提升,一定會關心下屬的能力是否有提高,一定會關心下屬最近是否有遇到大的困難。只有心系下屬的領導,才能成為一個卓越的領導。
結語:
一個卓越的領導者,會通過不斷地學習,將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地更新,以便更好地帶領團隊;
一個卓越的領導者,會認真做事、追求品質,全力打造團隊的良好品牌。
一個卓越的領導者,會很有主見,能夠堅定地引領團隊向著光明的方向。
一個卓越的領導者,會博採眾長,尋求最佳解決方案,實現團隊利益最大化。
一個卓越的領導者,會率先垂範,在嚴格要求別人的同時,嚴格要求自己。
一個卓越的領導者,會心系下屬,關心下屬的需求,關注下屬的成長。
一個人,如果擁有以上六個「優秀品質」,遲早會成為卓越的領導。您認同這個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