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聰明的人:不聞人非,不視人短,不言人過!

2021-12-31 老子微言V

點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誦讀美文

《道德經·三十八章》中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老子在這一章中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

生活中,管好自己的嘴,守住自己的心,不談論是非,不揭人短,不過分張揚別人的過錯,這才是有德之人。

古人說: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jí lí]。

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溫暖人心,也能讓人心寒。

不聞人非,不視人短,不言人過,謹言慎行,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

說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道德經·第五章》中講:「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告訴我們:有的時候,話說多了,可能會讓自己陷入窘境,不如謙虛沉默,把話埋藏在心底。

聰明人最了不起的能力,就是不說。

而那些口若懸河,喜歡搬弄是非的人,也必定是喜歡捏造事實的是非人。

項羽在火燒阿房宮後,就下令軍隊立刻返回江東,心裡想著一定要向江東父老炫耀自己的豐功偉績。

當時項羽手下有一個謀士面見項羽,說到:「楚王,關中乃當下戰略重地。切不可輕易離去啊!」

哪知此時的楚王項羽自負至極,壓根聽不進去謀士的建議。

而謀士看到項羽沒有採納自己的建議,心生不悅。

一次,謀士在與他人閒聊之時,說到:「楚國人就像是穿了衣服的猴子一樣,有點高興的事就喜歡到處去炫耀。」

哪知這話最後傳到了項羽的耳中,項羽聽到後大怒,立即下令處死了那名謀士。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生活中,很多的矛盾都是因為搬弄是非導致的。

那些喜歡說搬弄是非的人,內心中充滿了詆毀和妒忌,捕風捉影的去揣測別人的想法,肆意妄為的給別人扣帽子。

要知道:你所說的是非之詞,總有一天會被添油加醋的傳到當事人耳中。

到最後,不僅會給他人帶來麻煩,也常常會讓自己陷入兩難的境地。

說人是非者,損人不利己。不言人非,不僅是為人處世最根本的修養,也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道德經·五十六章》中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明智的人不會亂說話,而那些隨便說話的人往往沒有真正的本事。

人與人相處,不必過多談論別人的私事,更多的時候也要考慮對方的感受。

小心說話,謹慎做事,才是智慧的表現。

明太祖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前,曾在地主家放牛。

一天,他年少時的兩個玩伴找到他,想讓他給安排個一官半職。

其中一人一見到朱元璋便直呼其小名「朱老四」,並大聲講著小時候和朱元璋一塊偷地主家青豆煮來吃的糗事。

朱元璋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聽到這些話,頓時火冒三丈,大喊:「這是哪裡來的瘋子,快把他趕出去!」

另一人看到後,馬上磕頭說到:「皇上還記得嗎?當年小民跟著您的大駕,我們在中途劫持了豆將軍」

這人將朱元璋當年的糗事說得含蓄動聽,朱元璋聽到後也覺得面子上有光,心情激動之下,封了這位舊友為御林軍總管。大庭廣眾談論他人不願提及的私事,是最讓人心生厭惡的,也是最自討苦吃的行為。

我們在與人交談時,不揭人短,不言人私是最基本的修養,給別人留餘地,也是在給自己留退路。

不該說的一句都不可說,否則會帶來災禍。

嘴下留情,心存善良,才能為自己帶來好運。

論人先論己,知人先自知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和認識別人的,是明智的人;能了解和認識自己的人,可謂是高明的人。

在指責他人前,一定要先好好審視一下自己。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主人拿著一塊拖布去拖地板。

但是拖了好久都拖不乾淨,地板依舊是髒兮兮的。

拖布生氣的對地板說到:「你怎麼這麼髒,我用了很大的力氣都拖不乾淨。」

地板看著拖布說到:「你想讓我變乾淨,你得先把自己洗乾淨才行啊!」

拖布低頭看了看自己,很是慚愧,原來不是地板拖不乾淨,而是自己身上髒兮兮的。

指責他人時,先檢視自己。只有自己足夠優秀,才有評價別人的資本。

不斷的檢視自己,了解認識自己的不足,虛心接受,不驕傲,不自滿,才能更好的修煉自己。

古語云:未經他人事,莫論他人非。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願提及的過往,這些事如果被說出來,無疑會深深的傷害別人。可能還會給自己帶來禍端。

所以,說話一定要有分寸,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心裡要權衡利弊,避免口舌之爭給自己帶來的麻煩。

不聞人非,不視人短,不言人過,對自己而言,是最高級的修養,對別人而言,是最大的欣慰。請您轉發分享,福生無量!【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

*作者:逍遙子 來源:老子道德經(ID:LZDDJ-1)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不言人過亦為過
    據《說苑·臣術》載,高繚在晏子手下做官3年,一向謹慎,不言人過。有一天,晏子突然把他辭退了。身邊的人問其故,晏子說:「高繚在我身邊3年,卻從來不說我的過錯,這對我有什麼好處呢?」人常說識人難,其實更難的是認識自己。
  • 人善不在錢多寡,狗忠不視主富貧!
    百善孝為先,愛狗的人必是懂得孝道的人。本文不談孝道幾何,不究個人品德怎樣,用一組圖講述一個道理:「人善不在錢多寡,狗忠不視主貧富」。流浪的人如此善,跟隨的狗如此忠……各自沉思、凝望、尋覓,透射著同樣的迷茫!
  • 真正聰明的人,活得很「軟」
    來源:聞秋聲(ID:wenqiusheng608)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活成不一樣的人生。
  •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都會「裝傻」
    生活中,常有人喜歡賣弄聰明、炫耀自己,感覺自己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那個人,最終,這樣的人註定只會害人害己。聰明是把雙刃劍,用得好名垂青史,用不當遺恨終生,歷史上的楊修,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最好例子。有個成語叫「大智若愚」,是指才智出眾的人在處理很多日常事情上顯得很傻,很遲鈍,很吃虧,但是在事關自己的根本大事上卻做得很出色,很成功。這種看似愚鈍、甘於示弱的低調做人之術,其實是精於算計的隱蔽,它鼓勵人們不求爭先、不露真相,讓自己明明白白過一生。
  • 真正高情商的人,懂得這樣說話,人緣好
    真正高情商的人,往往有著較強的「共情能力」,在與人溝通時,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4真正高情商的人,不揭人短,不言人私。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每個人都會有不願被他人涉足的隱私和生活圈子,比如一些挫折、磨難和情感經歷。 真正情商高的人不會揭人短,不會在別人傷疤上撒鹽。他們總是能夠了解別人的敏感點,並知道如何避免觸及這些地方。
  • 真正聰明的人,看起來都很傻
    真正聰明的「傻子」,傻的是外表,聰明的是內心。太過算計,是一場災難;留點傻氣,才會幸福。「傻」的背後,是不計一時得失的清醒看過一個關於知名女作家六六的故事。自以為聰明的人總會算計眼前的得失,有利可圖就上,吃虧的事則堅決不幹。而真正的智者則目光長遠,他們恪守「吃虧是福」的理念,不會考慮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著眼未來的發展。所以,他們雖然看起來行為很傻,卻是讓自己走得更穩更遠的大智慧。
  • 稻盛和夫:真正聰明的人一生3不問,很多人感嘆:知道得太晚
    作為企業家,稻盛和夫的成就已經可以用光芒萬丈一詞來形容了,而作為哲學家和思想家,稻盛和夫也獨有建樹,他曾說: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別等50歲以後才頓悟。一、不問過去,空杯心態真正聰明的人,不會反覆糾結過去,因為他們懂得已經過去的事情,即使再後悔,再懊惱,也無濟於事,與其一直活在過去的陰影裡,不如以更飽滿的狀態去迎接嶄新的機遇和挑戰。
  • 真正聰明的人,看起來都很傻,大部分人卻執迷不悔
    在人際交往中,聰明的人很多,但懂得聰明裝糊塗的人卻很少。懂得聰明裝糊塗的人才是擁有人生大智慧的人。這樣的人,人緣往往更好,更受周圍的人歡迎。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在這3個方面裝傻01、做人低調,不鋒芒畢露在生活中,有的人總想著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炫耀自己有多大的能力,炫耀自己的人脈,炫耀自己的財富等,這樣的人不僅不會獲得別人的喜歡,反而招來別人的唾棄。
  • 真正聰明的人,說話都很有分寸
    其實是因為說話有分寸的人,他們更懂得控制自己,他們更懂得尊重別人,他們更懂得人與人相處的道理。所以,這樣的人,必然很優秀,而這樣的人,也必然是真正聰明的人。01 聰明的人,說話都有分寸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一些人,他們說話不過腦,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於是很多次在無意中就惹了人,甚至在無意中,令人不開心,而他們卻一點沒有覺察到。
  • 真正聰明的人,都是無為之人
    引申到做人,無為之人才是真正聰明的人。無為之人,並不是什麼都做,也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在合適的時間做應該做的事情,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創造屬於自己最高的成就。正如農民種田一樣,要尊重自然規律,在合適的時間種下應該種的種子。清明前種花生,到秋天才能收穫花生;清明後種早稻,到夏末才能收穫稻子;冬天種油菜,夏天才能收穫油菜。
  •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令人討厭」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往人多的地方走。從農村到城市,從小城市到大城市。當一個人生活在大城市的時候,覺得自己更有面子,說話也更有底氣。真正聰明的人,心智更加成熟,看人待物更加通透,不犯糊塗。做人,要做明白了,還要學會揣著明白裝糊塗。只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有沒有人欣賞自己,都沒有關係。人生一世,是活給自己看的,不是為了迎合別人,更不能弄丟了自我。
  •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避其鋒芒」
    兩兵相爭,善於用兵的人,會避開對方初來時的氣勢,等對方疲憊的時候,再開始反擊。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上,而是要「甘居其後」,把自己的銳氣收斂起來,以此來避開別人的打擊。真正聰明的人,懂得「避其鋒芒」,從來不會與別人針鋒相對。01在家庭裡,寧願在愛人面前低頭,也不會和愛人爭吵不休。
  • 真正聰明的人 很少與人爭辯
    孔子解釋道:「那人一身綠衣,是田間的蚱蜢,蚱蜢一生只過三季,在他的思惟中從沒有第四季,你和他爭辯,是沒有結果的」這是曾仕強教授以孔子之名創作出來的故事,可為本文做一個最好的開頭。善良的人,不會天天與他人爭吵,他們的心中沒有那麼多急待被認同的感覺。更不喜歡所謂打敗他人的感受,吵架厲害的人,多有些強詞奪理,對方只是說不過他,並不代表他真的對。真正有智慧的人,鮮少與人爭辯。
  •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隨遇而安
    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在人生這條航線上逆流而上,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得到隨遇而安。比如在事業上,那些能屈能伸的人根基比較穩,路才能走得更長。真正聰明的人是懂得隨遇而安,不是總把事情想得那麼簡單,也不是從不考慮後果,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是學會對眼前的事物滿足。
  • 那些真正聰明的人,他們的朋友都很少
    如果你真正的了解過他們就會發現,之所以不簡單是他們幾乎和人都保持一定的距離。 看起來和誰都能成為朋友,但真正的成為好朋友幾乎很少,他們的想法非常獨特,我們作為大多數的普通人,很難和他們想法一致。
  • 真正聰明的人有什麼表現特徵,怎麼看出一個人很聰明?
    一個人的情感,認知,性格,心理規律和潛意識表達都在心理學研究的範圍之內,對於不太熟悉的人,我們將根據他的外形舉動,細節的展露去判斷預測對方性格的大致分類,然而在心理學和現實生活中的實踐觀察最終發現,具有下面這些特徵的人通常都是非常聰明的人:
  • 真正聰明的人,懂得捨棄以下三種虛榮心
    其實生活中,精神上的富足遠遠比物質的富足要高級上幾倍,但是畢竟精神的富足並非是一眼可見,而物質的虛榮則是顯而易見,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虛榮的方式包裝自己。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懂得捨棄以下三種虛榮心。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輩子「四不爭」,別等到中年才知道
    正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不爭」,明代「陽明心學」創始人,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人生有「四不爭」,真正的聰明人才懂得。一、不爭口舌真正聰明的人,不會在與人爭口舌上浪費時間,畢竟是非成敗轉頭空,公道自在人心。這個世界上有人喜歡你,就有人討厭你。為什麼要和不喜歡你的人浪費時間爭論他們誹謗你的話呢?
  •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不合群
    正如有人說的那樣:「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後,三兩知己、一杯淺茶......把生活活成自己的生活樣。」真正聰明的人,不會去刻意合群。因為他們明白,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取悅別人,而是取悅自己。朋友華子,講過他這麼一段經歷。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因為想要儘快的融入同事圈子,他開始逼迫自己變的合群。
  • 聽人勸,吃飽飯: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懂得六種聽取他人意見的智慧
    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俗話也說,「一人計短,兩人計長」,有些時候,好的主意、方法是別人想出來的,所以,你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當然,聽取他人的意見,並不等於採納他人的意見,主意還是要自己拿,決定還是要自己下,只是強調走自己路的同時,適當聽取別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