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甜甜
排版 |袁彪
8月30日,南京雲錦新傳人、承創織繡公司創始人吳穎把張彥迎進自己的雲錦工作室。
這位專門從瀋陽坐了將近5個小時飛機趕過來,就是「為了雲錦的」的服裝設計師第一次見到了用來織造雲錦的大花樓織機:木質的,佔了半個房間,結構精細複雜,整體5米多高,織工坐在下面,但得努力抬頭才能看到上面提升經線的拽花工。
在「寸錦寸金」的雲錦面前,每個人都很興奮。比如攝影師張承洋。
這位生在成都長在南京的自由攝影師,當初因為喜歡南京而決定留下。而這是他第一次拍雲錦。
「印象最深的是大家聚在工作檯上,吳姐給我們介紹雲錦的背景,尤其講解某些雲錦的圖紋時,那是真的活靈活現,就有了把它們記錄下來的衝動,」他說,「希望我的粉絲裡不了解南京雲錦的,藉此能夠知道南京的雲錦,原來可以這麼美。」
此次,他們與模特「陸仙人」應邀組成「抖音合創團」。幾個素不相識的年輕人將用「雲錦」製作並展示時裝。主題就是傳承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雲錦。
這讓他們覺得很帶勁。
大約半個月前,張彥通過視頻電話和社交工具和吳穎遠程連線。對方把預先挑選出的適合服裝製作的雲錦布料給他看。但因為時間太緊張,張彥只選取了「比較保險不會出錯的」黑底與金色底的兩種雲錦布料。
而到了現場實地看了料子,這位設計師就發現,他可能錯過了很多「寶藏選項」。
「還有更多的款,他都想嘗試,」吳穎描述當時的場景,「都是年輕人,就是希望大家能用一些比較新的東西,把雲錦文化在時尚中『活』起來。」
衣服做了8個小時,加上拍攝成片,一共用了3天。前期寫腳本和討論都是用電話來溝通的。
吳穎提供的面料被張彥製成一件黑白相間廓型長擺外衣和一件金色調的長裙。再由模特「陸仙人」進行時裝展示,攝影師張承洋負責拍攝留下紀錄影像,為的是讓更多的人看到古老的雲錦也有走進當代生活的模樣。
8月30日,南京城牆上。穿著雲錦服裝的「陸仙人」出現在攝影師的取景框裡。與這位曾經以泥土路、野草地、工廠宿舍樓為T臺的模特一樣,南京雲錦也迎來了自己的一次新嘗試。
1
21歲的模特「陸仙人」生活在廣西南寧。起初,他自己設計服裝與造型,使用的是鄉村中隨處可見的塑料布、印花毛毯等材料,拍攝成視頻,並在短時間內迅速躥紅,成為抖音上擁有200萬粉絲、被4800萬人次點讚的「野生超模」。
「可能相對來說,我們幾個沒有他那麼高的人氣,但是我們有一樣的想法,就是在自己的領域裡面,自己的夢想能夠成為現實。」穿梭在織機、雲錦面料和攝像機前的吳穎,走路帶風,她從未懷疑過任何一次創新和嘗試帶來的結果,「不去試的話,永遠不會有結果。」
在很多人眼裡,吳穎不是個「安分」的人。她總是想為雲錦傳承「摸索出一個新的出口」。
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死裡求生的過程」。
很長一段時間,手工織造的雲錦還被排除在現代時裝的視野之外,因而也就在大眾時尚消費的圈子之外。
一些人仍然保留著刻板印象,提起雲錦,想起的就是博物館、傳統、老氣、高不可攀等字眼。
高速運轉的現代時裝工業生產線對它依舊陌生。在此之前,與之聯繫在一起的設計師名字,也只有華人設計師勞倫斯·許。自2013年在時裝布料選擇上的出圈,他就開始大量使用雲錦創造符合現代審美的時裝。
而在那場巴黎2013秋冬高級定製時裝周新品發布會,南京雲錦第一次亮相的全球頂級時裝盛會上,看到雲錦被設計成時裝穿在模特身上,吳穎在臺下「哭得稀裡譁啦」。
散場之後,許多觀眾自發留下來,聽吳穎講解傳統的雲錦織造手藝和背後的歷史文化一群。法國人簇擁在織機面前,紛紛鞠躬鼓掌。
「大家都在讚嘆,驚豔不已,讓我感到特別感動和驕傲。」
只為這些,吳穎就決定為雲錦做點什麼。「讓它繼續活下去。」
吳穎接觸雲錦已經有11年了。她大學畢業後,進入南京雲錦研究所工作。2017年的時候,她離開那裡,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帶著織造匠人們研究雲錦的新織法。大部分時候,這些新型布料是為了配合服裝設計師們製造時裝而研製。
這是一場非遺傳承的接力。
1957年起,南京雲錦研究所成立,用數十年時間搜集、整理了一大批有關雲錦的實物、資料與圖片。此後,爭取到成為國家文物局古代文物絲綢複製基地的機會,為這門手藝找到了暫時的安身之處。1998年,南京政協6名委員聯名提交議案,呼籲搶救、保護「南京雲錦」。在他們的建議下,有了後來的「中國雲錦博物館」。
到了自己這一代,吳穎覺得自己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責無旁貸」。
她和團隊中的南京雲錦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郭俊、周雙喜以及省級、市級的傳承人一起搞研發,和合作工廠一起研究改進機器製作參數,實現了雲錦面料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把成本降下來,售價僅為手工雲錦的1/8左右。同時,又開發了諸多衍生品從雲錦禮服、圍巾、鞋子,到雲錦手袋、錢包、珠寶盒,還出現了雲錦桌椅、屏風、掛畫、胸針等。
2019年是南京雲錦成功申遺10周年。
春節前夕,各行各業的人都在忙「年」,創業者吳穎把年忙到了海外。從非洲的塞席爾、模里西斯到法國海外省留尼旺,參加諸多海外春節招待會和雲錦特別展會。
今年年初,她又買了話筒和新的手機,在抖音上,嘗試做直播帶貨和知識普及。還拉上了包括南京燈彩、剪紙、絨花等其他非遺傳承人。
但後來又停了。因為工作太忙,也因為「擔心只是拿一些小產品做直播的話,很多人不太了解雲錦的真正屬性和現實用途」,被套上「快消品」或「禮品」的標籤,把路走窄了。
「其實它作為面料的屬性更大一點,應該讓人們了解到工藝本身的特點,所以我們希望更多的設計師參與,讓更多的人喜歡上這個這個工藝。」
她需要為雲錦創造更多的應用場景。
因為,吳穎的邏輯是,當服裝設計師習慣了雲錦作為常用面料的存在,了解其在設計上的特性和可能性。這項非遺,就能獲得生長繁衍的機會,從星星之火到遍地燎原。
2
「在這個過程當中,也讓我又年輕了一下」,吳穎笑著講起自己此次最大的感受,「他們都很年輕嘛,都是九零後,我是唯一的八五後,有時候談到創新想法的時候就怕自己『老了』。」
更年輕化、更打動人心,是他們最在乎的。
他們努力把圖案變得更加現代化、更潮、更時尚。
「比如說原來雲錦當中可能有大片花朵的圖案,我們就會把它做得更加簡潔一些,但又不失雲錦的味道。」
她還在和團隊不停製造新型雲錦面料,同時更頻繁地接觸年輕有創意的服裝設計師。
參與這次活動之後,他們在抖音上的粉絲在300多個的基礎上漲了17000多,點讚數達到了13萬,並獲得了幾百萬的觀看量。
9月15日,抖音創作者大會在上海舉行。之前隔著屏幕感嘆的粉絲們終於可以近距離觀看吳穎他們合作完成的雲錦服飾。
「自從和勞倫斯·許合作過之後,就覺得雲錦是可以很時尚、國際化的,」吳穎感慨,南京雲錦可以「這麼高級」,就是一直還停留在傳統的圖案和製作方法上,沒有打開創新的路子。
「既然我看到過它高光時刻的那個樣子,就希望那個高光的樣子能一直一直持續下去。」
更多非遺的高光時刻似乎也不遠了。
「有機會肯定是願意多了解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畢竟平時很少有機會和各個行業的大師合作,」在與雲錦之後,張承洋還想拍更多的非遺,這個90後,「最終就希望通過我自己照片,帶我的粉絲看看不同角度的南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