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賞析】
1、①本詩是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時所作。實際上是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②本詩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的讚美。
2、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3、①頷聯運用比喻,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
②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裡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
4、①頸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②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
③「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直」字,卻又表現了烽煙的勁拔、堅毅之美。
④ 「長」字表達詩人所見的黃河橫貫沙漠深遠的感覺。 「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⑤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5、尾聯寫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7、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賞析】
1、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由水路乘船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
2、首聯點明了詩人出遊的方式和目的。
3、①頷聯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大江在廣闊的原野上奔流。
②這一聯是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同時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
③「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入」字,寫出了氣勢的博大,充分表達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充滿了喜悅和昂揚的激情。
④「江入大荒流」, 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4、①頸聯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②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側面表現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託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5、①尾聯運用擬人手法,故鄉之水戀戀不捨,不遠萬裡送我行舟。
②這一聯表現了詩人初次離開故鄉對故鄉的眷戀,依依難捨。
8、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賞析】
1、本詩是杜甫身處安史之亂淪陷區長安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寫下的傳誦千古的名作。
2、①首聯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
② 「破」字概括描寫了戰火後長安城的殘敗,使人怵目驚心,「深」字概括描寫了田地荒蕪,令人滿目悽然。
③「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荒蕪破敗。
④詩人借景抒情,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抒發對國事的憂愁之情,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3、①頷聯意思是: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
②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並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鬱的藝術效果。
③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4、①頸聯意思是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②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
③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迫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5、①尾聯意思是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髮簪也插不住了。
②「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描寫了自己的衰老之態,側面表現了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感情的深切。
6、①這首詩結構緊湊,前四句借景抒情,由遠及近,圍繞「望」字展開。再寫戰事持續很久,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
②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③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