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說兩次,我蒙了憐憫、我蒙了憐憫!」 麥希真牧師安息主懷,一生不回頭的事奉之路

2021-02-14 福音文摘

1月13日因中風被緊急送往醫院的麥希真牧師,在今(26日)早六點於睡夢中回到天家。(照片來源/麥希真牧師臉書)

麥希真牧師的家人在26日透過臉書表示,高齡90逾歲的麥希真牧師在安睡中回到天家。麥希真牧師的師母麥陳永萱,自牧師14日因中風緊急住院以來,一直在麥希真牧師的臉書上分享代禱消息。幾天之前,她回顧麥希真牧師14歲受洗後便熱心服事的心,直到爾後在海外近40年的宣教工作,在年老享長壽的這段日子,她和牧師充滿感恩。

「不求多方設計挽留生命,但求減少痛苦安返天家。」是麥陳永萱師母與牧師的心願,他們將轉瞬即逝的人生奉獻給上帝的國度,成就了許許多多美好的事,結出了許許多多美好的果子。夫妻倆非常喜歡的一首歌《這一條路》,這一唱、也唱出麥希真牧師精彩的一生…

 

「我走過最幸福的路,是跟隨的路;我走過最幸福的路,是依靠的路。舍己卻更加寬闊,放手卻更加穩妥。」這首歌放在麥希真牧師蒙召60年回顧影片的尾段,這超乎想像、精彩豐富的道路,是主牽他手所走的路。

麥希真牧師在晚年錄製了許多講道影片,在其中一個談論「平平安安入永生」的主題中,麥希真牧師說──「有耶穌基督,現在就可以享受永生。將來面對死亡,也可以歡歡喜喜進入永生。」(照片來源/麥希真牧師臉書)

蒙了憐憫的呼召之路

父親:我兒子在海外當宣教士,我非常光榮!

麥希真牧師在「百年恩典:華人牧者見證實錄」的影片中,分享上帝如何帶領他走過服事的各個歷程。他說啊,好像保羅在提摩太前書所說「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做榜樣」,那麼他就要說兩次:「我蒙了憐憫、我蒙了憐憫!」

 

麥希真牧師出生時正逢內地戰亂,14歲受洗以後立志服事主。長大以後,因著戴德生牧師的這句話深受感動──「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我若有千條性命,絕對不留下一條性命不給中國。」他問自己,一個英國人可以這麼愛中國,他不更該這樣獻上自己嗎?麥希真牧師激動流淚的回應呼召,到香港伯特利神學院讀書。

 

神學院畢業那一年,麥希真牧師有幾條不同的路可以選擇,然而有人告訴他,在新加坡說廣東話的人好像孤兒一樣沒人照顧。麥希真牧師就帶著師母開始了數十年的海外宣教生涯。

 

在出發以前,麥希真牧師告訴父親「我要去新加坡傳道了」。「你能重新考慮嗎?」面對父親的問題,他搖了搖頭。他記得父親不說一句話走進房間,多年以後,他才聽見父親會這樣告訴別人:「我有一個兒子到海外當宣教士,我非常為他感到光榮!」在父親晚年,父親也告訴麥希真──從你到新加坡傳福音的那一天開始,我每天都為你禱告,沒有一天停止。

麥希真牧師與師母麥陳永萱,以及兩個孩子的合照。(照片來源/麥希真牧師臉書)

從香港、新加坡到檳城

麥希真:我一人可建十間教會,若影響十個青年,就能建造百間教會!

新加坡牧會的生涯很辛苦,一切都得從零開始。每天外出探訪、在教會外自己架燈辦布道會,八年時間建立了三間教會:基立浸信會、恩典浸信會、永生浸信會。爾後麥希真牧師返港進修,那段日子還挺舒適,不過上帝卻感動他放下舒服的日子,到馬來西亞的檳城神學院服事。

 

1973年,麥希真牧師到美國西南浸信會繼續進修,期間受邀到新加坡神學院教書。他在三天的禁食禱告後充滿平安,往後17年的歡笑、困難,他說那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滿足。

 

麥希真牧師思考,他一個人一輩子或許可以建立十間教會,但若他能影響十個年輕人,就有機會建立一百間教會;假使他能影響一百個人,就可能建立一千間教會。當麥希真牧師自61歲於新加坡神學院退休,當時學生已經超過一千人,天父確實聽了他的祈禱!

麥希真牧師在1953年到新加坡牧會,從零開始的事奉工作並不容易。(畫面來源/影像擷取自C3 productions YouTube)

舉辦布道會,就自己在教會外架燈吧!(畫面來源/影像擷取自C3 productions YouTube)

平平安安、歡歡喜喜進永生

退休以後的麥希真牧師,回到加拿大多倫多專心寫書。1996年到2001年擔任世界華福中心的總幹事,從小天地走到大天地,更多機會服事各地的華人教會。

 

晚年將事工聚焦在講道與聆聽,在三個月內錄製94篇講道在個人YouTube頻道。麥希真牧師與師母立志做個「快樂的老人」,即使晚年身體虛弱要坐輪椅,出入都要人幫助,夫妻倆常常感謝上帝,這一生奉獻給神國真是最美好、喜樂的事。

 

「白天是恩典,黑夜也是恩典;健康是恩典,疾病也是恩典;生命是恩典,死亡也是恩典。」麥希真牧師在「平平安安入永生」的影片分享中,提到總有一天要離開世界,而人生多災多難,今天平順,明天就可能有災難。人生好像沒有長久安靜居住的地方,「但有耶穌基督,現在就可以享受永生,將來通過死亡,也是歡歡喜喜進入永生。」

舉行海邊受浸與街頭布道。(畫面來源/影像擷取自C3 productions YouTube)

蒙召數十載,麥希真牧師:感激不盡

在蒙召六十年的紀念影片中,麥希真牧師說,蒙召六十年對一些人來說很長,但他覺得好快就過去了。「我蒙召六十年,感激不盡!」

 

回想自己父親認識主以後,忠心服事主到年老。有一天突然頭昏送進醫院,昏迷兩個禮拜就進入永生;麥希真牧師的嶽父在肺癌昏迷時,則是突然很有精神的醒來,把全家人叫過來吩咐:「我現在要回去天家了,我等著你們來,等你們來天上見面!。」

 

這一生從生到死,都是平平安安、歡歡喜喜。這是聖經的安慰,一生最可靠的確據。麥希真牧師從14歲到90歲事奉神,終有一日天家再相見!

麥希真牧師在1949年蒙召,度過了29年海外宣教士的生涯,67歲時再擔任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上帝帶領他的一生成為許多人的祝福,他看重栽培孩子與青年的工作,「你在天父培訓下必能天天成長,如同我在天父培訓下漸漸成長。最後從小天地走向大天地,為主成就大事。」(照片來源/麥希真牧師臉書)

相關焦點

  • 從算命師到忠心主僕,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葉明翰牧師安息主懷
    葉明翰牧師退休後,仍在世界各地服事奔走。有「民俗國寶」之稱、從算命師變成上帝僕人的葉明翰牧師,今(4月27日)於馬偕醫院安息主懷。面對接踵而來的災禍和「剋星」這個莫須有的罪名,為了尋求突破命運,他開始潛心研習算命學、拜師學藝,也當過業餘算命師。幾年後,他竟然得了與父親一樣的病,萬分絕望的他準備自盡時,突然想到父母從小教導他要敬拜的上帝,然而以前卻因生活太悲慘而對上帝反感、逐漸遠離神。這時走到了盡頭的他,開始向上帝禱告說:「我父母所相信敬拜的上帝啊!
  • 派博牧師答疑│我怎麼知道神對我的呼召?
    我回答這位學生說:我不同意,我不認為這是基於聖經的模式。就生發對大量未得之民的憐憫而言,這話或有可取之處,我們也不當消滅這樣的感動。然而基於聖經來看,我不支持這一觀點。通常,神會呼召祂的先知,而不是反其道而行。神並沒有說——所有男人都應該預備成為牧師,除非他們蒙了不作牧師或長老的呼召。
  • 洪漢義弟兄安息主懷|從香港黑幫到傳道人(2個見證視頻)
    (照片來源自臉書)從黑道到主門徒的洪漢義弟兄,昨(16)日因癌症病逝九龍城法國醫院,安息主懷享年70歲。他曾在江湖叱吒風雲,連他自己都沒想到,最後竟被耶穌「徵服」,甘願放下刀酒毒,成為一位傳福音給黑道的牧師。
  • 《蒙福人生》 第12章 財務報酬的確據
    舉例來說,一個有附帶條件的應許,像是使徒行傳二章二十一節所說的:「到那時候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救恩是神信實的,給每個做到附帶條件,就是呼求主名之人的一個應許。」另外在歷代志下十六章裡,我們可以看一下,另外一個還有附帶條件的美好應許。:「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一心歸向他的,他必大能輔助他們。」
  • 《主,我愛你》——主配得我們全心全意愛他
    當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他預言門徒都要跌倒。彼得對主耶穌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眾門徒都是這樣說。彼得在眾人面前對主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彼得信誓旦旦的對耶穌說:「眾人會因失望而離開你,但不是我。」彼得很有自信,他以為自己站得穩。「眾人雖然跌倒,我卻永不跌倒。」「我總不能。」這是彼得的自信。但耶穌說:「今夜你們為我的緣故,都要跌倒。」彼得對耶穌說的「都要」,很不以為然。
  • 被上帝所愛的弟兄啊,我知道你們是蒙揀選的
    (耶10:10)摩西對百姓說:「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因為你們今天所看見的埃及人,必永遠不再看見了。出14:13今天也許會發生許多讓你我煩惱的事,甚至你正在煩惱著。可是上帝用他的話,要帶給你不同的反應,不一樣的心情,因為,今天實在美好!感謝上帝,讓我們今天全新的活在他裡面。阿們!
  • 福音布道家布永康安息主懷 享年79歲 曾帶領7700萬人相信耶穌
    當地時間2019年12月7日,國際布道家、「基督傳萬邦」(CfaN :Christ for all Nations)的創立者布永康(Reinhard Bonnke) 安息主懷,享年79歲。 他的家人發布了消息:「布永康家族沉痛地宣布,我們身為敬愛的丈夫、父親和祖父、福音布道家布永康於2019年12月7日在家人的陪伴下安靜地離世。」
  • 忠心事奉 一生守候(第二講)
    (1)下代價的禱告尼希米的禱告:【尼1:4】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 神面前禁食祈禱說:又如以斯帖的禁食:【斯4:16】「你當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我若死就死吧!」
  • 生命見證 · 視頻|誰是一家之主——羅乃萱 & 何志滌牧師(見證分享)
    「人生的確有很多艱難,一關接一關,走到今天,我得承認在艱難裡面,我受傷、難過、有眼淚,不過仍然接納這個負傷、依然安好的自己。」羅乃萱道出她面對困難的秘訣,就是接受事實、靠神繼續前行。何志滌牧師也不諱言,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些年間在不同階段,也曾經歷過不少困難。「記得開始出來事奉,在加拿大準備宣教之前,有牧者跟我說:『何志滌,你沒資格做傳道人!』
  • 【日用飲食】乾渴的都當就近水【每日甘泉】願神憐憫我們,賜福與我們,用臉光照我們.
    神對這樣的人說,你們都當就近我來,我有水,可以解你們的乾渴;我有酒有奶,可以使你們飢餓得以飽足。沒有錢的也可以來,拿你們的需要作代價,我也要買給你們,使你們飽足。  我們以往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東西,用我們勞碌得來的買那不能使人飽足的東西,我們真是受了人的愚弄。我們要快快回到神的裡面!神說,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的確,我們的乾渴飢餓是因為不聽神的話。
  • 愛滋病讓她見證主恩、重回主懷抱,誕下「奇蹟寶寶」成為神榮耀的印記!
    (照片提供/Deborah)她曾是位火熱的基督徒,因受誘惑遠離神,嘗試從男友身上找尋愛,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傳染愛滋病使其徹底崩潰。她重回神面前,神不僅沒責怪她,更賜下「奇蹟寶寶」,只為告訴她,要相信神的恩典與盼望一直都在。
  • 愛滋病讓她見證主恩、重回主懷抱 誕下「奇蹟寶寶」成為神榮耀的印記
    「我真的很感激這4年,我仍認為這是一生中最美好的4年。」憑著一股單純火熱的心,在校參與許多服事,家人曾誤以為她是被「洗腦」成瘋狂基督徒。熱愛彈琴的她,在校期間經常借鋼琴室彈琴、創作詩歌。在一場校內歌唱比賽,她自彈自唱詩歌創作曲,過程清楚感受到神的同在。畢業後,家人支持她到英國留學,緊接著迎來一連串信仰的挑戰。
  • 公義和憐憫,他們都不關心
    公義和憐憫,他們都不關心!對於後者,耶穌基督卻又以無限的恩慈將他們接納,讓人領略到上帝的憐憫又究竟意味著什麼。是的,就是在那一天,我主耶穌基督曾經用他的手掀翻一張張貪婪者的桌子,也曾將他的手伸向一個個或骯髒或汙穢的卑微軀體。
  • 從耶穌憐憫眾人反思:基督徒如何活出愛的生命
    耶穌叫門徒來,說: 「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睏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門徒回答說:「在這野地,從哪裡能得餅,叫這些人吃飽呢?」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他吩咐眾人坐在地上,就拿著這七個餅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又有幾條小魚,耶穌祝了福,就吩咐也擺在眾人面前。
  • 我是以色列的父,以法蓮是我的長子
    他就給約瑟祝福說:『願我祖亞伯拉罕和我父以撒所事奉的上帝,就是一生牧養我直到今日的上帝,救贖我脫離一切患難的那使者,賜福與這兩個童子。願他們歸在我的名下和我祖亞伯拉罕、我父以撒的名下。又願他們在世界中生養眾多。』」(48:14-16)「一生牧養我直到今日的上帝」,雅各留給我們的是對上帝的信心堅定的榜樣,以及上帝終生收養並救拔他脫離一切患難的見證。
  • 【六點晨禱】主啊,願我在凡事上學習讚美、學會感恩、蒙你祝福
    6月25日 周四 哦,主耶穌,謝謝你的憐憫,保守我每一天都在平安中度過,清晨起來我還能與你在禱告中靈裡相會。阿們!主耶穌,求你將我全人收回你裡面,帶我進入靈裡,除去你我之間任何的打岔、主啊,這個早晨我完全屬於你,求你賜下聖靈的火炭,焚燒我裡面的汙穢,幫助我們脫離肉體的邪情私慾,救我們脫離己的敗壞,用你的榮耀驅散我裡面的黑暗,使我全然聖別!阿們!主啊,我的心,是你的寶座,是你國度掌權的地方,得著我命與我心,完全歸你不他一,阿們!
  • 訴諸憐憫
    利用聽眾的同情心、憐憫心,使其接受自己不正確的觀點,稱之為訴諸冷憫的詭辯。
  • 【靈糧online】241.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約書亞在他最後年邁的時候,要離開以色列人的時候,他對他的百姓有點象摩西一樣,在他臨走之前對他的百姓所說的話。他說,你要事奉誰,你今天可以決定。你可以去選擇是事奉大河那邊他們以前所拜的這些偶像,或者他們所在的亞摩利人那些拜的都是一些的偶像,或者是選擇事奉耶和華。他說你應該要事奉耶和華,要誠心實意地事奉祂。意思是,你不要心懷二意。很少人說我不要事奉耶和華,但是問題是他們除了耶和華之外,還有別的神。
  • 牧師的陣陣疲乏
    恩典仍然得勝,忍耐擁有它的殉道士;火焰在燒他們的精神,而不是他們的身體,他們被燒著,是人的眼睛看不到的,但這些殉道士仍要得到不少於前者的尊榮。眾位耶利米的事奉,和眾位以賽亞的事奉一樣得到神的接納,就連那愁眉不展的約拿,也是耶和華的真先知,尼尼微是充分感受到這一點的。不要蔑視那些瘸腿的,因為聖經上記著說,瘸腿的把掠物奪去了;但要尊榮那些儘管疲倦,卻仍然堅持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