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與野獸——純善與純惡
《美女與野獸》是一篇著名的童話,童話講述了一位商人父親,養育了三個女兒。大女兒、二女兒為人勢力、傲慢,嫉妒心很重。唯獨小女兒貝兒,善良懂事,而且有著動人的美貌。
有一天,商人要外出做生意,問女兒們要什麼禮物。大女兒、二女兒分別要求父親給自己帶昂貴的珠寶和價格不菲的豪華衣服,唯獨小女兒貝兒只關心父親的安危,不願要任何禮物,但為了不凸顯自己,引起姐姐們的嫉妒,她要求父親給自己帶一朵白玫瑰。
結果,商人在回來的路上迷了路,無意中闖入了一座古堡。古堡裡沒有一個人,卻有著準備好了的豐盛的晚餐,以及鋪好被褥的豪華臥室,給他盡情享用。第二天早上,在商人離開的時候,發現古堡的院子裡正好開滿了白色的玫瑰花,他就順手摘了一朵,帶給自己的小女兒。
沒想到,他剛摘下玫瑰花,就有一隻巨大的野獸向他狂奔了過來,然後對他吼道:「我如此優待你,你臨走時卻要偷走我珍愛的東西!給你幾分鐘的時間向上帝祈禱,然後我就要殺死你。」商人異常的驚恐,道出了自己摘玫瑰花的原因,然後懇求野獸讓他回家看望一下女兒們之後,再殺死他。
野獸心軟了,允許商人回去看望自己的女兒。並告訴他,他可以讓一個女兒過來代替他接受懲罰。不然,三個月之後,他必須回來在這裡接受死亡。
商人回到家之後,將實情告訴了自己的女兒們。當三個月期限即將到來,商人準備獨自去赴死時,他的小女兒執意要跟隨他一同前去。
結果,野獸留下了貝兒,放走了商人。
接下來,野獸將貝兒視作上賓,每日歌舞酒宴款待。而且,每天晚上9點鐘,都會向她求婚。但是,每次都被貝兒拒絕。在貝兒眼裡,他太可怕了。
有一天,野獸看到貝兒悶悶不樂,就知道她想念自己的家鄉和父親。就準許她回家一趟,但是,必須一個星期內回來。不然,他就會死去。
回到家後,貝兒的兩位姐姐,嫉妒貝兒當下奢華的生活。在一個星期期限到來之後,又想方設法的把貝兒留下。結果,在第九天,貝兒夢見野獸即將死去,內心異常的悲傷。就連夜趕回了古堡,見到了垂死的野獸。
這時,在貝兒眼中,野獸不再可怕。所以,她答應他,只要他能夠活下來,就和他結婚。然後,野獸不但活了下來,在和貝兒結婚之後,還變成了一個英俊的王子。
是貝兒造就了野獸
貝兒美麗、善良、勇敢,像一個天使,卻沒有任何現實生存能力,必須依附自己的父親才能生存。甚至,正是她善良的願望,導致她的父親和死亡擦肩而過;野獸兇狠、醜陋而又懦弱,卻擁有著幾乎可以為所欲為的神通。
貝兒身上包含著一切我們人類的「善」的一面,甚至連傲慢、嫉妒這兩個人類最容易染上的惡習,她也沒有。但是,如果一個青少年想變的和貝兒一樣,他就必須遠離自己的真實感受。而那些被他拋棄的真實感受,就會成為潛伏在他心靈深處的「野獸」。
也就是說,「貝兒」象徵著一個人應對社會要求時,發展出來的社會性人格。而那些與這些社會性人格不相符的情緒、衝動,統統都會被排斥、否定和壓抑。但是,這些情緒、衝動卻是一個人心靈中,動力的主要組成部分。沒有了它們,一個人就會缺乏活力,嚴重時甚至會如同行屍走肉一般,只能依靠著一些死板的教條才能有所行動。
一個人把自己的心靈,分化為「貝兒」和「野獸」的過程中,「恐懼」至關重要。而這個恐懼,往往是由他們的父母傳遞給他們。只要他們不這樣構建自己的心靈,他們就會面臨來自於父母的指責,甚至是拋棄。所以,在父母的訓練之下,他們漸漸的把心靈分化成可見的「貝兒」,和隱藏在深深的「古堡」裡的「野獸」。
野獸渴望回歸,貝兒也希望能夠和野獸合為一體。但是,阻隔在他們之間的,除了來自於父母灌輸給貝兒的「恐懼」,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情緒——傲慢。
傲慢——貝兒和野獸之間的藩籬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真實的感受,當成危險而進行排斥時,傲慢會成為他排斥這些感受的重要幫手。通過傲慢情緒,他把自己與這些感受定義為「低等的」、「可怕的」,不值得予以關注的。通過傲慢情緒,他能夠不停的對那些想湧進意識的情緒、情感衝動進行打壓。
也就是說,恐懼讓貝兒遠離了「野獸」,傲慢讓貝兒和「野獸」之間一直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而在童話故事中,貝兒把自己的「傲慢」投射到自己的大姐、二姐身上。事實上,真正傲慢的人,是她自己。
但是,當有一天貝兒的傲慢受到威脅時,就會激起她內心裡另外一種情緒——嫉妒。
嫉妒——貝兒與野獸之間的橋梁
在和自己真實感受脫離的情況下,一個人會變得「無欲無求」,除了少數的社會性事物之外,對於大部分事物都感覺索然無味。但是,這並不代表他不會嫉妒別人的成就。相比較其它本能衝動,嫉妒是一種難以掩藏的原始的社會性情緒。
當一個人的嫉妒被點燃時,他的社會性人格就會出現裂縫。因為,在原始部落社會,嫉妒情緒是為了保持整個部落內部平衡而存在的,一旦一個人所佔有的資源,明顯的超過了他的同伴,他的同伴就有權利用各種手段,哪怕是破壞了社會性規則,也可以去搶奪他的資源。
也就是說,在沒有嫉妒情緒時,貝兒可以用傲慢來打壓自己不被接納的本能性衝動。但是,一旦有一些事情威脅到了她的傲慢,那麼她的傲慢就很有可能會讓位給嫉妒。
在嫉妒心的長期的浸淫之下,她內心裡的「野獸」就有可能被釋放出來。而隨著這些「野獸」被釋放,以及它給自己帶來越來越多的好處,貝兒對「野獸」的恐懼也會越來越淡。
接納不完美,讓善與惡融合,開啟真正的人生
在故事的最後,貝兒接納了野獸,野獸瞬間變成了一位「王子」。這象徵著,一個人只要接納了心靈中那些被自己排斥的部分,他就會發現,一直以來給自己帶來恐懼和痛苦的,並不是這些衝動。而是自己對它們的排斥。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的對自己心靈的某些組成部分,進行否定、排斥、壓抑,甚至是攻擊。這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但是,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他成長的最後階段,並不是徹底的戰勝那些被排斥的衝動。而是學會接納他們,這樣這個人才能夠重新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這時,他才開啟了自己真正的,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