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簡報」高品質原創科普文|每天更新心理學專業知識
什麼是靈魂伴侶?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在心理學中,並沒有對「靈魂伴侶」有定性的定義,但耶魯大學著名心理學家Robert Sternberg在他享譽世界的經典愛情理論中提到了類似於靈魂伴侶之間的「完美式的愛情」。
你相信靈魂伴侶嗎?什麼樣的伴侶才能被稱作「靈魂伴侶」?圖源:網絡。
Robert Sternberg提出了著名的愛情理論—「愛情三因論」(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這個理論在1986年被首次刊登在APA的權威期刊Psychological Review。
Robert Sternberg指出愛情是由三個因素組成[1]:
親密關係(intimacy) 激情(passion) 責任(commitment)同時擁有這三個因素的愛情被稱作為「完美式愛情」[1];據Robert Sternberg在1998年的調查顯示,擁有完美式愛情的戀人享受著「靈魂伴侶」式的真愛體驗。
成為靈魂伴侶後的特殊體驗Robert Sternberg指出,靈魂伴侶間的親密感會在相處中變得越發深厚,並且愛情能維持一生。
靈魂伴侶間的親密感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逝,反而會愈久彌新,愛情能持續一生。圖源:網絡。
在1998年的調查中顯示,靈魂伴侶間在陷入愛河至少15年或更長的時間內都會維持良好的愛情關係。這樣的戀人們無法想像世間還有其他任何人能替代彼此並度過如此漫長的時光,他們攜手並肩優雅地解決了人生中的一系列困難並享受和對方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怎樣測試你是否遇見了靈魂伴侶?
責任和承諾是靈魂伴侶最重要的標誌從愛情的三個因素中分析,Robert Sternberg指出,責任是愛情的能源,是塑造靈魂伴侶最重要的因素,責任是產生長久親密感和激情的基礎;他認為,感情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從責任中衍生出來。Robert Sternberg舉例道: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和親人,但和他們的親情卻可以持續一生,這是因為基於認知使得我們對於親戚關係有強烈的責任感,並有意識去維持愛的關係,因此親情往往持續的時間很長。
責任和對愛的長久承諾是靈魂伴侶最重要的標誌,也是維繫長久愛情最重要的因素。圖源:網絡。
而愛情中,如果有強烈的責任感加持,親密感就會隨著時間變得越發深厚,激情也會減退得更慢。所以,責任感和有長久承諾的愛情是擁有靈魂伴侶般完美愛情最重要的標誌。
責任和激情、親密關係不同,責任不能自發產生並需要有意識地堅持,責任的產生和執行與個體的認知有關。
「隱性親密關係」是測試靈魂伴侶的試金石Robert Sternberg提出了「隱性親密關係」和「顯性親密關係」的概念。顯性親密關係是指行為中產生的親密舉止,並希望長時間和戀人膩在一起的現象;隱性親密關係是指戀人間「不可見」的親密行為,是存在於認知和精神上的紐帶感和親密感的現象。
「不可見」的隱性親密關係對於靈魂伴侶而言,更為重要。圖源:網絡。
Robert Sternberg強調:隱性親密關係遠比顯性親密關係對於維持長久的浪漫愛情更重要。在長久的愛情中,隱性親密關係會在日久見人心後與日俱增,顯性親密關係則對愛情持久度的影響微乎其微。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理解隱性親密關係,我們「心理學簡報」團隊特意找到了Robert Sternberg1986年在耶魯大學心理調查中用來測試隱性親密程度的心理測試標準,這份經歷了34年考驗的權威測試在如今還熠熠生輝,只需要通過11個問題就可以測試你是否已經遇見了「靈魂伴侶」。
心理測試:判斷隱性親密程度,測試靈魂伴侶的試金石為了更準確地判斷隱性親密感,Robert Sternberg設定了以下的標準用於測試隱性親密感的程度。
測試方法:根據對以下描述的認可程度從5-1打分後,總分除以11來計算平均值(非常認同:5分;大部分認同:4分;中立:3分;大部分不認同:2分;完全不認同:1分)
渴望增進愛人的幸福感;面對快樂美好的事情時,渴望能和愛人一起經歷;對愛人的意見高度重視;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依靠所愛的人;和愛人之間可以相互理解;能和愛人分享自己的和對方的財產;能和愛人相互進行情感支持;能和愛人交流私密的事情;珍惜愛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想像一下:如果和愛人分開一段時間生活,你將變得很沮喪;想像一下:如果愛人死亡了,你將有痛不欲生的難過。測試結果:如果平均分超過3.5分,可被判斷為具有較強的隱性親密程度。
激情不是靈魂伴侶間的必要條件
激情並不是靈魂伴侶間最重要的元素,也不是愛情長久的必要條件。圖源:網絡。
在Robert Sternberg的愛情理論中,激情無論如何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減弱強度,激情只能預示戀愛的不同階段,並不是長久完美愛情的必要條件。哪怕激情消退,Robert Sternberg認為只要有責任感和對愛情長久的承諾,伴侶間的激情依舊可以「死灰復燃」,而且激情會在長久的愛情關係中變成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
小結:怎樣判斷是否遇見了靈魂伴侶靈魂伴侶並非可遇而不可求,從Robert Sternberg的量化分析中可以發現,責任感是靈魂伴侶出現時的重要信號,而長久相處後依舊能持續增長的隱形親密感是考驗靈魂伴侶真偽的試金石。但常常被人津津樂道的如電光火石般的「激情」卻不是靈魂伴侶間存在的必要條件。
在撲所迷離的「靈魂伴侶」中,怎樣判斷真愛?作品:Erik Teodoru.
通過以上的分析,經過「理性」分析後,您是否發現自己已經遇見了靈魂伴侶呢?
寫在最後:研究靈魂伴侶是個冒險的行為,但值得嘗試
雖然每個人對於「靈魂伴侶」都有不同的解讀,但心理學家們基於人們行為、情感中的共性擬合出了靈魂伴侶的某些特徵。依據這些特徵,我們或許可以從中發現規律幫助我們更「理性」地分析我們的愛情。
作為投石問路的探路者有風險,但值得嘗試。圖源:網絡。
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目標和意義之一就是去解釋無法解釋的現象,靈魂伴侶或許就是那說不清、道不明的奇妙現象。任何一個科學領域的探究都是一個「克服無明」的過程,我們要感謝那些在這個過程中勇敢邁出步伐的科研工作者,是他們丟出的「探路石」才讓我們有機會將曾經的「無明」變成了如今的「常識」,每一次探路都讓我們腦中的溝壑又深了一點點!
參考文獻:
[1]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2] Sternberg, R. J. (1998). Cupid’s arrow: The course of love through tim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原創作者| 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首席編輯)審稿| 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主筆團審稿人)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心理學簡報主筆團| 一批有志於為傳播科學知識做出貢獻的基礎科研工作者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