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物,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尤其生病時,醫生會勸告:不能吃發物。身邊的人,會提醒:發物千萬別吃。久而久之,讓很多人對於發物有所恐懼。回歸到食物本身,也會很疑惑,到底什麼是發物?哪些食物屬於發物。
如果從醫學方面證明,並沒有這個說法,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的話,最簡單易懂的理解,就是那些具有刺激性、容易誘發身體出現病症的食物。而這樣的判斷依據,缺乏理論認識,甚至帶有無中生有的情況。
發物到底是什麼?事實上可以結合忌口進行分析,在特殊情況下,不能吃的食物,應該避免攝入的食物,都屬於發物範疇。如果是這樣的話,涵蓋的範圍實在是太廣了。甚至可以說大多數食物,都屬於發物。
例如生病的時候,不能吃海鮮,會把海鮮列為發物,主要是因為在這特殊時期吃海鮮會造成過敏,但這樣的過敏,因人而異,有很多人吃再多海鮮也不會過敏,也有人,即使吃一小口,都會發現皮膚很癢,皮膚出現風團等。
事實上,對於病患以及大病初癒的人,吃點海產品並不是壞事,只要沒有出現過敏,並不需要擔心它是發物,不論是魚還是蝦都是非常好的營養來源,都能滿足身體需要,對於促進傷口癒合,反而是好事。
辣椒,在一些人心中也是發物,認為吃了辣椒後,會讓身體異常瘙癢,這樣的判斷也不科學,只能說在大部分病患身上,辣椒屬於忌口食物,並不能說絕對忌口。
甚至還有一些人會把糖分高的食物,稱作發物,例如荔枝、龍眼,這些食物確實很甜,人們吃了之後,會出現上火,但簡單以這個就判斷是發物,也是不科學的,即使沒有病,吃再多,也會引起上火。
可見,判斷發物、食用發物,需要針對每個人特殊情況,最明顯的依據,就是根據不同的病症,判斷發物,如果是出現蕁麻疹的人,就不要吃海產品了,這些海產品就屬於發物,吃了之後,很容易導致皮膚上風團增多。
容易拉肚子的人,對於辣椒不要吃,辣椒中的辣椒素,會刺激胃腸道,容易讓人有拉肚子感覺。
溫度逐漸升高,溼氣重需要引起重視,對於會加重溼熱的食物,不宜食用,例如豬肉,吃了反而不利於健康。
那麼當生病後,回到家中接受治療,到底該怎麼飲食呢?此時,可以適當補充蛋白質,這個物質補充到位,有助於身體健康,並且,對於身體的傷口癒合也有幫助,例如吃雞蛋可以補充優質蛋白。
最主要的,需要注意飲食規範性、合理性,注意忌口食物,例如特殊情況下,在飲食的時候,更應該小心謹慎。出現了糖尿病,需要注意控制澱粉的攝入,另外,對於糖分高的食物,不能吃太多。
本身查出了尿酸高,在平時飲食中,需要減少嘌呤的攝入,攝入的嘌呤越多,帶來的影響越大。
事實上,對於發物或忌口要充分認識,在生病的時候,針對不同的食物,進行科學食用,生病不能吃發物,並不科學,如果生病了,注意飲食規範性、合理性,科學飲食才能獲得健康,堅持這樣食用,會發現身體得到很好改善,身體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