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詩云「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在我們的文化裡,傳承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東西。從數千年的歷史與從生活總結出的經驗,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寶貴之物。不論是精神亦或是技術,他們都需要一代代地延續下去,讓它們的光與熱保持傳遞。
正所謂「天工人巧日爭新」,在前人的智慧運轉中,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絕妙的技藝。除了那些造福後人的發明,與能夠製作精美物件的工藝外,從民間生活感悟而來的那些戲法絕活,也都是非常值得被傳承的一份奇思妙想。
1944年,在滄州吳橋的一個雜技世家裡,王保和降生了。可這個新生命卻並未品嘗過任何錦衣玉食的滋味,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他將要成為新的一代雜技師,把家裡世世代代傳下來戲法繼承下去。
河北滄州吳橋縣,一度被人們稱為「雜技之鄉」。而這都是因為,在上世紀初的時候,這裡湧現了一批出色的民間藝人。從明朝時期開始,由於貧困的限制,許多人為了謀生不得不想方設法去賣藝,而這也就衍生出了雜技中的「天橋八大怪」。
在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王保和的曾祖父王玉林,就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八大怪」之一。每一位藝人都掌握了一門極其特別的絕活,在王家手上的,則是1919年師承自韓景文的「縮骨功」。在當年的吳橋,王玉林就是憑藉這一手技藝賺足了眼球,並因此斬獲了極高的名氣。
而到了這一輩,王保和作為家中唯一的男丁,自然毫無疑問地接下了這門手藝的擔子。從小他就被父親放在草藥桶裡訓練,為了鍛鍊對骨頭的控制力,父親一次次讓他骨折再癒合,直到他可以徹底控制了為止。縮骨功在表演時讓人感到詭譎莫測,堪稱神跡,而它背後對於骨頭控制的代價,就是這份無盡的痛苦。
這一練,就是一輩子,雖然父親無比心疼自己的孩子,但作為手藝人,如果不能掌握一門絕活,那面臨的就是沒飯吃的窘境。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對自己的兒子嚴格要求,而王保和也明白父親的苦心,一直堅持了下來。
迄今為止,王保和已經76歲了,而他早已在吳橋大世界成為了一位頗具盛名的民間雜技泰鬥。2007年,他曾受邀去國宴上展示了自己的絕活,各大媒體更是對他爭相報導,這個曾經不起眼的手藝人,已經把他的藝術讓所有人認可了。
但是,王保和先生已經步入老年,這一份「縮骨功」也很難在展示了,因為每一次表演對自身的損傷太大。同時,儘管尋找繼承人的問題迫在眉睫,但他卻始終猶豫不定。作為我國唯一一位縮骨功傳人,能夠把這門手藝傳下去必然是極好的。可是在這一領域浸淫了數十年的他,深知其背後蘊藏的痛苦,他實在不忍心讓他人去承受。
在面對採訪時,王保和感嘆道「時代已經變了」。曾經的他們是為了生存,才不得不去經歷這些痛苦來獲得一條謀生的路。而如今的生活這麼美好,何必再受那些苦?老人的心裡始終懷念著自己過去的日子,但又對現在充滿希望。對於繼承人這件事,他說一切還是要看緣分,老手藝人心中的灑脫與豁達,是我們無法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