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核熱量主要來源於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能量,其次是45億年前地球形成時的餘熱。
地球結構主要分為三部分,最外層的地殼,平均厚度只有17公裡;中間的地幔,厚度2900公裡;內部的地核,半徑3400公裡,溫度高達3000~6000℃。
地球核心溫度是很高的,主要由鐵和鎳組成,物質呈可塑性固態;地幔主要由巖漿組成,當某處的地殼裂開時,巖漿就會噴發而出形成火山噴發。
地球有45.5億年的歷史,宇宙空間的溫度低至-270℃,按理說地球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冷卻,內核溫度應該很低了才對。
在上世紀初,大科學家開爾文爵士,就把地球想像成一個熔融火球冷卻到現在的溫度,以此計算地球的年齡大約是2000萬~4億年。
後來放射性元素的發現,人們才意識到開爾文的計算方式,忽略了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時釋放的能量。
實際上,地球內部的熱量,有80%來源於放射性元素衰變時釋放的能量,只有20%的熱量是當初地球形成時殘餘的。
在地球形成之初,太陽系原始星雲在引力作用下坍縮,在引力中心形成了太陽,一些殘餘物質形成了各大行星,地球就是在這樣情況下形成的,星雲塌縮的動能轉化為地球內能,所以地球剛形成時表面溫度是很高的,經過數億年的冷卻後,地球表面才誕生了生命。
在地球表面,背陽面地表熱量會向宇宙空間中散失;在向陽面,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又能補充熱量,這也是地表平均溫度能保持在15℃的主要原因。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