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門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去鄰居、朋友、親戚家聊聊天,坐一坐,在以前是常態,不過這個習俗如今正在漸漸淡化。
執筆:歐陽比文
今年國慶加中秋,一共有8天假期哦,你會帶著孩子去串門嗎?
大部分寶媽表示,不得不帶!不過帶娃出門也是要學會察言觀色的,要約束好孩子的行為,否則很容易給對方造成困擾。
串門的對象,也得分個遠近親疏,趕上主人家有事,不方便留客的時候,你得聽的懂「送客暗語」,免得彼此都尷尬。
自家娃學習遭遇熊孩子搗亂,想送客又不好意思直說
美美家的女兒上次摸底考試成績不理想,老師找家長讓周末多抓緊,趕緊跟上來。
上個周末,美美本來是要專心在家帶娃補功課的,沒成想一位遠房的二姨帶著他的小孫女不請自來。
二姨也不是常來,想來坐坐就走了,美美於是陪著二姨聊天,女兒被關在書房裡學習。可是小孩子調皮搗蛋,隔三差五就去敲姐姐的房門,搞得她無法專心學習。
不僅如此,小孩子還在家裡各個房間亂竄、亂翻,寶媽臉上賠著笑,心裡暗暗叫苦。
二姨一邊說著「別搗亂,姐姐考不上大學可得怨你了」,一邊坐著無動於衷,絲毫都沒有前去管教的意思。中午美美點了外賣,一家人吃了頓快餐。
眼看著夕陽西斜,寶媽的心一點點在下沉,她客氣地說了一句:「天都晚了,該吃晚飯了,二姨你晚上想吃啥?我去買菜吧!」
她本意是提醒下老人,天色不早了,也該走了。沒想到二姨大手一揮,「你去吧,放心,我在家照顧兩個孩子。」
寶媽叫苦不迭,卻還要硬撐著面子去買菜、做飯,本想給孩子好好補補功課,也算徹底泡湯了。
父母帶娃走親訪友,主人這4句是「送客暗語」
國慶來臨,到人家做客得聽懂「暗語」,免得彼此都尷尬。
到飯點了,我去買點菜吧
現在的家裡,冰箱都會有儲存,有的年輕人嫌麻煩,會直接點外賣或者請人下飯店。所以一般說這句話的時候,差不多就是在提醒你,你該回家了。
如果沒有這層涵義,主人一般直接就去買菜了,你品,你細品,特別是後邊的那個「吧」字,帶有詢問的語氣。
走啥走啊,今天就住這裡了
除非是實在親戚,或者關係特別「鐵」的朋友,否則的話住人家家多少是有點叨擾的嫌疑。畢竟現在交通這麼發達,抬腳就能走。
通常情況下,主人說這句話了,客人識趣的反而會走得更早,不再逗留。
你們稍坐一會兒啊,我有點事,馬上就回來
這類有兩種情況,一是確實遇到急事了,或者提前約好不得不去處理的事情,那麼客人也不便多呆了。
二是只是主人家「虛晃一槍」,在暗示沒事兒就早點走,我還有事情呢!
著什麼急啊?再待會
說這話的時候哪是別人著急啊,分明是自己著急!表面都是客套話,心裡暗戳戳地想,別待了,快走吧!這種時候你應該能聽出來畫外音了。
分析:客人不懂暗語,其實是缺乏「共情」能力
我們並不主張孩子去討好誰,或者懼怕誰,而是要在生活中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成為一個「社會人」,具備一定的社交常識。
在以上的場景中,主人慾言又止,客人太過隨意,沒有體會出來,或者揣著明白裝糊塗,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本質上來說,是缺乏「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指的是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如何培養出一個「有眼力價兒」的孩子?
鼓勵孩子表達
社交首先需要表達,孩子去到別人家,自己有何需求,可以向父母表達,也可以大膽地和主人表達,避免成為「熊孩子」。
「邊界感」很重要
處處要樹立一界限,事事要斟酌一方寸。——清代理學家陸隴其
所謂的邊界感,其實就是孩子的分寸感。去到別人家裡,發覺主人家裡有重要的事情,儘量不要打擾,不大吵大鬧。如果孩子掌握不好,家長要教會寶寶。
從小提高孩子的情商
情商和智商並稱為「雙商」,對孩子的成長特別重要。但是不要覺得這是在學校裡培養出來的,而多半是在家庭中,從小就開始培養的。
糖媽推薦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總共10冊,中英雙語,平均每冊不到2元錢。
一冊幫助孩子解決一個情緒或性格上的難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家長值得擁有。
感興趣的親,趕緊戳上方連結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