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興市丁蜀鎮通蜀路上,建築面積逾5000平方米的曹婉芬紫砂藝術館於不久前落成開放,曹婉芬家庭獲得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殊榮。在江蘇省首批「強鎮擴權」試點鎮、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宜興市丁蜀鎮,不僅出現了全國文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江蘇省文明家庭,還湧現了中國十大能工巧匠之一的徐安碧、全國「百姓學習之星」顧濤等一批先進個人。日前,宜興市丁蜀鎮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緊鄰太湖西岸的這個以陶瓷文化聞名中外的農村集鎮再次吸引關注的目光。
公共建築成了網紅打卡地
隆冬時節,丁蜀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內的閱讀空間每天晚上吸引不少讀者,在舒適的閱讀環境裡「充電」。今年夏天落成開放的這個場館,建築設計美觀,空間布局和功能多元體現文明和時尚風格,尤其是雕塑家吳為山、陶藝家蔣國興創作的大件陶文化雕塑和美輪美奐的環境陶藝作品的布置和應用,使得這一處公共建築成為網紅打卡地,「出鏡率」高了。
近年來,丁蜀鎮在規劃發展時突出傳統風貌的保護,突出水鄉風情、江南民居特色。對歷史街區、名人故居、紫砂遺址等歷史建築進行搶救性保護,保證歷史建築的文化傳承。對一般性周邊建築,制訂實施修繕技術導則,實行財政補貼。新建建築、既有建築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充分融合陶文化元素。
位於丁蜀鎮白宕北路的青龍山生態公園,是一處由廢棄的礦山宕口形成的「殘山剩水」經過深度生態修復改造而成的市民公園。由於地形地貌富於變化,加上園林景觀的巧妙設計與精心布局,青龍山生態公園兼有江南山水嫵媚和時尚休閒、體育鍛鍊等諸多特點。其中,綠化面積達到14萬平方米;青龍山公園中心區域的綜合場館為大型清水混凝土建築,體現了這個曾經通過採掘礦石生產水泥的礦業工場的歷史真實。
從歷史沿革看,丁蜀鎮包括蜀山、丁山、湯渡三個片區,山系出陶瓷原料,水系是運輸線,山系和水系交互成為一方人文蘊藉的江南名鎮。蓮花蕩獲評「江蘇人居環境範例獎」,這是丁蜀鎮科學規劃和悉心培育的一個農旅融合、太湖面源汙染治理等多元集成的一個建設項目範例。2011年年底開始,丁蜀鎮人民政府以租賃形式逐漸從三洞橋村流轉近千畝土地,致力打造了蓮花蕩農場。農場主打「生態牌」,將魚塘回填成土地,種上300畝水稻,利用鴨子捕蟲代替施農藥,鴨子採食雜草替代除草,鴨糞作為稻田有機肥,形成稻鴨互為利用的生態循環模式。從魚塘清出的淤泥則被堆砌成島嶼景觀,並種上桃樹。2015年秋季,丁蜀鎮又與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合作,在農場設計建造了6座兼具家禽養殖和供人休憩功能的觀望臺,建築風格既有中國風,又體現休閒生活功能。2016年9月2日至5日在長春舉辦的第17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上,「蓮花蕩」牌有機大米獲得金獎。
「陶文化」展示新面孔
丁蜀鎮地處江浙交界處,此地陶瓷文化薈萃,遐邇聞名。丁蜀鎮地域面積205平方公裡,是無錫地區最南端的一個集鎮。目前,丁蜀鎮常住人口近25萬,是首批中國特色小鎮、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也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同時也是陶都特色文化核心區。2019年,丁蜀鎮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43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15億元,完成稅收收入15.3億元,完成工業應稅銷售239億元,完成流通應稅銷售57億元,經濟態勢發展良好。
近年來,丁蜀鎮結合丁蜀自身特色,圍繞老百姓關注的熱點,創新打造「南街『砂』龍」「陶文化非遺傳習」 「龍溪五韻」「畫溪有話」等一大批接地氣的理論宣講品牌項目,同時,積極運用新媒體方式定期開展「東坡夜讀」品讀會、舉辦「文明紫砂人」評選以及繪製主題鮮明、形象生動的陶藝、文化牆作品等系列動作,擦亮「陶都」名片,通過探索實踐展示古老陶都「陶文化」新面孔。目前,丁蜀鎮的三洞橋村成功創建無錫市美麗鄉村,西望村、洑東村分別獲評省、宜興市農村人居環境示範村,前墅龍窯展示館等反應村容村貌的場所也成為網紅打卡地。
丘陵山村文明新風撲面
丁蜀鎮幅員廣闊,有瀆區村莊,也有上壩、大港、洛澗等丘陵山村。其中,丁蜀鎮洛澗村是經兩輪行政村合併後組建的行政村,位於紫砂發源地丁蜀鎮的北大門,現有人口1007戶3198人,25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3340畝,山旱地面積5000多畝,宜興市的景觀大道陶都路穿村而過。
在丁蜀鎮洛澗村,有一面「文明養犬承諾牆」十分醒目,村民通過籤名承諾推廣文明養犬、依法養犬的做法,效果很好。隨著洛澗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於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依舊存在陳規陋習,與社會文明新風相違背。村委會充分發揮村民自治、民主議事的作用,制定符合本村特色的村規民約,並定期對村民遵守村規民約情況進行評議,堅持敢於「自己立規矩、自己去執行」,明確把涉及婚喪嫁娶事宜的相關操作規定納入村規民約,形成科學節儉文明的婚喪嫁娶、家庭孝道、社會公德自治管理模式。如今,洛澗村先後榮獲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生態村、無錫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無錫市幸福村等榮譽稱號,成為丁蜀鎮對外展示文明富庶社會面貌的有機組成部分。(江南晚報記者何小兵/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