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是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主管、福建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福建官方新聞門戶網站。
隨著《中國茶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0(茶業藍皮書)》《福建省茶產業發展報告(2020)》首發式暨海內外茶文化交流沙龍活動結束,為期三天、以「海絲茶道 萬裡飄香」為主題的2020年首屆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昨日在福州圓滿落幕。
活動期間,多位茶界專家學者,6個國家駐華使節,來自美國、法國、菲律賓、阿根廷等20多個國家的在閩外國友人、華僑華人和海外茶商代表,以及兄弟省份茶商代表和嘉賓等近200人齊聚榕城,共同探討茶文化的國際傳播和茶產業發展。
參加論壇的僑胞紛紛表示,要向世界講好中國茶故事。美國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席陳清泉說,福建省產茶歷史悠久,茶葉種類眾多,作為閩籍僑胞,他將在海外積極推介福建茶,促進福建茶及福建茶文化在海外的傳播。
菲律賓福建總商會秘書長洪五一表示,本次論壇活動內容豐富,通過論壇交流、文藝演出、茶藝品鑑等活動,展示了中國茶文化的魅力。不少參與嘉賓同時表示,希望論壇活動能夠讓更多年輕人主動了解茶歷史以及傳承茶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
「海絲國際杯」2020年首屆茶王賽頒獎
也在本次論壇期間舉行
網友稱之為年度最受關注的
茶業界「王中王」
本屆茶王賽共收到1550個茶樣
茶樣分別來自福建、雲南、湖北、
湖南、廣東、浙江等10多個省份
以及斯裡蘭卡、阿根廷、美國、
英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
在11月30日舉行的頒獎現場
論壇組委會對5個「王中王」、
9個「茶王」獲獎代表進行頒獎
並對省級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參賽者
頒發「最佳匠心獎」「文化傳承獎」
除上述獎項
本次大賽還評選出153個「金獎」、
452個「優勝獎」
海絲茶道 萬裡飄香!
在這場閃耀全球的盛會上
有這些精彩!
跟小編來看看!
在這場盛會上,海內外專家學者、業界代表等近200位嘉賓歡聚一堂。與會者希冀,藉助論壇平臺,架起海絲國際合作新橋梁,加強國際茶文化交流互鑑及茶業貿易合作,進一步推動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國際合作。
精彩回顧
與會嘉賓體驗福州茉莉花茶製作。福建日報記者 遊慶輝 攝
「海絲茶韻」文藝演出 東南網記者 陳佳麗 攝
與世界共享東方茶道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是海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建將茶作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與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
2019年,全省茶葉全產業鏈產值達1200億元,茶葉出口2.4萬噸、4.55億美元。今年上半年,福建茶葉出口克服全球疫情影響逆勢增長,出口量達到1.18萬噸,同比增長4.9%。
近年來,福建積極與海絲沿線國家開展茶文化交流互鑑,先後赴南非、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開展海絲茶道文化展演,講述福建茶故事。「閩茶海絲行」活動走進1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2個閩茶文化推廣中心和1個閩茶文化展示中心,經貿合同意向籤約金額達62億元,海外影響力持續擴大。
以茶為媒,縱深推進海絲沿線國家交流合作,是與會者的共識。
「願同各方一道,推動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鑑。為推動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茶產業資源共享,促進茶文化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友好往來,現發出如下倡議……」現場宣讀的《海絲國際茶文化交流合作倡議書》,為本次論壇點題。
「作為重點僑鄉、產茶大省,福建有義務挑起向海外推廣茶文化的重任。」福建省僑聯副主席張瑤說,「福建僑聯繫統每年舉辦海外青少年尋根之旅夏令營,設置保留課程『中國茶文化』,希望藉此培養更多茶人,把中國茶打造成消費性、時尚的世界文化品牌。」
埃及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烏麥伊麥·迦尼姆,從事漢語教學及中國文化傳播相關工作多年。她認為,茶文化的海外傳播,應注重各國人民在飲茶上的習俗和需求。「埃及人喜愛飲茶,但我們更習慣於加糖和香料的拼配茶,希望將中國茶葉和埃及飲茶習慣相結合,開發出適合我們口味的中國茶葉。」
茶藝展演 福建日報記者 遊慶輝 攝
歡談 福建日報記者 遊慶輝 攝
茶業需要擴大朋友圈
就在論壇開幕的前一天,作為福建白茶與巖茶兩大品類的龍頭企業,福建品品香茶業有限公司與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舉辦戰略合作發布會,共同發布合作成果——「心傳」系列產品。新產品包括3款聯名白茶與3款聯名巖茶。未來,在品品香的茶葉體驗店,茶客可以品嘗到地道的武夷巖韻;在武夷星專賣店,也可以泡上一壺來自太姥山的老白茶。
「雙方將在優勢互補中實現『1+1>2』。」品品香董事長林振傳說,未來他們將聚焦茶行業前瞻技術,在基地資源、文化科研、產品渠道、茶旅融合、品牌合作等方面開展研究,共同完成新階段茶業高質量發展這一新課題。
對茶企來說,跨界合作的朋友圈將進一步壯大,推動更多茶葉品類聯動發展。而放眼全球茶葉市場,同樣呼喚一場轉型升級。
「世界茶葉產能過剩,全球貿易增長緩慢,茶葉出口價格低位徘徊,是全球茶產業現狀。」中國茶葉學會理事長江用文說,產茶國必須攜手合作,為全球茶產業注入新的活力。「面向未來,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產茶國,責無旁貸要為弘揚茶文化、提振茶產業作出新的貢獻。當前,『一帶一路』倡議、鄉村振興戰略、聯合國設立的國際茶日,都為茶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劉仲華認為,中國茶產業「變則通,通則達」。在出口方面,要讓散裝茶往品牌茶升級,由綠茶一枝獨秀向六大茶類齊頭並進發展。
品味 福建日報記者 遊慶輝 攝
傾聽 福建日報記者 遊慶輝 攝
為國際減貧事業作貢獻
論壇上,福建茶農分享了自己對這片葉子的深情。
來自壽寧縣下黨鄉的茶農王菊弟說,下黨實現脫貧摘帽,涉及80%人口的茶產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2014年,下黨成立夢之鄉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由村委會、村民和企業家合作經營,並推出了中國第一個扶貧定製茶園項目「下鄉的味道」。
「我們籌資建設標準化茶葉加工廠,在茶園和加工車間架設視頻監控系統,讓愛心人士認購茶園並隨時了解茶葉生產加工情況。」王菊弟說,當年被定製的茶園就有300多畝,佔全村茶園面積的一半以上,茶農收入從原來的每畝不到3000元,增長到每畝6000元以上。2019年,定製茶園覆蓋面擴大到下黨全鄉。
世界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安溪縣同樣實現了以茶興農。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確立了『以茶脫貧、以茶富農』戰略,把茶業列為全縣脫貧致富『一號工程』。」安溪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劍賓說,一片葉子成就了茶農的幸福生活。如今,安溪已從1985年「全省最大國定貧困縣」躍升為「全國百強縣」,全縣茶園60萬畝,產茶6.2萬噸,涉茶總產值191億元,有80多萬人從事與茶有關的產業。
數據顯示,福建全省茶葉主產縣農民可支配收入中,茶葉收入佔比超過40%。茶產業,已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產業支撐。
不僅僅是在中國,放眼世界,茶產業都是脫貧增收的重要民生產業。
「肯亞茶業規模佔其GDP的10%左右,斯裡蘭卡茶葉出口佔農產品出口規模的60%。」在主旨演講中,江用文分享了全球茶業的減貧實踐,「全球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茶,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0億人飲茶。絕大多數茶葉生產國為發展中國家,茶葉生產是農民脫貧的希望。」
作為世界最大的產茶國,加強茶葉技術輸出,推動全球減貧合作,中國責無旁貸。
「很多人不知道,尼泊爾也是個產茶國。」尼泊爾博卡拉市華僑華人協會常任理事張博介紹說,100多年前,尼泊爾人獲得清朝皇帝贈送的茶種,於是種植、推廣。如今,到尼泊爾旅遊,可以在大街小巷看到茶葉販售點。
然而,尼泊爾茶產業依然是粗放經營。張博說,他的老朋友——尼泊爾特裡布文大學老校長的夙願是開設茶業專業,可是這一夢想始終未能成真。「尼泊爾最缺乏的,是先進的茶葉技術、設備、專業人士和市場推廣經驗。」張博說,希望藉助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平臺,中國茶企將先進的茶業發展理念與經驗帶到尼泊爾,通過茶產業合作為全球減貧貢獻「一片葉子的力量」。
來源:東南網
原標題:《共享東方茶道、擴大茶業朋友圈……這場閃耀全球的盛會勝利舉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