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情,黨員要奮勇爭先,記者要衝鋒在前。新聞工作者是疫情防控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疫情防控中的「逆行者」之一。海南廣播電視總臺電視新聞中心共產黨員、記者張元奇,勇敢地肩起社會責任,在疫情防控戰線上忘我奮鬥,築起思想輿論的堅固防線,為海南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進行,確保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思想和輿論環境,在關鍵時候發揮了黨的輿論喉舌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未雨綢繆,以戰時狀態迎戰疫情
作為一名時政記者,張元奇日常負責海南省主要領導的新聞報導,這次疫情中,海南省主要領導同時也是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總指揮。憑藉著多年的工作經驗,張元奇知道這次疫情一定是時間緊、任務重的一場硬仗。
從1月23日到2月25日,34天,張元奇隨時處在「臨戰」狀態。疫情發生以來,他先後去往海口、澄邁、洋浦、瓊海、萬寧、三亞、保亭等多個市縣30餘個疫情防控一線和醫療救治點採訪報導,平均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採寫疫情防控有關的電視新聞60餘條。對於一條電視新聞的製作周期、製作流程來說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他和數不清的電視人的不眠不休。
疫情防控期間見到張元奇,他的雙肩上總是背著一個重大的雙肩包,雙肩包裡面裝有電腦、P2卡、P2卡讀卡器、筆記本、筆、充電寶、各類數據線、充電線、攝像機電池等等。他說,平時工作背包裡也是這些物品,只不過這次疫情期間裡面多了口罩、消毒液等防護必需品。因為不知道每一次出發會去到哪裡,會工作多久,他會把電腦、充電寶、手機保持滿電狀態。他說準備充足、心裡就有底,這樣無論是去往醫院等醫療救治點,還是社區等防控一線,能隨時出發,能就地工作。
果然,他的準備工作,讓他一次次能以最快的時間到達採訪現場。「現在馬上到海南省人民醫院」「二十分鐘後出發去澄邁」「指揮部有會議快來」。他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在清晨接到緊急採訪電話通知。因為疫情防控期間網約車停止運行,有一天早上,他接到採訪通知的電話,任務緊急,需要馬上趕到採訪現場,他睜開眼睛,背起背包,一路狂奔到電視臺,可能是因為突然醒過來,身體各個器官機能還沒有恢復,再加上戴著口罩、背著二十幾斤重的背包一路奔跑,當坐到採訪車上的那一刻,有種心慌憋悶的感覺,只能不停地大口呼吸來緩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張元奇未雨綢繆把準備工作做在前,打有準備之仗。
爭分奪秒,第一時間傳遞疫情新聞
疫情防控就是在和時間賽跑,新聞報導是在向社會大眾、向各級政府部門、一線防控人員傳遞全省疫情防控的新方向和新措施,對於疫情防控新聞來說時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張元奇一次次深入一線,第一時間傳遞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記錄抗疫一線感人故事,科普安全合理的防控知識。用感人肺腑的文字、鼓舞人心的畫面去記錄、去傳播,用實際行動踐行他對新聞的初心和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使命擔當。
省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是張元奇疫情防控期間出入最多的地方,這裡也是全省疫情防控信息的樞紐、協調的平臺、決策的參謀。無論是例會、調研,還是專題會。無論是下午五點半結束的採訪,還是六點之後結束的活動,張元奇都在想方設法把指揮部關於疫情防控的新聞第一時間報導出來,沒有一次因為後期工作影響當天節目播出。
時間到了17:40,會議還沒有結束,而這條指揮部例會的新聞是總結過去24小時疫情防控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重點。如果當天新聞不能播出,那整整一個下午的會議討論研究的成果就沒有辦法及時傳達到社會面,疫情防控措施的動態調整就要整整延後24小時傳遞出去。張元奇馬上和搭檔開始回傳拍攝的素材畫面,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他一邊編輯畫面、一邊記錄省長講話,看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距離播出的時間越來越近,而後面還有審稿、配音、後方畫面編輯、審核新聞成片等等多個環節,前方節約一秒就是在為節目安全播出多爭取一分。他只能讓自己「三管齊下」,一邊編輯畫面,一邊記錄省領導的講話要點,一邊寫新聞稿,而時政新聞對於語言表述的準確性極高,又容不得半點馬虎。終於在六點鐘片子回傳,六點十分會議結束,文稿送審,而在電視臺的後方編輯部也早已做好人手準備,經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新聞在第一時間播出。他的搭檔說,感覺在編片的時候他的手都在抖。
而高度緊張、爭分多秒也是他近期的工作常態。張元奇每天深入抗疫一線進行採訪報導,多次到集中收治病人的醫院採訪,每天一大早出門採訪、寫稿,經常忙到深夜才下班,甚至顧不上吃飯。長時間超負荷的緊張工作,使他的身體極度疲勞,再加上服用預防藥物的反應,曾一度出現腹瀉、頭暈症狀,幾乎病倒,家人擔心他的身體,勸他休息,不要再上「前線」了,可是他以頑強的敬業精神,一直堅持在火線上。在抗疫報導宣傳中,他撰寫、拍攝製作的報導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強烈反響。
他感慨萬千的說:「從記者在前方的寫稿、現場編片、回傳畫面、審稿、配音、編片合成、審片再到導播室等等播出前的一系列嚴苛流程,一個小時的時間已經可以讓這條流程上的所有人的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只要其中一個環節稍有疏忽,一條疫情防控的新聞都不可能完成一次安全順利地播出。所以,每一次安全播出,都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精益求精,精準報導疫情一線信息
這場讓所有人不期而至的疫情,對於每個人都是一場考驗。怎麼樣更好地更準確地傳達疫情有關的新聞,是記者必須攻克的一個難題。張元奇在每天的工作中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面,擴大知識儲備。
每一次採訪報導,海南省長、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總指揮沈曉明不論在會議現場、調研一線還是醫療救治點,都科學精準分析研判,醫生出身的他,有過抗擊非典等疫情的經驗,因此在工作討論中會有很多專業名詞、專業知識。
怎麼樣提高流行病學史研究的質量?什麼是循證決策理念?疾病的三間分布有什麼用處?張元奇從一開始的完全聽不懂,到後來不斷地查找相關資料,不斷地在一次次聆聽指揮部總指揮的講話中慢慢學習,能夠在有限的新聞篇幅中精準傳達疫情防控信息點。同時,他還會鑽研會議精神,根據疫情防控的動態變化,當前媒體需要朝著哪些新方向重點宣傳,他會及時與電視臺的領導、編輯溝通交流,大家一起出謀劃策,使得疫情防控期間的節目編排更加科學合理。
而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之餘,他也經常想記者又需要在疫情防控中發揮出什麼樣的作用?他從參與報導的「沈曉明主持召開疫情防控工作記者座談會」上找到了答案。新聞工作者要發揮好發布、溝通、引導的作用,發布信息,擴大覆蓋面;當好百姓和政府的溝通橋梁;加強防疫知識宣傳,引導公眾科學看待、應對疫情,提升信心。
當前,疫情防控阻擊戰到了最關鍵階段,新聞工作者也依舊奮戰在抗擊疫情宣傳報導的一線。張元奇說他是共產黨員,所做的工作不值得一提,只是做了每一個新聞工作者應該做的工作。因為戴著口罩,每次與他擦肩而過,看不清他的臉,但是能夠看到他眼神中的一絲疲憊、一種信心,他背著沉重的雙肩包,走出電視臺奔向疫情防控採訪一線時的腳步也更加堅定。
他就是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在疫情防控新聞報導中不斷增強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紮根疫情防控一線,讓筆下的文字更加鮮活、更有生命力。他就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不忘初心,勇擔抗擊疫情的使命,讓黨旗在新聞一線高高飄揚。
作者:餘水漢 孫勇 魏靜
小編:媛媛
原標題:《疫情防控先進典型事跡丨勇者無懼——記海南廣播電視總臺電視新聞中心記者張元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