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徵戰天下時騎過的6匹戰馬,名字分別為白蹄烏、特勒驃、青騅、什伐赤、拳毛騧和颯露紫。這6匹馬曾經隨著李世民徵戰天下,戰功赫赫,因此被刻在了昭陵陵園的石壁上,成為了歷經千年滄桑的珍貴文物。
當我們仔細觀察「昭陵六駿」的圖片時,卻會發現一個有趣而奇怪的現象:6匹馬中的5個都是在躍蹄向前馳騁,而唯獨只有颯露紫這匹馬四蹄著地,靜止不動。
而且更奇怪的是,颯露紫的面前還站立著一個人。這個人腰間配著弓箭和寶刀,一看就是個威猛的武將,並不是普通的馬夫。
也就是說,昭陵六駿刻畫的並不僅僅是六匹馬,而其實是「六匹馬加一個人」。
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他為何會站在颯露紫的前面?為什麼將他的畫像刻入了昭陵六駿的石雕之中呢?
要回答這一連串的問題,就要從李世民參加的一場非常驚險的戰役說起。
洛陽邙山之戰
李世民年輕時曾經率兵徵戰四方,立下了很多軍功。他常常親冒矢石的衝鋒陷陣,也因此而多次差點丟掉性命。
唐武德四年,李世民率領大軍討伐洛陽的王世充,雙方在洛陽城外的北邙山上發生了一場大戰。在交戰之初,李世民登上高山,遠遠看到了王世充部隊後方存在一個空虛,便親自率領著一支幾十人組成的精銳騎兵,打算繞到王世充的後方,對其發起突然襲擊。
果然,李世民和他的騎兵小隊衝鋒陷陣,把王世充的軍隊打了個措手不及。然而,就在李世民打算撤退時,卻不小心和隨從走散了,被困在了一條長長的河堤下面。李世民想要突圍出去,但他騎乘的戰馬卻被敵軍的箭矢射中了脖子,受了重傷。而這匹戰馬,恰恰就是昭陵六駿之一的颯露紫。
颯露紫中箭倒地,已經沒有辦法再奔馳了,而敵軍追兵越來越近,眼看李世民就有生命之憂。此時,突然在人群中殺出一員猛將,他就是大將丘行恭。
丘行恭是鮮卑族人,早年曾隨著平陽公主起兵,後來成了李世民的帳下武將。他驍勇善戰,威猛無比,尤其是箭法精準。面對敵方追兵,丘行恭拉開腰間的長弓,朝著敵軍接連射出數箭,追兵應聲倒地,箭無虛發。其他的追兵見他箭法這麼精準,一時間不敢再往前追。
趁著這個空隙,丘行恭將自己的馬讓給了李世民,讓他騎馬突圍。然後低身拔下了射在颯露紫身上的箭,想要騎上颯露紫殺出一條血路。可是,此時的颯露紫脖頸中箭,已經失血過多,根本沒辦法再奔跑了。無奈之下,丘行恭只好又跳下了馬背,揮起了自己的長刀,躍起身子和敵軍的騎兵打鬥。他一邊大呼,一邊揮舞長刀,轉眼就斬殺了數人。
由於丘行恭太過勇猛了,其餘敵軍不敢再往前追殺。丘行恭護送著李世民成功殺出了一條血路,最終逃出了敵軍包圍,成功和唐軍主力會和。
不過,李世民和丘行恭雖然突圍出來了,但颯露紫卻由於失血過多,死在了敵軍陣中。
貞觀年間,已經是大唐皇帝的李世民仍然記著隨他徵戰四方的6匹戰馬,命人將它們的身形刻成浮雕,安置在昭陵的祭壇四周。當雕刻颯露紫這塊浮雕時,李世民特地的命人把丘行恭為颯露紫拔箭的動作也刻畫了進去,以紀念和表彰丘行恭的救主之功。
這段驚險而又感人的故事也被清晰的記載在了《舊唐書.丘行恭傳》中:
行恭乃回騎射之,發無不中,餘賊不敢復前,然後下馬拔箭,以其所乘馬進太宗......貞觀中,有詔刻石為人馬以像行恭拔箭之狀,立於昭陵闕前。
正因如此,當今天的我們來瞻仰昭陵六駿石刻時,才會看到「六匹馬加一個人」的景象,而這個人正是曾經救過李世民性命,並且為颯露紫拔箭的丘行恭。
從圖中可以看出,丘行恭左手撫摸馬頸,右手緊緊握住了箭矢,正在準備將這枚箭拔出。而颯露紫雖然仍在倔強的站立著,但已經無法再抬起四蹄奔跑了。這幅石刻雖然看起來靜止不動,卻仿佛充滿了驚險和緊張的氣氛,把我們帶回了那個喋血拼殺的戰場之上。
不過,令人非常可惜的是,颯露紫浮雕在民國時期被文物販子買到了國外,從此流失海外,目前它和「拳毛騧」一起,被收藏於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中。如果我們想要近距離的觀看一下丘行恭和颯露紫的石刻,就只能去國博看一看昭陵六駿的複製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