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兩次宮變都有貴妃參與,雖然都沒有成功,但大家對二者的態度截然不同,原因就在於兩位貴妃所處的環境和自己不同的目的。
劉貴妃深得皇帝寵愛,可是她不甘心居於皇后之下,一直從中挑撥離間,加上她的兒子年幼不懂事,皇后的桓王能幹有才,為了孩子以後能榮登寶座。劉貴妃依附太后,希望借太后的力量搬倒皇上。
劉貴妃沒有多少頭腦,以為自己有太后這個依靠,全心全意聽太后的安排,在皇上面前讒言,挑撥皇上和皇后、桓王、顧廷燁等一乾重臣的關係,還自認為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實則是她自己貪心。
劉貴妃造反完全是因為欲壑難平,她太貪心,想要的更多,所以無視了皇上的恩寵,皇后的寬容,所以她這樣的行為是讓人不齒。皇上可以原諒太后的偏執,但絕對不會放過劉貴妃的忤逆。
造反失敗,劉貴妃還寄希望於太后能出面,自己的丈夫自己不信任,想著太后說的皇上無德,不配大位,不想想自己是皇上的貴妃,離了皇上自己是什麼?孩子那麼小,怎麼做皇帝?或者劉貴妃幻想著自己也能和太后一樣垂簾聽政,但是,沒有相匹配的能力,這個位置哪裡是那麼好坐的。
同樣是造反,榮妃卻顯得有些不得不,她是被壓迫,被欺負的地步,可是既然她都是皇上的貴妃了,為何又還會覺得滿腹冤屈?
原因就是榮妃的妹妹,榮飛燕,這個京城聞名的王權貴女,姐姐是皇上的愛妃,自己家掌握兵權,榮家二姑娘也是享受著家庭的愛護長大。
榮飛燕對齊衡一見傾心,按理她的身份地位完全可以配的上齊衡,所以她喜歡這個翩翩公子並沒有什麼錯,門當戶對。可惜,皇位的繼承人邕王一家勢力更大,邕王妃對女兒的疼愛近乎溺愛,郡主也看上了齊衡,二女爭一夫,雖然齊衡哪個都沒看上,他心裡有的只是盛家小六。
邕王府為了滿足女兒,在元宵節晚上擄走了榮飛燕,眾目睽睽之下榮飛燕一夜未歸,第二天衣裳破爛全身血跡斑斑被丟棄在大街上。
榮飛燕所有的名聲都沒了,一輩子就這樣被毀掉。齊衡上門也是備受煎熬,邕王妃用盛家一家人的前途命運來威脅,自己的父親齊國公被強扣在邕王府,邕王這樣囂張跋扈,沒有一點顧慮,就是仗著皇帝病重,自己家要掌握整個天下了。
邕王還沒有登上皇位,行事已經如此厚顏無恥,毫不顧忌自己的形象,做人太得意忘形,也太不把榮妃一家放在眼裡。
榮妃雖然是貴妃,可是出身並不高貴,皇帝病重,榮妃沒有一兒半女,在所有權貴眼中,榮妃就像秋後的螞蚱蹦噠不了幾天。
正因為大家心裡都看不上榮妃,所以邕王這個準太子自己不把榮妃一家當回事,你敢跟我爭女婿,我就毀了你的妹妹。邕王無德,又仗勢欺人,她們哪裡知道兔子急了還會咬人,何況勝負未定,邕王還沒坐到那個位置。
榮飛燕出事後,不堪受辱,上吊自殺,然而除了邕王一家的逼迫,京城其他人的閒言碎語也是很大的因素,不是自己家遇到的事就可以肆意討論,不敢直議邕王的霸道蠻橫,反而認為榮家不知所謂,沒有實力還和邕王一家爭女婿。
這些人的議論,榮妃一家聽在耳裡,恨在心裡,再想到自己哭暈在大殿,皇上也沒有替她做主,邕王一家和榮家已成對手,即便榮家退讓,邕王也不會讓榮家好過。既如此,還不如聯合其他王爺造反,榮妃的造反是為了替妹妹報仇,是為了生存下去,所以她的宮變只會讓人心疼。
榮妃在大殿裡控訴那些武將夫人對自己家的看不起,無冤無仇四個字根本就不是,曾經你們說過的話,傷過人的心,自己不覺得,身在其中的人刻骨銘心。
邕王一家被圍在大殿,依然不知悔改,認為榮妃一家都是亂臣賊子,焉知不是當初事情做的太過,才導致今天的禍事。
如果邕王一家能克制受禮,即便女兒也看上齊衡,但和榮妃一家好好商量,榮家也不會拼著得罪未來皇上也非要爭奪一個女婿。這樣一來,齊衡依然會不得不迎娶郡主,榮家也不會哭訴無門後下決心謀反。
只能說,人要作死必先狂妄。可嘆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孩子大好青春因為一個不愛自己的齊衡,毀了兩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