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群捧到群嘲,「公知」到底經歷了什麼?

2020-12-18 北宮杜若

相信對於經常在網際網路上衝浪的人來說,"公知"這兩個字一定不會很陌生,現在我們經常可以在各大涉及政治的新聞媒體的評論欄裡看到有關公知的評論,而且其中99%的內容都是在辱罵和批評,好像一提起公知就各種負面情緒湧上心頭。

然而實際上,在十幾年前,這些經常站在公共道德制高點上的,批判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公知們,在當年的網際網路上完全可以用呼風喚雨來形容,對於當時的許多網民來說,這些公知們的一言一行都散發著自由和人性的光輝。

時過境遷,到底是什麼讓當年的那些流量大咖、民主燈塔們從全民群捧到全民群嘲,猶如過街老鼠般人人喊打的境地呢?這一切還要從公知出現的時候開始說起。

所謂公知,全稱叫做"公共知識分子",一般認為"公知"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述到法國的啟蒙運動,也就是指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那群人。從此以後,我們一般就把有一定的學術文化修養,而且敢於將時政以及社會生活中一些情況進行公開批判的人稱為公知。

中國最早的公知當屬林則徐了,當外國侵略者試圖用鴉片掠奪中國人的財富的時候,正是這位"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針砭時弊,並親自主持了虎門銷煙,從而給了英國殖民者們以沉重打擊。

自林則徐後,隨著中國的國門被迫打開,越來越多的知識分子意識到認識世界的重要性,於是他們紛紛出國留學、創辦報刊,為了給國人開慧而紛紛投身到公知的行列當中,他們中的許多人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為中國近現代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以上內容可知,"公知"這一概念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與貶義詞根本扯不上什麼什麼關係,或許他們反映的問題無傷大雅乃至是完全錯誤的,但他們確實可以次另一個角度讓我們認識並思考一些社會現象。因此,真正的公知雖不能贏得所有的掌聲,但也不至於被人恥笑。

然而,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公知的性質便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

2004年,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旗下的《南方周末》出了一期特刊,專門評選了當時50位知名公共知識分子。"公知"一詞就此進入普通民眾百姓們的視野。

而到了2005年新浪博客開通,為了吸引流量,新浪用重金從當時的龍頭博客網挖走了大批流量明星,韓寒、餘秋雨、方舟子等公知紛紛投身新浪旗下,此後,新浪微博便成為了公知們活動的最主要平臺,此後的十年間便是國內公知最為泛濫的年代。

在當時,雖然改革開放已經近30年了,也取得了一些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那時的中國對於世界而言仍然是一個配角。當時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國人少之又少,能夠接觸外國乃至出國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隨著網際網路在國內的不斷普及,中國人對於了解世界的渴望越來越深。當然,眾所周知,我們並不能直接連接到國外的網絡去了解一些事情,因此除去官方媒體外,當時的人們基本是從公知那裡來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公知們的地位自然便水漲船高。

事後來看,當代的公知們早在當時的那一刻起性質上便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公知們利用了人們對世界的好奇、亦或是對生活現狀不滿的人們的心理,精心編制出了許許多多美麗的謊言,或許當時其中一部分人算得上真正的公知,但更多的"公知"實質上是商業流量的工具人。

當代"公知"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鼓吹西式生活,宣揚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相信各位讀者們在十幾年前一定都聽說過一些關於西方的神話,比如美國的醫療系統、德國的下水道與井蓋、日本的禮儀,反正他們總是會拿出西方各國中最好的標準來對比中國。

第二,往往打著科普的旗號來宣揚西方的價值觀或者是個人的一些私貨,如果有人提出質疑或者反駁,她們便想盡一切辦法來站在道德制高點,對敢於提出質疑的人們指指點點。高曉松便是這類公知中的"傑出代表"。

第三,公知們往往會找到較為冷門的切入點,然後將其突然拋指公眾面前,然後使出渾身解數對這一要點進行過分解讀。比如幾年前著名的中美護照對比事件,某公知突然通過解讀美國護照的"霸氣"來惡意諷刺中國軟弱無能,而事後證明這只是一個假新聞。

第四也是最令人反胃的一點,公知們往往用雙重標準來看待中西。性質類似的一件事情,如果在中國,公知們往往可以抹黑的一文不值,進而上綱上線質疑國家與中華民族;而到了國外,公知們便會選擇視而不見,或者用"個例"一詞堵住公眾的嘴。

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鼓吹西方地言論漸漸的失去了市場。今年上半年,隨著國家在防範新冠疫情方面取得重大勝利後,那些在疫情爆發初期冷嘲熱諷的公知們更是遭到了致命打擊。從《圓圓日記》的出現到高曉松被罵到關閉直播,這些都宣告著公知沒落這一必然趨勢。

那麼回到標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公知們落入如此這般境地?筆者認為原因大致有三:

1、隨著國內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人能夠出國旅遊、留學或者生活,曾經屬於公之門的信息壟斷權不復存在,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們能夠正確地意識到真正的外國是什麼樣子,曾經由公知們編織的美麗謊言便不攻自破。

2、 公知們自身素質水平欠佳。雖然身為知識分子,但是幾年前的他們未必比當時的國人強出多少,更有甚者為了在當時分一杯羹而不惜代價偽造自己的身份。隨著國人文化素質不斷提高,這些曾經高高在上的公知們地位自然便一落千丈。

3、 公知的衰落,實質上是中西尤其是中美地位發生重大變化所導致的必然結果。隨著經濟不斷被拉進,以及今年美國治理疫情的重大失敗,美國高級官員們已經徹底無法保持淡定了,他們撕開優雅的面具,用最骯髒的語言來攻擊中國。

說了這麼多,筆者對於公知的態度,與其說厭惡,更多的是感慨。"公知"一詞自問世起便充斥著問題與爭議,但其背後的批判精神是人類社會進步所必不可缺的因素。然而,當今的公知們為了流量罔顧事實惡意科普,從而使公知汙名化。

因此,當我們的國家和國人在批判公知們的同時,也要多多反省自身的行為。我們在努力發展自身經濟的同時,也要嚴防一些事物被金錢和利益所扭曲。

相關焦點

  • 從全民群捧到群嘲,「公知」光環褪去,到底經歷了什麼?
    十幾年前,「公知」這個名詞開始在中國正式使用,一瞬間熱度達到了一個巔峰狀態,一群被列入公知範疇的人被全民追捧,當時,社會的每個角落幾乎都能看到他們的言論,他們的影響力可以說大得可怕。但現今,公知好像已從神壇跌落,光環褪去,甚至被埋進塵埃,遭到群嘲。
  • 柴靜: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移居美國7年後,如今過得怎樣?
    柴靜:從公知女神到全網群嘲,移居美國後,如今過得怎樣?何為公知?公知便是公共知識分子,民國時期,魯迅、胡適、朱自清等一些學者都可以被稱為公知。就像魯迅那樣,就算如今已經離世80多年,留下的文學作品依舊影響著後人。
  • 公知女神柴靜:遭遇打假風波後遭群嘲,選擇移居國外,如今怎樣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即使在網絡上發表了不當言論,製造了虛假輿論,事情經過驗證後,他們也不會得到什麼懲罰,因此才會越發猖狂。所以說,網絡帶給人們監督這個社會的益處之後,也給很多人帶來了很多麻煩。說起柴靜,她是中央電視臺知名度很高的記者、主持人。2013年時,她的作品《看見》,成為那一年銷量很高的作品,這本書可以說是她以在央視十年的經歷形成的自傳作品。
  • 為「公知」一詞正名的時候到了,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稱作公知
    什麼叫公知?是指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既然有『』公共『』二字,就必須站在公共立場,代表公眾利益發表具有導向性的言論,引導大眾奮發有為,引導大眾愛國愛家,把公眾的熱情和智慧引導到追求遠大理想創造美好生活的行動中,不管是著文還是演講,都要有正能量,一句話,人家聽了你的話,看了你的文章,於人於己,於國於家都有好處才行。
  • 公知被汙名化,誰在害怕公知,誰不需要公知
    罵別人是公知,不過是打擊異己的手段!是誰在妖魔化公知,又是誰玷汙了公知的本意!查下百科和詞典,公知的定義很容易理解,從字面可認為是公共知識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縮略詞,精確定義是。
  • 央視名記柴靜:從公知女神到跌落神壇,她究竟做了什麼?
    原央視名記柴靜:從公知女神到跌落神壇,她究竟做了什麼?懂得努力的柴靜,進入央視不久,就憑藉自己的努力和超強的業務能力得到了認可,再加上優雅的談吐和接地氣的表現,被大眾冠以「公知女神」稱號。一段時間內,柴靜成了家喻戶曉的知名「公知」。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柴靜因「公知」而成名,但也敗於「公知」形象的坍塌。看來,什麼都是一把雙刃劍,稍有閃失就會讓人「回到解放前」。
  • 捧不紅還硬捧,胡冰卿被傳截胡姜貞羽新劇引起群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娛樂圈中有一些藝人不管是怎麼捧都捧不紅,即便是用各種主演的戲份也好,都不能夠把他們捧紅。說到捧不紅的藝人,李一桐也算是其中之一吧!眾所周知,李一桐可是於正旗下力捧的女演員之一,而且李一桐的起點可謂是非常高,剛出道就已經是開始當女主角了。
  • 一些公知的思想和道德問題
    一談技術工藝,就把德國、日本的「工匠精神」捧到天上,然後把國人踩進只會山寨、只會假冒偽劣的糞坑。把一個根本不需要多少技術含量的所謂日本馬桶蓋、電飯煲吹得神乎其神,為日本的「工匠精神」貼金鍍銀搖旗吶喊,引發國人海外大肆搶購。後來卻被事實狠狠打臉——馬桶蓋是浙江企業生產;國內企業生產電飯煲功能和質量更好。
  • 林愛玥 :公知的黃昏
    ——引自《多情劍客無情劍》第八十五章《忽然想通了》那些對公知許諾給他們的「民主」後的「美好」全都深信不疑的公知信徒會不會也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如阿飛那樣「忽然想通了」呢?他們會不會有一天也會突 然醒悟,奇怪自己以前怎麼會就那麼輕信那群除了真話,啥話都說的公知了呢?到底是什麼讓他們在對公知的盲聽盲從中迷失了自我?
  • 帝吧是如何「打敗」公知的?-虎嗅網
    相愛相殺到現在,雙方對對手的戰術、公知大V的背景,都已經相當熟悉。自乾五經常提前預測公知的議題操作,以削弱傳播的新鮮度。「釣魚」也玩壞了。現在偶爾放出釣魚帖,轉發的大多是自乾五自己人,群嘲「鉤太直」。公知對傳播很敏感,遠比公共部門敏感,但什麼也沒有觀察到。這應該是最震動他們的地方,假設你是一個CEO,確信競爭對手的現金流馬上就要枯竭,卻突然得知它帳上還有30億美元,信心一定受到暴擊。倒底發生了什麼呢?有趣地是,有一些稱之為「小粉紅」。
  • 美國的無能狂怒像極了公知
    現在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四百多萬,這個時候讓我們回去,這跟跟把我們拉進火坑有什麼區別?黑人的命是命,難道我們的命就不是命? 個人友情提醒,現在美國成都領事館的使館人員情緒極不穩定,在他們回國後,美國政府一定要提高警惕。
  • 公知的進化史與政治觀
    「公知」們清楚在中國大陸的生存邏輯,他們永遠都會有一個底線,並非是真「勇士」,不該觸碰的他們永遠都會保持距離,他們大多都是從商之士,他們明白中國大陸的「政商關係」,很多時候僅是一種姿態,甚至是被其自身的粉絲民意所裹挾,他們知道退路在什麼地方,如何與握有實權的官僚打交道,他們在言說上層建築及意識形態的時候往往瞅準了一道安全的夾縫,必要時全身而退,這是不得不學會的政治哲學。
  • 自由派公知自我標榜的「講真話」是什麼東東?
    自由派公知在推介和吹捧自己陣營中的那些敢於赤膊上陣大放厥詞的人的時候,常用的說法是,他是個有良知的學者,是個敢於「說真」的人。什麼叫真話?到了這裡,在不同的真實話的基礎上,不同的人對社會生活的主流、本質、規律的認識以及結論就會大相逕庭,天差地別。下面首先通過兩個典型的例子剖析自由派公知自我標榜的所謂的「真話」的三種境界。
  • 英國「公知」還在海盜夢裡沒醒
    近日又有位英國「公知」跳出來「打嘴炮」,不僅叫囂要中國就疫情賠償,還揚言要「派出炮艦逼中國就範」。這位英國「公知」名叫道格拉斯·穆雷,平日熱衷於對公共事務發聲。同時,因其在反移民、反同性戀等議題上的強硬立場,他還被英國乃至西方的保守派右翼奉為「思想家」。
  • 公知喬木的如意算盤
    說他是公知,可能很多人會不認可,畢竟這次疫情期間,公知喬木寫了不少關於中美之間的情況對比,揭露了一些美國制度的漏洞,也多次批判了美國政府以及川普同學的抗疫荒唐事,這使得突然之間,公知喬木大放異彩,成了被公知團隊唾棄大罵的人,也成了被萬千網民追捧的人,他本人也成功洗白,成了中國制度優勢的宣揚者,傳播者,一個遠在異國他鄉心繫祖國的愛國者。
  • 誰給了「公知」們表演的舞臺?從梁豔萍等,說說我眼裡的公知
    近期由於眾所周知的某某事件,網絡上許多「公知」都拋頭露面,發出了不少雷人的聲音,讓公眾很集中地認識了「公知」這個群體。而今天我則想就自己近期對部分「公知」們的表演,說說我心中的「公知」們。「公知」本是中性詞,為何卻被汙名化下面這段文字來自於「百科」解釋公知:從字面可認為是公共知識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縮略詞,精確定義是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是進言社會並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義擔當的理想者。
  • 95後網友回顧:我是怎麼從「公知」變成「戰狼」的?
    像郎君這樣的90後、00後一代,為何成為了讓國產網絡公知最頭疼的群體?!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先從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說起,和大家聊一聊我是怎麼從「公知」變成「戰狼」的。我是怎麼被「逼」成戰狼的?然後,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寫了《真實的中國與世界》系列文,那時候我就很單純地把自己親眼所見寫了下來,例如「西方人有很多不文明的地方」、「西方社會的治安普遍較差」、「什麼中國人的劣根性是不存在的」、「西方的制度導致社會效率低下」等等。
  • 當年公知是如何歡呼美國TPP的?|後沙
    它們以無限吹捧美國的手法,將自己的國家一黑到底,誰要是為中國辯護兩句,就會在評論區裡遭到群嘲和攻擊,各式各樣帽子向你飛來。現在再看看公知5年前的言論,這些不就是網絡排洩物嗎?它們潑向中國的髒水,卻是在「預言」川普政府的做法,在這幾年美國的政策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 再惹麻煩,韓紅基金會被公知舉報挪用雅安善款,真相原來是這樣
    」的「黑料」,至今已經發表了《尋找韓紅的方便麵》 、《基金會致富指南》、《公益信息透明度的橫向比較》、《韓老師,你拿什麼向捐贈人拍胸脯?》,在這篇長達1970字的長文中,公知大V@司馬3忌舉報「韓紅基金會為雅安地震災區共集到善款4076萬元,而只有1780萬元用到了災區,剩下的約2300萬元被挪用投資了。」文中更是用了一串串的數字,來支撐作者的論點,@司馬3忌還很「正義地怒斥」道「四川雅安救災款,大半拿去投資,說好的『全額用於四川雅安受災群眾』呢?」如果事實真的像公知大V@司馬3忌所說的這樣,那「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真的是太過分了。
  • 致公知:所有潑在中國身上的髒水,未來都會原路奉還!
    這些原本飽受尊重的知識分子、精英人士,為何突然會在網民心中一落千丈,淪落到刪帖刪到手酸的地步??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公知。他們,對自己的祖國充滿了鄙視,對自己的精神祖國充滿了阿諛。廣大網民稱他們:磚家叫獸,慕洋犬,恨國黨,帶路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