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保存著與眾多詩人的書簡,他從信堆稿海裡發現了劉紹棠從維熙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今年是家父晏明(本名郭燦之)百年誕辰。2006年9月15日晚8點30分,他羽化成仙——那最後一分鐘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家父在世86年,留下詩作近五千首,17部詩集,除此之外還有難以計數的信簡。在他的生活中,信與詩頻繁切換,構建成獨特的生命宇宙。回看這些書簡,是一份獨特的紀念。

晚年,家父幾乎天天寫信,然後跑到郵局付款、投遞。他從不交給家人代辦,更不會放到路邊的郵筒。只有完成這一系列規定動作,才放下心來。如果沒在預計時間收到回信,他就會坐臥不安,甚至要追加一封信,詢問前信是否收到。

那一條條或長或短,翻山越嶺的郵路,是他情感的投放處,是他詩歌人生的重地。

自從1939年拿起詩筆,這張細密的郵路之網就逐漸編織起來。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至1949年以後的漫長歲月,雖然幾度中斷和迷失,但總像有定位導航,硝煙過去那張網重又張開羽翼。他失業了,蒙難了,甚至與死亡不期而遇,往往是這張網把他從悲傷與絕望中拯救出來。

他與詩人沙鷗1942年相識,結為摯友。戰亂逼迫他們各奔東西,但信簡猶如浪中浮標從不沉沒。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們已是五口之家,家父淪落到湖南一個小鎮,靠擺地攤為生,地獄之門近在咫尺,沙鷗也音信絕無。

1950年5月的一天,家父在街頭看見一張北京《新民報》刊登有沙鷗的詩歌,便立即寫信聯繫。沒想到僅過了10天,就接到沙鷗長達6頁的回信。兩個月後,家父就神奇地坐進了北京《新民報》的編輯部,擔任副刊主編。那時,詩人王亞平任北京市文教局文藝處處長兼北京《新民報》總編輯,沙鷗為副總編輯。當年,三位詩人在重慶聚首,歷經磨難,終又齊聚京城。

▍晏明與沙鷗(中)、漫畫家方成(右)在長城望京石上合影。(1951年)

如今,家中存有沙鷗始自1942年的信簡50餘封。你無法想像這些紙箋是如何穿越歲月的圍剿,墨跡仍然新鮮如昨;你也無法想像家父一生顛沛,這些信簡卻安然無恙。1994年沙鷗不幸離世,家父噙淚寫下信簡式長詩《哭沙鷗》,發表在《詩刊》雜誌,為52年的手足之誼畫上沉重句號。

信如其人。

臧克家是與家父書信交往最為密集的詩人之一。兩人深受「節儉」之恩典,不約而同都喜歡使用小32開信紙。臧詩人寫信像是寫詩,惜字如金,基本是短短幾行,極似唐詩小令,方寸間還非要留下一塊白地。他的信大都是一信一事,哪怕接連給你寄上三封信,也要堅守自規。

家父則顯得囉嗦,32開如不寫滿,似乎就是浪費。密匝匝擠得水洩不通,還覺意猶未盡。那年,家父遇了點麻煩,臧詩人嫌寫信太慢,把溫良恭儉讓甩到一邊,索性跑到家父的單位給予慰藉。

▍晏明在臧克家(左)的寓所歡晤。(1990年)

崇信「節儉」之風的大有人在,劉紹棠、謝冕、流沙河諸公,對文字的使用都格外吝嗇,如出一轍地要「留白」。

姚雪垠的信簡則是另一番風景。小幅信紙似乎裝不下他的才情,遒勁的正楷字像是一堵碼放工整的字牆,鋪滿整個大16開信箋,威嚴而立,一頁又一頁——讓人不期然想到大氣磅礴的歷史小說《李自成》。他的思緒經常不由自主地水銀瀉地,一封信就是一篇散文,一篇史論或是文論。這些信簡他很少留底,寫罷由夫人投遞,也就隨之忘到腦後。有心人曾四處收集,準備為姚先生出一本信札專輯,認為這是當代文壇的寶貴財富,但終因散佚太多而作罷。若干年後,姚先生猛然醒悟,為沒收存信稿後悔不迭。他在信中對家父說,能代表他文學成就的:第一是小說,第二是信簡,第三是詩歌。信簡百分之九十都隨風逝去,姚公怎不扼腕!他的信簡確實藏金匿銀,不僅史實和典故隨處可見,「五言」「七律」也不時蹦出。姚公自我評價說:「隨手寫出,頗有真我」。

他的毛筆字應該說功力不淺,但他常向家父抱怨小時候沒好好練字。不少人堵門求字,他便約法三章:凡要字者不得把字掛到牆上,以免丟醜。為踐行這一約法,他從不在落款處按上印章。幾年後他竟自食其言,寫信請家父向篆刻大家曹辛之求一枚印章,以表示對求字者的尊重。

一封信,一種氣象。家父徜徉其間60餘年,該是最富有的掘金者了。

1938年,年僅18歲的家父考上全國著名的忠誠話劇團,出眾的才華為他的星途塗上一抹玫瑰色。誰知僅僅過了一年,就鬼使神差地迷戀上繆斯,決然辭去令人豔羨的演員職位,躲到陋室裡昏天黑地的寫詩。可是所有寄出的詩作全部石沉大海,他開始懷疑自己,後悔辭職的魯莽,並發誓金盆洗手不再碰詩。就在這時,突然收到著名作家靳以教授的熱情來信,告知其詩作被選用——1940年4月處女作《溳水之春》,在重慶《國民公報》的文藝副刊《文群》發表。從此,家父懷揣靳以先生的來信,踏上撲朔迷離的詩人旅途,不再猶疑。

家父那張細密的書簡之網是靳以先生開啟的,他比別人更清楚輕若蟬翼的信簡,有著怎樣的分量。當他走上編輯崗位後,對那些名不見經傳、仍在文學小路上踟躇輾轉的作者尤為關注。

1951年春,家父從稿海中發現署名「劉紹棠」的北京二中初二學生的小說。文章的結構、布局、語言以及人物勾畫都十分妥帖和老道。家父驚喜異常,不僅立即發排了這篇作品,還寄出一封熱情的信簡,請「小神童」來報社做客。幾天後,一位佩戴紅領巾的13歲少年怯生生出現在編輯部。編輯們把他圍在中間問長問短,有鼓勵也有叮囑。中午,從沒請家人吃過飯館的家父還特地請劉紹棠在「同春園」飯館吃飯。此後兩個人的書信之誼持續了數十年,劉紹棠雖然幾經沉浮,但對家父最初的扶持和知遇之情感念不忘。

1952年,《北京日報》創刊,家父留在其副刊效力。

同樣是1950年代初期,一位在遠郊教書的文學青年寫信給家父,訴說作品屢投不中的痛苦。家父接連去信幫他分析作品,告誡要堅持不懈。當他在文壇嶄露頭角後,又寫信訴說新的苦惱:單位不支持,認為是不務正業。家父就四處找來他發表的作品,交給報社領導,希望能把這個人才調來。不久,他果然走進了《北京日報》成為一名記者。他的名字是——從維熙。

▍晏明前往艾青(右)家中拜訪。(1986年)

評論家謝冕講述了這樣一件往事:1960年他剛從北京大學畢業留校任教,便收到晏明先生(已調入北京出版社)的約稿信,請他撰寫一部《淺談寫詩和讀詩》的專著,這令他誠惶誠恐。這樣的專著完全可以請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家來寫,而家父信中的口氣真誠又堅定,作為晚輩難以推卻。交稿後他更是惴惴不安,度日如年。很快,家父回信熱情肯定書稿的成功,告其待領導審閱後再研究進一步修改。由於各種變化,這本書最終未能出版,但是家父的這封信謝冕先生一直珍藏至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最近,他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如今我要鄭重地說,引導和鼓勵我走上學術道路的前輩和朋友許多,我都會終生銘記,但晏明先生是首先要感謝的,他是引路的『第一人』……這份溫暖,將伴隨我一生。」

對於今人來說,「書簡」已經漸行漸遠了。他們不知道,在沒有電話和網絡的時代,我們的先輩們構建了一個怎樣溫暖的書簡雲世界,悄然傳遞著中國文化人信守如一的情操。

感謝書簡。(責編:趙婷)

來源 北京日報·文化|作者 郭欣

編輯:姜寶君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福樓拜文學書簡經典名言
    福樓拜文學書簡經典名言 2020-10-09 0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帕斯捷爾納克和茨維塔耶娃,俄羅斯白銀時代兩位最傑出的詩人
    帕斯捷爾納克和茨維塔耶娃間的通信肯定未能全都保存下來,因為他倆都曾遭遇兵荒馬亂,都曾有過顛沛流離,他們包括書信在內的文檔多有遺失,比如帕斯捷爾納克就在自傳《人與事》中提及,戰爭期間,一位主動要求替他保管他重要書信的人卻把裝信的手提箱遺忘在火車上,其中就有茨維塔耶娃寫給帕斯捷爾納克的書信;比如茨維塔耶娃返回蘇聯前把許多文稿和書信留在法國,它們後來大都下落不明。
  • 一本給予青年人精神指導的書——《給青年詩人的信》摘抄
    《給青年詩人的信》是萊內·馬利亞·裡爾克在一九○三至一九○八年間寫給渴望成為詩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十封信。這些信是裡爾克對創作的思考,更是對艱難、寂寞、愛等人生問題的解答,是給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導。上海譯文這個版本的書,現在已經絕版了,(其他版本的是完全可以買到的)我是通過我表弟,從他的大學電子圖書館中讀到的。做了這些摘抄,曾發表於2016年出版的《中國中小學教師基礎閱讀書目》一書中,今整理於此,於當年發表文略有不同。
  • 在外國文學研究界,馮至是公認的一面大旗,魯迅用一個「最」評價他
    他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他寫的《杜甫傳》至今仍是杜甫草堂重要的紀念品。他從事翻譯工作近60年,堪稱中國德語文學翻譯與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他最早將世界級的現代詩人裡爾克介紹給中國讀者。
  • 《方根書簡》:一流的食材,三流的雜燴
    翻到了這款17年發售的輕量AVG遊戲——《方根書簡》。封面熟悉的畫風讓我對其充滿興趣,恰逢打折,便購買下來,作為聖誕夜的消遣。《方根書簡》是由角川遊戲推出的第一款推理遊戲。打著「角川推理」第一彈的名號與《Love Plus》畫師的噱頭,讓諸多玩家對其充滿了期待。
  • 詩人不是人,他是穿褲子的雲
    一首詩,把一個詩人的社會現狀,描寫的如此全面和真實,竟然還距今百年之遠,他的偉大之處,便彰顯了出來。 詩人的才華和優秀,絕不會被歷史的腐草湮沒,絕不會被歲月的塵煙掩蓋,他的名字已化作了深夜裡的一盞燈。 3.詩人,很多時候,不承認自己是詩人。
  • 《馮至譯文全集》:被學者和詩人光芒掩蓋的德語文學翻譯家
    卷一收錄馮至先生翻譯的歌德、荷爾德林、海涅、尼採、格奧爾格、裡爾克、布萊希特等詩人之作及民歌。卷二收錄《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審美教育書簡》。前者是裡爾克在其三十歲左右時寫給一個青年詩人的書簡。後者是1793-1794年間席勒寫給丹麥奧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卷三為歌德長篇小說《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卷四收錄馮至翻譯的《歌德年譜》《哈爾茨山遊記》《遠方的歌聲》及集外譯文七篇。
  • 《方根書簡》評測:一流的食材,三流的雜燴
    還有些細節,比如《方根書簡》在對話時的演出效果也讓人眼前一亮。大部分日式AVG在人物對話時都採取「半身像」的形式展現立繪,《方根書簡》則選擇將每個人的立繪塞進獨立的方框內,然後通過調整方框的大小來改變立繪的展示,從而適應不同的語氣和場景,就像漫畫一樣。
  • 講座|大詩人裡爾克與心理學、女性主義有何關聯
    這本小書自從1938年被詩人、翻譯家馮至譯介到中國以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渴望成為詩人或者從事寫作事業的青年,慰藉了無數脆弱、敏感、孤獨的心靈,就像馮至寫於1936年裡爾克十周年祭日的文章裡所言:「裡爾克是一個稀有的書簡家,他一生在行旅中、在寂寞中,無時不和他的朋友們講著最親密的話——不但是和他的朋友們,和許多青年:年輕的母親、失業的工人、試筆的作家、監獄裡的革命者
  • 往復書簡的書簡之《初戀》
    三崎桑、玉埜君,見信好。從你們二人往復的書簡裡,了解到你們的故事。有幸。能因為信件這個媒介重新連接,喚醒當初埋在對方心裡愛的種子,真是一件美好的事啊,在你們的通信中,看你們重新培育休眠了不知多久的愛情,真像童話。在愛情裡,沒有女孩不曾幻想過,自己是童話故事裡的公主,再不濟,也想當個有姓名的反派,被牢牢記住。
  • 無料領讀|給青年詩人的信
    一本書讀完可能很快就忘乾淨了,《給青年詩人的信》裡爾克代表作裡爾克   著
  • 方根書簡_方根書簡新聞_3DM新聞
    「角川推理遊戲劇場」系列最新作《方根書簡 Last Answer》 發行商傑仕登宣布,由角川 Games開發,「角川推理遊戲劇場」最新作品《方根書簡 Last Answer》,PlayStation4、Nintendo
  • 戰爭中的詩人,一生坎坷,但他的詩照亮了自己和他人
    穆旦(1918-1977),著名愛國主義詩人,翻譯家。原名查良錚,與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鏞)屬於平輩,有親屬關係。曾用筆名梁真。穆旦是一位思想藝術都達到相當高度的中國現代詩人。他的一生坎坷,但是他的詩是他人生的火炬。
  • 詩人阿波利奈爾140周年誕辰:他影響當代藝術,讓詩歌有拋棄舊世界的...
    其實,他生前在眾多領域取得的可謂光怪陸離的藝術成就,已足以令他不朽。他是「超現實主義」這一深刻影響了20世紀人類文化史的學術名詞的命名者;他是帶有濃鬱探索色彩的現代派詩人,他的詩歌讓後世的天才詩人保羅·策蘭嘆服;他是20世紀初巴黎前衛藝術群體的核心人物,「發現」了立體派、未來派等歐洲現代藝術流派……今天夜讀,走進阿波利奈爾的文學人生。
  • 《賽博朋克2077》日語配音稿堆如山高 臺詞量大到驚人
    《賽博朋克2077》日語配音稿堆如山高 臺詞量大到驚人西尾勇輝曾擔任日本《守望先鋒》的本地化總監,他在推特中表示,《賽博朋克2077》的日本本地化團隊已經完成了很多工作,這些配音稿只是工作中的一部分,並且他們將繼續努力,把《賽博朋克2077》的本地化做好,給大家帶來優質的遊戲體驗
  • 【好信品讀和分享】讀裡爾克《給青年詩人的信》有感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奧地利詩人萊內·馬利亞·裡爾克寫的《給青年詩人的信》。該書信集創作於1903年至1908年,是詩人裡爾克在他30歲左右時,寫給一位向他請教的青年詩人的回信,主要內容論及藝術、生活、職業、愛等青年最為關注的重點話題。
  • 我國古代「最懶」詩人,一世只留下2首詩,只一首就讓他名垂千古
    但不可否認,也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在當時就得到了人們的賞識、認可和追捧,大多得以悉心保存下來,留給後人一一品鑑其中的精巧和絕妙,也愈發是作者本人名聲大噪。也就是說,詩人作品保存流傳的數量,其實可以作為詩人出名的原因之一。
  • 無人關注的詩人,千古流芳的詞作,後人稱他是李白化身
    說起詩詞和詩人,人們常常會想到唐朝的李白、杜甫,或者南北兩宋的歐陽修、蘇軾、辛棄疾,再或者清朝的納蘭性德。但是,有一個朝代,有一個詩人,卻被很多人遺忘了。這個朝代,就是金朝,而這個詩人,就是被稱為金朝文宗的元好問。
  • 深夜食堂:一個大吃貨是怎麼在《方根書簡》中存活下來的?
    男主是吃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他原本來到島根縣的真正目的就是去瘋狂調查關於自己的筆友——文野亞彌最後那封信的真相。然而到了關鍵時刻,他經常陷入飢餓狀態,然後跑到遊戲中的蕎麥麵店大吃一頓,遊戲的謎題還沒解開,東西倒是吃了一大堆,不愧為專業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