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除皺術,字面意思是去除面部皺紋,而實質上是使面部松垂組織得到提緊、復位。除皺手術起源於西方國家,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分離平面由淺至深的過程。
1907年Miller描述了關於去除面部嚴重皺紋的手術方法。
圖1 Miller描述的通過切除面部肌肉矯正面部皺紋。A切開下面的唇部肌肉。B切口口輪匝肌。C切開鼻唇溝處的肌肉。
按Hamra(1992)和高景恆(1994)的觀點,除皺手術的演進可分為三代技術。
第一代面部除皺術:皮下分離除皺術(傳統大拉皮手術)
早在20世紀初就有了面部除皺外科手術的記載。但初始手術僅是局部多餘皮膚的切除縫合。20世紀2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皮下分離的第一代除皺術。
早期的面部除皺術包括三種方式:
1、局部皮膚切除縫合
2、局部皮膚切除,皮下分離後縫合
3、廣泛皮下剝離的全顏面除皺術。術中剝離越廣,效果越好,維持時間越長。
至20世紀60年代,面頸部皮下分離的全面部除皺術在西方國家已成為比較流行的美容手術,而我國早期開展的除皺術也多屬此類。
該階段的手術安全、操作簡單、術後反應輕,但術後效果難持久。
圖2 1919年Passot描述了切除皮膚的除皺技術示意圖。
圖3 1926年Noel描述了橢圓形皮膚切除的除皺術示意圖。
圖4 1928年,Joseph將耳前的切口進行了改良示意圖。
圖5 1931年,Lexer為減少耳前瘢痕,提出S形切除皮膚示意圖。
圖6 1936年,Burian強調廣泛分離對持續效果維持的重要意義示意圖。
圖7 1952年,Seltzer的除皺術中描述了,通過皮下分離切除更多的皮膚組織示意圖。
圖8 1956年Buttkewitz發表了皮下縫合尼龍線矯正鼻唇溝的方法。
第二代除皺術:SMAS分離的除皺術
20世紀70年代產生了SMAS分離的第二代除皺術,從而使面頰下頜區、頸部等處的皺紋和鬆弛外形得到了改善。此期最重要的是SMAS概念的認識。
主要涉及SMAS除皺術, 包括 SMAS 摺疊、重疊、旋轉、切除。
1974 年, T Skoog最早提出了面部表淺肌肉腱膜系統(SMAS)的概念,並首先提出了SMAS分離懸吊的除皺術。這也是面部除皺術進入復興時期的標誌。1976 年, P Tessier 等提出在提緊鬆弛皮膚的同時提緊 SMAS 層, 以加強並延長除皺的術後效果。同年, Mitz 和 M Peyronie 為SMAS提出了確切的定義, 並首次報導SMAS 較詳細的解剖學結構。
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 面部年輕化手術的重點集中於面部的解剖、分離、 SMAS-頸闊肌復位, 以重塑或改善面部下1/3 和頸部的輪廓。
與第一代除皺術比較,多數人認為SMAS除皺術具有如下優點:
1、可以較大張力向上、向後牽拉組織瓣。
2、術後形態自然,無牽拉外貌。
3、效果持久、併發症少。
圖9 SMAS層為面部的第三層結構,較皮膚和皮下組織堅韌,可承受較大的張力。
第三代除皺術:深部平面除皺術和複合除皺術
Hamra於1986年首次提出了深層除皺的概念,要點是:將皮膚相連的頰脂肪墊從顴肌分離,連同下方的頸闊肌及皮瓣一起向上重新復位。該方法由於重新復位了顴脂肪墊,從而能更好地改善鼻唇溝形態。
1992年Harma進一步提出了複合除皺術。該技術以深部除皺術為基礎,術後分離皮膚、眼輪匝肌和頸闊肌的複合瓣。,使它們獲得均等的提升和復位。
Hamra將深部平面除皺術和複合除皺術合稱為第三代除皺術。
圖10 傳統拉皮手術及術後產生的牽拉外貌示意圖。
圖11 以垂直提拉為主的複合除皺,術後形態更自然示意圖。
第四代除皺術:迷你拉皮術
與國外相比,國內除皺術的開展較晚,但發展較快。1984年,張滌生教授發表了《面部提緊術112例報告》。1987年,高景恆教授將SMAS-頸闊肌除皺技術首次在國內開展。1988年宋業光教授首次在國內開展了骨膜下除皺術。
吳佳君院長對第三代除皺術進行了再次升級,通過對面部鬆弛皮膚進行提拉的同時,關鍵在於韌帶的離斷和組織復位,讓臉顯的小一圈,完美打造V臉造型,讓人看著更年輕有活力!
迷你拉皮真人案例揭秘:
求美者30多歲,之前去其他機構做過線雕,但是效果不明顯,半年後又重新出現面部鬆弛下垂,法令紋明顯,下頜緣不清晰。
經朋友口碑介紹,來我院行中下面部迷你拉皮術,術後法令紋消失,面部皮膚更緊緻,下頜緣線條更清晰,整個人顯得更年輕漂亮!
大家有什麼疑問可以留言給我,我會及時回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