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新開缸,先養水,大家都多少聽說過。咱們《養魚說》也寫過很多這方面的文章,並且在平時和新手朋友交流的時候,也不斷地重複這個事情。可就是有非常多的人沒注意,除去很多朋友不知道外。有時候,聊到深入的時候,真的挺氣人的。因為明知故犯的事兒,也不少。
今兒就來跟大家說說,養魚先養水這個理念,或者說這個操作具體是怎麼落地的,因為真的太多朋友理解不到位了。希望大家能收藏,並且認真記好。絕大部分的情況下,只要認真養好水,耐心把這個流程走到位,跑完它,後面的養魚就會非常地順利。
養水的主要目的魚缸新開缸,放了底砂等各種造景材料,或者是裸缸開缸,加魚缸過濾了之後,我們最直接的水源,還是自來水。因為非常簡便易得,而且目前自來水開缸也是最經濟實惠,安全性最高的。相比於什麼井水啊,純淨水啊,這些來說,自來水是最佳選擇。
而自來水是經過人工處理的水質,是自然界的水源經過一系列的人工消毒處理,提取出來能直接加熱燒開後就引用的水。請大家注意「消毒處理」,這個自來水的操作過程,其實就把自然界水體裡的大部分微生物和細菌都消滅掉了。而魚類的生存水域環境,一定需要有微生物和細菌的。
請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句話:魚類的生存水域環境,一定需要有微生物和細菌的!
聽到「細菌」這個詞,大家或許下意識就認為是有害的,千萬要摒棄這樣的誤區,我們的醫學領域,也有非常多細菌的正面應用,所以細菌它並不是都有害。同樣的道理,養魚也是如此。雖然我們對這個領域的研究並未如此深入地去了解到,養魚的水體裡,一共有存在多少種細菌,它們又分別起什麼作用,但是一缸好魚的水體裡面,一定是包含有各種微生物和細菌的。
而養水的真正目的,就是培養出這些微生物和細菌。
你的養水操作是正確的嗎?相信如果能理解到這一步的朋友們,你們再反觀自己的開缸養水操作,就會發現以前的一些所謂的「快速開缸」操作,其實是錯誤的。實不相瞞,大部分的魚友認為,開缸養水就是把自來水裡面的有毒餘氯給消除掉就可以了。所以才會有了魚樂寶這樣的產品,用於處理自來水裡面的氯。而通過前面給大家說明真正養水的目的之後,我們應該可以很清楚地明白,這簡單的除氯,肯定是不能達到養水的目的的。因為加入的這些魚樂寶也好,或者是其他的開缸物質也好,是無法快速培養起微生物和細菌的。
微生物和細菌從何而來?這是一個好問題,也是一個常被我們忽略的知識點。那就是微生物和細菌它們可以「憑空生長」。沒錯,我們完全可以不需要額外添加一些東西,只放自來水,開著過濾,它們就會慢慢地生長出來。這是經過非常多開缸實際下得出來的結果,並不是憑空瞎想。至於具體這些微生物和細菌是如何形成的,恐怕就需要後續不斷地研究了。
這裡不得不提到萬物的能量之源:光。如果能在開缸的期間,讓魚缸每天接收到1-2個小時的自然太陽光照射,那麼這個養水效果會有奇效。
所以這也能側面解答一個問題:開缸需不需要加硝化細菌,在這裡《養魚說》給大家的建議是,不需要。一方面市面上售賣的硝化細菌質量參差不齊,我們不確定加進去的是不是純正的硝化細菌(大部分並不是),另一方面,即便加了硝化細菌,魚缸裡沒有足夠多它們的食物(殘渣或者魚糞),它們也很難短時間迅速增量。
怎麼確定水養好了?最後我們給大家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來判斷魚缸的水什麼時候就算養好了,就可以放魚。一般我們之前都跟大家說,至少開缸養水7天,可是由於不同的魚缸大小,不同的水體大小的關係,所以這個7天的時間,並不是非常準確,一般都要去到10多天。而有的魚友還是比較心急,魚就已經到位等入缸了,這個時候通過測試,我們就找到了一個簡單粗暴的辦法。那就是直接用手摸魚缸的內壁,如果有滑滑的手感(這其實是菌膜),那麼意味著一些菌類已經初步完成培養。
而如果魚缸裡面已經長出褐色的褐藻了,那麼這個時候就可以非常放心地把觀賞魚放到魚缸裡了,不過長褐藻一般是需要開缸後的1個月左右才會出來。如果能有耐心等到長褐藻,我相信你也不是一般的人,至少是能非常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衝動的人,是能沉得住氣的人。
好了,這期關於養魚先養水的文章,就跟大家聊到這兒。希望大家都能做那個沉得住氣的人。
這裡是養魚說,如果你也喜歡飼養觀賞魚,不妨動動手指點個關注,所有養魚所要知道的都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