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氣實在是太乾燥了
靜電也「鬼鬼祟祟」地出現了——
脫衣服時「噼裡啪啦」一陣火花帶閃電
梳頭時頭髮「脫離引力」
摸門把手、水龍頭、電梯按鈕、車門時
感受到電擊般的刺痛
……
今天
「冬天為什麼容易產生靜電」這一話題
上了熱搜榜
你是不是也一樣好奇
靜電究竟是何方神聖?
怎麼夏天不見其蹤影
冬天一來就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靜電有何危害?
怎麼才能解決靜電帶來的困擾?
還記得以前課本上的案例嗎?玻璃棒被絲綢摩擦,就會帶有多餘的正電荷,而綢本身,就攜帶過多的負電荷。如果用毛皮摩擦橡膠棒,情況恰好相反。所謂靜電,就是正負電荷處於平衡狀態或者相對靜止的電荷。那麼,既然已經相對靜止了,為什麼還會產生「靜電現象」呢?可以說,這都是電子(負電荷)惹的禍。我們知道物質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又由帶正電的原子核與帶負電的電子所構成。
碳原子結構
電子生性好動又「經不住誘惑」,當接觸到更具吸引力的物質後,外層電子就會頭也不回地「跑出去」。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電,當電子聚集到一定量的時候,就產生了「靜電現象」。常見的產生靜電的方式通常是摩擦起電以及感應生電。此外,當物體接觸到另一個電體時,也會導致接觸傳導起電。
在日常生活中,各類物體都能產生靜電。從科學上來說,空氣越溼潤,越容易產生靜電釋放,溼潤的空氣,利於靜電的釋放,這也是我們夏天感覺不到靜電的原因。
在冬季,為了保暖我們會穿更多的衣物,且其中許多都是化纖材料(如加絨衣物、羽絨服內外層等)。當皮膚和衣物、衣物和衣物之間反覆相互摩擦,就會產生大量的電荷。
而冬季乾燥的空氣無法及時將這些電荷釋放(當大氣溼度低於40%時,空氣的導電性大大下降),大量電荷積累在衣物的表面,它們一旦遇到導體(如人體、金屬把手等),就會放電,也就是我們常常感覺到的「觸電感」。
■ 靜電會使飛機帶電,不採取措施將嚴重幹擾飛機無線電設備的正常工作;
■ 靜電使電視、電腦屏幕表面容易吸附灰塵,影響顯示清晰度和使用壽命;
■ 靜電釋放過程中產生的電火花,在加油站、運油車、甚至火箭、衛星等高科技設備等場所,都會產生致命的危害。
2021年10月,寧夏石嘴山市某科技公司因靜電引發爆炸。
2020年12月,在加油站,一女子整理衣服後把手伸向油槍,油箱口突然燃起大火。
■ 靜電使皮膚水分流失,進而使皮屑增多,更容易誘發皮膚瘙癢;
■ 靜電吸附的灰塵會落在人體皮膚上,導致斑疹、痤瘡等皮膚病;
■ 靜電攜帶有害物質,容易吸附含有多種病毒、細菌等有害物質的塵埃,人體吸入後會影響健康。
秋冬季節比較乾燥,化纖衣物、毛衣在穿脫時會因摩擦產生靜電,化纖材質接觸皮膚還可能引起皮膚瘙癢。常見的化纖材質包括聚酯纖維、滌綸、腈綸等。要想冬天少發電,衣服(尤其是貼身內衣)、家居用品等儘量選擇純棉、麻、絲或其他天然材質,最好寬鬆輕柔一些。另外,洗衣服可以使用一些衣物柔順劑,不僅能讓衣服柔軟順滑,也能減少一些靜電。
增加室內溼度,因為乾燥的空氣更易積聚靜電。在地上放一盆水或打開加溼器,都能有效增加空氣溼度。勤洗手、洗澡,讓皮膚表面上的靜電在水中釋放掉,防止靜電大量吸附在身體上。另外,還可以通過每天及時塗抹身體乳、護手霜來加強保溼、滋潤皮膚,防止靜電聚集。
觸摸是去除靜電最簡單又最方便的方法,通過接觸可以將體內的電荷進行轉移。在摸水龍頭、觸碰鐵門,門把手等一些容易電到自己的物品前,可以把手掌放在牆壁、地面上去除靜電,也可以先將手部簡單衝洗一下,這樣可以將身上的靜電釋放出去。
多吃蔬菜、水果、酸奶等食品,多飲水,同時補充鈣質和維生素C,西紅柿、香蕉、蘋果、獼猴桃等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帶魚、甲魚可增加皮膚的彈性和保溼性。
這個冬天
不再因靜電而煩惱!
感謝您耗費 · 來閱讀此文
你點的每個「在看」,我都當成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