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寒 發表於 2017-06-08 16:13:38
①利用萬用表選擇合適的擋位。為了提高測量精度,應根據電阻標稱值的大小選擇擋位。應使指針的指示值儘可能落到刻度的中段位置(即全刻度起始的20%~80%弧度範圍內),以使測量數據更準確。
根據電阻的標稱讀取標稱阻值。打開萬用表擋位開關,並根據電阻的標稱阻值將萬用表調到合適的歐姆擋位,如圖152所示。
②利用萬用表校零。
紅、黑表筆短接,調整微調旋鈕,使萬用表指針指向0Ω的位置,然後再進行測試。
使用指針式萬用表檢測時,還需要執行將錶針校(調)零這一關鍵步驟,方法是將萬用表置於某一歐姆擋後,紅、黑表筆短接,調整微調旋鈕,使萬用表指針指向0Ω的位置,然後再進行測試。
注意:每選擇一次量程,都需要重新進行歐姆校零。校零示意圖如圖153所示。
圖153 校零示意圖
③用萬用表測量與讀數。
將兩表筆(不分正負)分別與電阻的兩端引腳相接即可測出實際電阻值。測量時,待錶針停穩後讀取讀數,然後乘以倍率,就是所測的電阻值。
通常,指針式萬用表的歐姆擋位分為五擋,其指針所指數值與擋位相乘即為被測電阻的實際阻值。在觀測被測電阻的阻值讀數時,兩眼應位於萬用表的正上方(即眼睛應垂直觀測萬用表),若錶盤內有弧形反射鏡,則看到指針與其鏡中的影像重合時方可讀數。若指針位於兩條刻度線之間,則除了將刻度線所代表的阻值讀出外,還應再估計一下刻度間的數值,如圖154所示。
圖154 測量與讀數
總結:若萬用表測得的阻值與電阻標稱阻值相等或在電阻的誤差範圍之內,則電阻正常;若兩者之間出現較大偏差,即萬用表顯示的實際阻值超出電阻的誤差範圍,則該電阻不良;若萬用表測得電阻值為無窮大(斷路)、阻值為零(短路)或不穩定,則表明該電阻已損壞,不能再繼續使用。
注意:由於人體是具有一定阻值的導電電阻,所以在檢測電阻時手不要同時觸及電阻兩端引腳,以免在被測電阻上並聯人體電阻,造成測量誤差,如圖155所示。
巨磁電阻到底是什麼東西?
體積越來越小,容量越來越大——在如今這個資訊時代,存儲信息的硬碟自然而然被人們寄予了這樣的期待。得益於「巨磁電阻」效應這一重大發現,最近20多年來,我們開始能夠在筆記本電腦、音樂播放器等所安裝的越來越小的硬碟中存儲海量信息。
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瑞典皇家科學院說:「今年的物理學獎授予用於讀取硬碟數據的技術,得益於這項技術,硬碟在近年來迅速變得越來越小。
通常說的硬碟也被稱為磁碟,這是因為在硬碟中是利用磁介質來存儲信息的。一般而言,在密封的硬碟內腔中有若干個磁碟片,磁碟片的每一面都被以轉軸為軸心、以一定的磁密度為間隔劃分成多個磁軌,每個磁軌又進而被劃分為若干個扇區。磁碟片的每個磁碟面都相應有一個數據讀出頭。
簡單地說,當數據讀出頭「掃描」過磁碟面的各個區域時,各個區域中記錄的不同磁信號就被轉換成電信號,電信號的變化進而被表達為「0」和「1」,成為所有信息的原始「解碼」。
伴隨著信息數位化的大潮,人們開始尋求不斷縮小硬碟體積同時提高硬碟容量的技術。1988年,費爾和格林貝格爾各自獨立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也就是說,非常弱小的磁性變化就能導致巨大電阻變化的特殊效應。
這一發現解決了製造大容量小硬碟最棘手的問題:當硬碟體積不斷變小,容量卻不斷變大時,勢必要求磁碟上每一個被劃分出來的獨立區域越來越小,這些區域所記錄的磁信號也就越來越弱。藉助「巨磁電阻」效應,人們才得以製造出更加靈敏的數據讀出頭,使越來越弱的磁信號依然能夠被清晰讀出,並且轉換成清晰的電流變化。
1997年,第一個基於「巨磁電阻」效應的數據讀出頭問世,並很快引發了硬碟的「大容量、小型化」革命。如今,
筆記本電腦、音樂
播放器等各類數碼電子產品中所裝備的硬碟,基本上都應用了「巨磁電阻」效應,這一技術已然成為新的標準。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公報介紹說,另外一項發明於上世紀70年代的技術,即製造不同材料的超薄層的技術,使得人們有望製造出只有幾個原子厚度的薄層結構。由於數據讀出頭是由多層不同材料薄膜構成的結構,因而只要在「巨磁電阻」效應依然起作用的尺度範圍內,科學家未來將能夠進一步縮小硬碟體積,提高硬碟容量。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