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妊娠期出現腰痠、腹痛,小腹下墜,或陰道少量流血者,稱為「胎動不安」,亦稱「胎氣不安」。
《諸病源候論》「胎動不安者,多因勞役氣力,或觸冒冷熱,或飲食不適,或居處失宜」所致,同時認為本病「輕者轉動不安,重者便致傷墮」。並提出「若其母有疾以動胎,治母則胎安,若其胎有不牢固.致動以母病者,治胎則母瘥」的治療原則。《景嶽全書。婦人規》「凡妊娠胎氣不安者,證本非一,治亦不同。蓋胎氣不安,必有所因,或虛或實或寒或熱,皆能為胎氣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故安胎之法不可執一,亦不可泥其月數,但當隨證隨經,因其病而藥之,乃為至善。若謂白朮、黃芩乃安胎聖藥,執而用之,鮮不誤矣。」
臨床上胎動不安一般分為氣虛、血虛、腎虛、血熱、氣鬱、外傷六種證型
本病類似於西醫學的先兆流產、先兆早產。
常見病因及症狀(l)氣虛:妊娠期,腰痠腹痛,小腹空墜,或陰道少量流血,色淡質稀,神疲肢倦,氣短懶言,面色咣白,舌淡,苔薄脈緩滑。
(2)血虛:妊娠期,腰痠腹痛,胎動下墜,陰道少量流血,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舌淡,苔少,脈細滑。
(3)腎虛:妊娠期,腰痠腹墜痛,或伴陰道少量流血,色黯淡,頭暈耳鳴,小便頻數,或曾屢次墮胎,舌淡,苔白,脈沉細而滑。
(4)血熱;妊娠期,腰痠腹痛,胎動下墜或陰道少量流血,血色深紅或鮮紅,心煩少寐,口渴喜冷飲,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5)氣鬱:妊娠期間,腰痠胎動,腹痛隱隱,下血黯紅,精神抑鬱,心煩易怒,脅肋脹痛,噯氣食少,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
(6)外傷:妊娠期,跌僕閃挫,或勞力過度,繼而腰腹疼痛,胎動下墜,或伴陰道流血,精神倦怠,舌質正常或稍黯,苔白,脈滑無力。
病情分析與鑑別(1)氣虛胎動不安與血虛胎動不安:均為虛證。氣虛者,多因孕婦體質贏弱,或脾胃素虛,中氣不足,或孕後得疾,損傷正氣,氣虛不能載胎、護胎,以致衝任不固,胎動不安;血虛者,多由素體血虧,或孕後患病,損傷陰血,衝任不足,無以蔭胎,以致胎動不安。其辨證要點為:氣虛胎動不安,必兼面色咣白,氣短懶言,畏寒,舌淡,脈弱等,血虛胎動不安,必兼頭暈心悸,面色萎黃,皮膚不潤,脈細無力等。臨床上,氣血兩虛胎動不安者,亦較常見.
(2)腎虛胎動不安:多因稟賦素弱,先天不足,或房室不節,耗傷腎氣,或屢孕屢墜,損及下元,以致衝任不固,胎動下墜。辨證要點在於腰痠疼痛,兩腿軟弱。惟腎虛胎動不安.尚有陰虛、陽虛之別。腎陰虛者,應有陰虛內熱之象,如面色潮紅,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乾不欲飲,舌紅而幹,脈細數等。腎陽虛者,應有元陽不振之象,如四肢不溫,面如積塵,尿頻或失禁,舌質淡,脈沉細,兩尺尤弱等。
(3)血熱胎動不安:多因素體陽盛,懷孕後陰血聚以養胎,陽氣愈亢,陽盛則熱,熱擾血海,損動胎元,或孕後染疾,邪熱下擾衝任,以致胎動不安。辨證要點為:小腹脹痛,腰痛痠楚,口乾咽澡,下血鮮紅。
(4)氣鬱胎動不安:多因孕後憤怒傷肝,肝氣鬱滯而致胎動不安。辨證要點為:必見肝鬱證候,如精神抑鬱,心煩易怒,脅肋脹痛,噯氣食少,脈弦滑等。
(5)外傷胎動不安:多因跌僕、挫閃或持重涉遠,損傷衝任,氣血紊亂,不能載胎,養胎,以致突然胎動不安,腰痠腹痛,陰道下血。
胎動不安、胎漏、妊娠腹痛三者,關係極為密切。妊娠腹痛若繼而腰痠、陰道下血;或者胎漏兼見小腹下墜疼痛、腰痠者,均屬胎動不安。因此,妊娠腹痛與胎漏,乃是胎動不安之輕症;胎動不安,則是妊娠腹病及胎漏之重症。
艾灸取穴艾灸體會胎動不安的診斷首在確定其胎未殞,而後細審陰道流血的量、色、質,腰痠腹痛的性質、程度,並結合全身症狀進行綜合分析。治法總以安胎為主,安胎之法又有補腎、扶脾、益氣、養血、清熱、祛瘀的不同。另外,由於胎動不安常是墮胎、小產的先兆,施治本病之時,尚須觀察患者腰腹疼痛的輕重和陰道流血之多少,適時結合婦科及有關的輔助檢查,一經確診墮胎,小產難免者,即不可再行安胎,當以去胎益母為要,以免變生不側。
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避免優鬱惱怒和思想過度緊張。儘量避免一切可以引起子宮收縮的刺激,如重複的陰道檢查等。應禁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