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的孩子今年三歲半了,是個乖巧可愛的小女孩,性子安穩沉靜,話不多,卻很討人喜歡。然而在孩子上了兩個月幼兒園後,突然聽到老師反應說這孩子不太合群,總是喜歡一個人呆著,不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也不願意參與到幼兒園組織的活動中。
於是,朋友很是著急,她怎麼也想不通平常乖巧的孩子怎麼在上了幼兒園後變得不合群呢?其實,小朋友不合群的原因有很多,想要改善孩子不合群的現象,必須老師和家長一起努力。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有哪些。
1.因與外界接觸機會少導致的不合群
有些小朋友在上幼兒園之前,家長很少帶出去玩,而父母也比較喜歡宅在家裡,或者孩子由爺爺奶奶帶大,老人由於體力有限很少帶出去玩。在孩子上了幼兒園後,由於缺乏與同伴交流玩耍的經驗,對外界環境的改變無法適應,最終導致沉默寡言、孤僻。
2.因不適應幼兒園生活導致的不合群
孩子在上幼兒園前,總是被父母、長輩包圍著,一家人都圍著他轉,他也習慣了世界以他為中心,總是能聽到爸爸媽媽誇他「真棒」「真努力」「真聰明」。而進入幼兒園後,老師要面對一大堆小朋友,其中有的小朋友更乖,表現更出色,老師經常會表揚其他小朋友,這時孩子就會產生心理落差,從而不喜歡這種不以自己為中心的環境,產生厭學情緒。而上例中的小朋友就是這種類型。
3.因自理能力差而導致的不合群
在集體生活中,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位小朋友,這時對於一些生活能力差的孩子而言,就會產生困難。比如小朋友們一起吃飯,大家都很快就吃完了,而一些能力差的孩子卻只吃了幾口,總也吃不飽的話他就會厭棄這種生活;小朋友能夠自己上廁所,而自己因為能力差,每次上廁所都要老師幫忙,要不選擇忍著。孩子因為自理能力差,又不想麻煩別人,又會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這也會導致孩子不喜歡這種集體生活,想要逃離這個集體。
4.孩子太霸道,最終導致被小朋友孤立
有些孩子在上幼兒園前,被爸爸媽媽寵著,在家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小霸王,吃飯時他先吃,玩具都是他的。而孩子一旦進入集體生活中,他會發現為什麼好吃的不再是他一個人的。這時他進入這種集體生活後卻無法適應,會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表現得霸道強勢、我行我素,這時小朋友們就會不喜歡和他玩,從而把他孤立掉。
既然我們知道了孩子不合群的原因,這時我們就要學著去解決它。具體的方法有很多,我們列舉幾個常見的更具針對性的方法。
1.增強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使其儘快適應集體生活
父母要和老師及時溝通,如果老師反應孩子一天都不怎麼上廁所或者吃飯沒吃幾口的話,家長就需要考慮是不是孩子由於缺乏這方面的能力,而導致的不合群。這時我們就要給孩子補課,在家裡訓練孩子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穿衣,讓孩子儘快提高能力,使其不再恐懼集體生活。
2.鼓勵孩子多交友,可邀請孩子到家裡來玩
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肯走出去,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父母可以讓其他小朋友來家裡玩。比如在孩子生日的時候,父母可以邀請其他小朋友來做客,一起切蛋糕、做遊戲,孩子在自己家自然身心會放鬆,也能以主人公的姿態去接待每個朋友,這在無意中就會增強孩子對交友的興趣,讓孩子感受到擁有朋友的快樂。
3.多帶孩子去戶外玩,嘗試接觸不同的朋友
在戶外,孩子看到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綠油油的草,自然身心放鬆,這時更有利於他交友。在戶外,很多小朋友們在一起,大家會一起排隊、一起遊戲,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更容易掌握和接受朋友間交友的一些規則,也會變得更開朗、活潑。
4.多與周邊人溝通,儘量消除孩子不合群的因素
孩子不合群除了性格、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因素外,也有一些是外力,比如來自朋友的嘲笑、老師的忽略。這時家長要與老師、小夥伴多交流,讓老師適當多關注孩子一些,多給予孩子一些鼓勵,了解一下小夥伴們為什麼會嘲笑自己的孩子,比如是不是自己孩子不愛乾淨,或者是不是自己孩子總霸佔著玩具。這時就要鼓勵和督促自己孩子勤洗澡、勤刷牙,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的樂趣。
5.要獲得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使孩子樂於融入集體
如果在一個集體中,老師能做到不偏不倚,對每一個小朋友都能平等、尊重、關愛,小朋友們能夠互幫互助,那孩子接觸時間長了,也會慢慢敞開心扉,去融入這個集體。所以,家長需要了解一下,孩子到底處在一個怎樣的集體中,為什麼孩子不合群,是老師偏心?是同學不友好?這些家長都要了解,並及時改善這種情況。只有用愛滋養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健康的、樂觀的、充滿愛心的容易融入社會的孩子。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讚、轉發,是對我最好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