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產品出口大陸減少 須務實檢討
根據臺「農委會」統計,去年臺灣農產品出口大陸大幅減少。對於這種變化,「農委會」認為主要是去年臺灣接連遭受寒害和颱風,由於氣候因素影響,導致產量大跌,不足以供應外銷所致。這種不敢面對現實,只求粉飾太平的心態,顯然不會解決問題,預料今年臺灣農產品外銷大陸,很可能還會持續衰退。
-
臺灣農產品外銷告急,急需大陸來解救?
香港新聞網9月22日電 臺灣農產品外銷量今年大幅銳減。作為島內農產品最大「消化」地的中國大陸,如今進口量卻出現下滑趨勢,究其原因,似乎不只是受新冠疫情影響這麼簡單。
-
臺灣出口大陸屢創紀錄民進黨「兩岸脫鉤論」成笑柄(日月談)
原標題:臺灣出口大陸屢創紀錄民進黨「兩岸脫鉤論」成笑柄(日月談)臺灣今年前11個月對大陸(含香港)出口佔比達43.8%,刷新近10年來最高紀錄。這放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早被扣上「親中賣臺」的帽子一百回了。想當年,臺灣對大陸出口佔比39%之際,民進黨就對馬英九當局罵破了嗓子。
-
臺灣農產品最大出口地在大陸,疫情將衝擊臺外銷市場
大陸多年來為臺灣農產品最大出口地,根據島內最新貿易統計資料,去年臺灣出口大陸農產品金額達12億7583.8萬美元,佔總出口值的22.9%,出口量為56萬4481噸;比前年金額增加0.7%,出口量增7.6%,雙創新高。
-
陸客銳減臺灣鳳梨酥產值大減五成,島內業者擔心政治波瀾
臺中市糕餅商業公會理事長蔡萬財表示,臺灣糕餅受到陸港澳人士青睞,過去陸客來臺鼎盛時期,創造驚人的糕餅伴手禮產值,臺灣糕餅的外銷市場也是以大陸為最大宗。假如未來兩岸因為政治因素,而失去大陸經貿市場,對糕餅業外銷衝擊劇烈,可能要轉向開拓東南亞、日韓市場,但訂單量應難以替代大陸市場。
-
誰把臺灣農產品賣到大陸?蔡英文、韓國瑜吵翻天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數字上放大無用 農漁民實際收入沒改善蔡英文近日在社交網站上宣布,2018年臺灣農產品出口總金額突破54億美元,創20年來新高,賣到大陸的農產品同樣破紀錄;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14日也以「空前的農產外銷量,猶如你在我心的重量」的貼圖,祝福大家情人節快樂。
-
臺灣生鮮農產品直送大陸 兩岸農業合作前景更廣闊
這一航線的開通將為兩岸農民帶去哪些福利,又會對兩岸的農產品貿易帶來哪些影響呢? 平潭臺灣農漁產品交易市場位於福建省平潭縣澳前臺灣小鎮。今年2月,這裡剛剛揭牌成立,從臺灣高雄運來的農產品一大部分都被運輸到了這裡。釋迦、蓮霧、鳳梨、茂谷柑……這些平時很少見到的臺灣水果,吸引了不少遊客和市民駐足品嘗。 平潭市民曾珍:農漁市場很好,便於我們平潭人民吃到新鮮水果。
-
國民黨前「立委」:RCEP讓臺灣農產品外銷大陸岌岌可危
更糟糕的是,中國大陸也不一定要跟臺灣買農產品,大可以從越南、泰國或其他東南亞國家進口成本更低、品質也不錯的農產品,這對臺灣農漁畜牧業帶來的衝擊太大了。 中國大陸及東協都是臺灣重要農產品出口地,根據「農委會」網站統計資料,臺灣農產品今年1到10月主要出口國家或地區,前十名為中國大陸20.7%,日本16.3%,美國13.7%,香港7.9%,越南7.2%,泰國4.6%,韓國4.5%,澳大利亞2.4%,馬來西亞2.2%,加拿大2.2%。
-
臺灣農產品23%銷往大陸,島內專家自信:大陸不會中止ECFA!
臺灣地區專家:RCEP不會影響臺灣地區農產外貿此前,RCEP的出臺曾在臺灣地區引來了極大的關注,尤其是臺灣地區的農業從事者。在他們看來,RCEP不包含臺灣,也就意味著臺灣地區的農產品在亞太地區不再具備優勢了,畢竟RCEP的成員國之間關稅都很低甚至部分商品實現了零關稅,那麼相應地出口的農產品的價格也會很低。
-
蔡當局卡臺灣農產品銷大陸令人憤怒
蔡當局卡臺灣農產品銷大陸令人憤怒 2019年07月10日 10:0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兩岸快評第66期】 據臺灣《聯合報》7月6日報導,臺「調查局」上周啟動選舉查察,並首度將「陸企採購農產品」列為所謂「境外資金介入選舉」,懷疑大陸可能借採購農產品「為特定候選人拉抬造勢」,「影響選舉」。
-
臺灣農產品商:大陸是最重要外銷市場 盼兩岸關係好產品旺銷
多位臺灣農產品展商受訪表示,大陸是最重要外銷市場,盼兩岸關係好,產品旺銷大陸。 高雄月光山蔬果運銷合作社此次參展帶來金鑽鳳梨、蜜寶火龍果等特色水果及醬鳳梨等加工農產品。該合作社負責人桂在興說,臺灣盛產亞熱帶水果,他們種植的鳳梨等水果口感好、品質上乘,廣受島內外歡迎。 「大陸是我們最重要的外銷市場。
-
臺灣農產品最大外銷市場仍是大陸
據臺灣官方統計資料顯示,去年臺灣出口大陸農產品金額為12億7583.8萬美元,佔總出口值的22.9%,出口量為56萬4481公噸;比前年金額增加0.7%,出口量增加7.6%,雙創新高;尤其臺灣重要農產品如稻米、鳳梨、芒果、蓮霧、蜜棗、釋迦等品種的數量和價格均出現成長現象,不過茶葉、
-
前「農委會主委」:停ECFA,臺灣農產品可能崩盤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將在9月屆滿10年,臺灣安全部門近期研判大陸可能片面中止協議。針對大陸中止ECFA協議的可能性,陳志清表示,ECFA在9月將期滿,陸方中止協議的可能性高,因為兩岸關係對立,再加上ECFA整整十年過去,兩岸貨貿、服貿協議皆未談成,讓陸方更有理由停止履行協議。
-
多買臺灣水果?沒了「兩岸一家親」,臺灣農產品不再那麼「好吃」
只是,蔡英文當局都進入第二個任期了,臺灣民眾看到的是,東南亞的產品與臺灣是競爭關係,東南亞的旅客無法彌補陸客的缺口,臺灣的水果更是進不了東南亞市場。與此同時,許多臺灣朋友發現,沒了「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兩岸一家親」,大陸消費者對臺灣農產品的熱情在下降。畢竟在當下,人們對消費品的忠誠度,既有對品質的追求,還有文化情感上的認可。
-
臺灣農產品不賣大陸了?
除了派人出面進行美國進口廋肉精豬肉的宣傳以外,臺灣農業主管部門拿著臺灣民眾的稅款大肆揮霍,為美國進口廋肉精豬肉打了一系列的宣傳廣告。 此前有臺灣的民意代表表示,臺灣農業主管部門在《科學人》雜誌上刊登的有關美國進口廋肉精豬肉的廣告,是用本該拿來補助臺灣農戶的錢辦理的。
-
央視:操弄「兩岸脫鉤」 臺灣經濟將萬劫不復
來源:央視網當下,臺灣農產品正值盛產期,但疫情衝擊等多種因素導致農產品滯銷,島內農戶愁苦無奈。△大陸是臺灣農產品最大銷售市場,卻被民進黨當局刻意忽略面對困局,民進黨當局不是千方百計為民解困,反而以疫情為藉口,暫停了兩岸「小三通」和「大三通」,航空也只剩下飛北京、上海等幾條航線,這對愁眉不展的臺灣果農無疑是雪上加霜。
-
只有大陸更願買臺灣農漁產品,臺議員:臺灣農業失去ECFA影響大
對此,朱信強表示,臺灣農產品有ECFA都可能滯銷了,如果沒有ECFA,執政當局能不能找到替代通路?就他觀察,臺灣周邊區域,就只有中國大陸對臺灣的農漁產品有更積極的購買意願,如果未來增加關稅10至20%不等,這些利潤都會變薄,轉嫁到產地農民身上。如果要「脫中」,怎麼脫,這實在是一個難解的習題。
-
臺灣工業總會白皮書公布!疫情期間臺灣對大陸出口增加,想「離開...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倪浩】臺灣經濟的重心到底維繫在哪裡?民進黨當局所謂的「新南向政策」、中美衝突以及疫情爆發因素,進一步強化臺灣產業「全球多元化布局」的衝動。但臺灣最大工業行業組織臺灣工業總會近日發布的白皮書顯示,兩岸經濟深度融合使得臺灣已無法割捨大陸。尤其疫情以來,大陸對臺灣經濟模式的影響進一步凸顯。
-
ECFA可能被大陸廢止 臺灣學者警告大陸:廢止後兩岸越走越遠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俗稱ECFA)籤訂10年,外界不斷有可能大陸會終止ECFA的疑慮。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副執行長李淳表示,ECFA沒有所謂的10年條款,只有內建的終止條款。不過如果ECFA終止,李淳斷言兩岸經濟上會越來越遠「永遠沒有回頭路」。
-
大陸經濟很依賴臺灣?專家:兩岸互相依賴才是真相
事實上,臺灣依靠大陸,大陸也需要臺灣,兩岸經貿相互依賴才是真相。 首先,大陸市場對臺灣的重要性眾所周知。自本世紀初兩岸先後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兩岸貿易規模迅速擴張,大陸開始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據統計,2020年1至11月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是2356.9億美元,佔大陸進出口貿易額的5.4%。其中,臺灣從大陸獲得的貿易順差高達1277.3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