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在企求圓滿,倒不如「求缺」

2021-02-24 正能量收穫

朋友做手工飾品,常會用到一些有「瑕疵」的珠石。這些瑕疵,或是紋理上的,或是被磕磕碰碰過。

按照她的說法,她做東西,從不刻意去迴避這些不完美的材料,也不會想著用技巧、工藝的方式將「缺陷」藏起來,而是視其為自然、為材料本身所具足的一部分。

而,雖然從未視缺為缺,但出於銷售時負責的態度,她也會主動向客人們展示這些所謂的瑕疵。

缺,在通俗意義上,並不是什麼討喜的東西。

缺點、缺陷,要麼是需要藏起來的,一如「藏拙」;要麼是需要拿別的東西去補足的,比如「取長補短」。人,似乎是出於本能般地,在追求圓滿的狀態,或想要於外呈現完美的自己。

然而,人生總有缺憾。隨著年歲、閱歷的不斷增長,人似乎也從一次次的缺憾中領會、思索到了不同的東西……

《道德經》中有「大成若缺」;曾國藩以「求闕」二字給自己的書齋取名;手邊亦有一本豐子愷的散文集,名為《人生求缺不求滿》……

「缺」這個字眼,剝開它貌似略顯侷促、不堪的表層,其內在,仿佛就是一層一層、無窮無盡的訴說。而想要讀懂它,密碼唯是時間、經歷和成長。

缺,是不完美。

一把年代久遠的古琴,時間在琴身上留下深深淺淺的斷紋,如牛毛、如流水。

一隻陶工隨興而作的茶碗,自然之神力終化為碗底斑駁,天生,而天真。

有時,似乎正是那些看似殘缺、看似不完美的部分,轉而一眼,成了美的關鍵。

讓人忍不住好奇,缺,以美見於世,究竟是怎樣的因緣?

想到了青瓷開片,起初亦非人為,而是天作。

那是由於坯體,與釉面的膨脹係數差異,所導致釉面裂開的一次「工藝事故」。

而當人在裂開的縫隙中發現別樣的美感,並且試圖尋求這種「缺陷」產生的規律,便成了如今我們所熟知的「金絲鐵線」。

裂痕,由此轉而成為一種紋理、一種美的表達。

想到了金繕工藝,器物殘損之後,應該何去何從。

先人用大漆修補,稱之為金繕。而神奇的是,這種工藝在審美的進程中,逐漸由「藏」到「顯」演變。慢慢不再講究修繕如新,反而讓「殘缺」變成了物之第二次生命的起點。

金繕之物,仿佛是一個帶著前世故事而生的人,已非昨日模樣,而這種美,又何其有力量。

想到了人,那些笑對容顏老去的人。

演員樹木希林,在她的紀錄片中有一個鏡頭始終讓我印象深刻。

老太太照著鏡子,摸著臉上的皺紋說,「不錯嘛,這個皺紋,我是挺喜歡的,但大家好像不太喜歡。這皺紋可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不露出來就太可惜了。」

實在是可愛又從容啊!

慢慢發現,因「缺」之不完美,所呈現之美,背後仿佛都共有一種生命的從容,從容接受人的老去,從容接受物的殘損,尊重自然的規則,尊重時間的力量。

而仿佛,正是這種從容而非膽怯,顯缺而非藏缺的態度,可以打破一切美的既有定義,重新劃出美的規則。

缺,也是空缺,是留白。

是當人閉上雙眼,放鬆四肢,深深呼氣,再深深吸氣,於此一呼一吸間,身心的感受。

傳統的東方式審美,尤其在意人的感受與傾聽。

而「留白」,是營造意境、敘寫訴說,最為靈動的方式。

南宋畫院有兩位非常有名的人物,人稱「馬一角「的馬遠,和人稱」夏半邊」的夏珪。

所謂「一角」、「半邊」,意思是,他們的畫,特點在於主體只佔畫面的一部分,而留出了大量的空白。

這種構圖方式下所繪之畫,一改早前北宋,宏大、飽滿的氣質,而變得詩意、靈動。

比方馬遠的《寒江獨釣》,倘若將空茫茫的畫面用實相填滿,或是想像將主體放大比例,而去掉空白的部分,那麼原本畫中所傳達的蒼茫、蕭肅之感,便會少去幾分。

再或是夏珪的《松溪泛月》,視線從近處向遠處推去,從近景的樹、中景的舟往外,好像是一片無盡的空。忽然,正在你猶疑之際,發現一輪圓月孤傲傲掛在空中,恍然大悟,「哦!原來所經之留白,是那水天一色的意境。」

缺失的留白,本質上,或就是東方人的含蓄

在感知當中,缺、空、無,從來都不是真的沉默,而是表達者,在斟酌之下,再沒找到比留白更為準確的表達。而觀者,於空缺之中,所能接收、感受到的,也可以達到比從具象中去感受,更為細膩、生動的程度

中國人斟一杯茶,都講究七分滿,而留三分空。有人講,這三分是體貼,不至於對方被熱茶燙手;也有人說,這三分是人情,茶淺而留,心意就在這三分餘地裡。

而無論是哪一種解讀,這三分空缺都不是真的空缺。

留白,一如人所欲表達,卻無法突破語言的局限,倒不如沉默裡,留下萬語千言。

越來越發現,缺與滿、空與色、光與影、虛與實……很難講,誰是誰。從表達的層面,沒有真的空缺,甚至空缺也可成為最為豐滿的表達。

或許靈動、富有生機之態,應於兩者之間,或全無兩者中去尋找。它是流動的也是互相成全的。

缺,是小滿未滿。

想起若干年前,有朋友開了一家小館子,取名小滿。當時我問他為何取這個名字,他回答,「因為人生小滿未滿,是一個很妙的狀態。」

想來朋友所謂「小滿」,大約是一種未完成的狀態。這個狀態,強調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它是動態的,變化中的,因而也更富有生機和生命力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想到曾國藩寫給家人的一封信。

他有一次寄錢回老家,執意要將其中原本可用於自家還債的部分,拿來先救濟親族,他在信中向自己的祖父母稟告其中緣由。

寫道,「……孫所以汲汲饋贈者,蓋有二故。一則我家氣運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

持盈保泰、求缺有餘,是曾國藩一生的人生哲學。

缺,或許也是知足常樂。

我很愛豐子愷先生的畫,日常,瑣碎,平靜,淡然。

人生漫漫,「平常」註定會佔據大部分的時間,而同時,變化的發生又總是始料未及。

若一個人總是望著要圓滿,圓滿就變成求而不得的東西;而如果抱著求缺之心,能從平常之中尋找樂趣,理解無常是人生常態,那麼或也可做到「日日是好日」

雨來了,便躲雨喝茶;車壞了,也可施施然看看田野風光……

而當不期而至的雨、壞了的車,變為人生的挫折與困苦,若心態未變,無常便亦是平常,求缺,也是一種內心的圓滿。

越成長,越能接受所謂缺憾、遺憾。

於我,它似乎是人生取捨功課的一部分。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繼而為人、處事,在解決一切問題的過程中,慢慢學會去繁從簡,包容不完美,反而比較不容易本末倒置。

扭缺為盈,則需要更為更為從容的心態。

想到那位做手工的朋友,總是給我一種踏實、活在當下的感覺。或許,這也與她如何看待一塊石頭的缺陷、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關聯。

不完美之缺,如何成為一種大美;空無一物之缺,如何成為一種表達;人又如何在求缺之中獲得內心的圓滿……似乎都在一念之間,而這一念,做到又並非容易之事。

人總是在企求圓滿,倒不如「求缺」,隨興知足。

不完美,未完成,當下或即永恆。

↓↓↓點擊閱讀原文,品讀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求缺。缺,或許也是知足常樂
    而,雖然從未視缺為缺,但出於銷售時負責的態度,她也會主動向客人們展示這些所謂的瑕疵。缺,在通俗意義上,並不是什麼討喜的東西。缺點、缺陷,要麼是需要藏起來的,一如「藏拙」;要麼是需要拿別的東西去補足的,比如「取長補短」。人,似乎是出於本能般地,在追求圓滿的狀態,或想要於外呈現完美的自己。然而,人生總有缺憾。
  • 人總是企求好茶需要配好壺,好花需要配好瓶
    人在順境時鬥志高昂是種滿足,人在失意時回歸自然感悟平靜也是種收穫,只有經歷種種得失成敗的體驗,人生才能獲得完滿。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而是用來愉快地生活,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潔,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麗。智慧的人隨時從周圍取得快樂,沒智慧的人希望別人給他快樂,要得到快樂的生命,就先要有快樂的思想,快樂其實很簡單,無爭、無欲、無求。
  • 求而不得未必是遺憾
    沒有長大的年紀,總是無憂無慮。記憶中最深刻的情景便是早晨起來推開窗,樹上地上全是厚厚的積雪,天地間白茫茫一片。我們趴在床上,父母圍在火爐邊烘烤衣服。火熱的感覺溫暖胸膛,不論後來身在何處,多麼艱難,一家人在一起的畫面總是激勵我前行。
  • 媽媽被扯頭髮拽倒,小男孩護母心切跪地大哭求放過:叔叔,求求你
    視頻中,一男子抓扯著一女子的頭髮將其猛然拽倒在地,一旁女子的兒子跪地哭求男子放過媽媽。當日,官方發布通報,稱該事件系會車引發口角所致,已將涉事男子依法傳喚至派出所進行調查,將女子送醫檢查,經查發現女子身上多處軟組織擦傷。目前,警方已受案調查,該案正在辦理中。
  • 感情的世界裡,與其求而不得,不如趁早放下
    「求不得不如放下」感情,從來都不是簡簡單單隨隨便便的兩個字,感情兩個字裡往往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東西了。我希望你能夠明白,在這個塵世間,感情一直以來都是一件非常寶貴的事情,並不是每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能夠擁有這樣美好的感情的。一直以來,感情也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感情一直以來都是兩個人的事情,即使你對感情充滿了期望又如何,即使你為了感情付出了那麼多又能怎麼辦呢?其實吧,我希望你能夠明白:感情的世界裡,與其求而不得,不如趁早放下。
  • 【心語】求人須求大丈夫,醉後添杯不如無!
    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意思是說,請求人幫助就去求真正的男子漢,救濟別人就救濟那些急需救濟的人。口渴的時候一滴水也如同甘露一般甜美,喝醉酒後再添杯還不如不添。求人並不算什麼良好的行為,但也不算什麼惡行,即使所求之人是胸懷四海的大丈夫、真君子,或者是自己最親的人、摯友,但次數多了,除了特殊得很的關係外,絕大多數人是會反感的。
  • 鞋販求"神"不如求求"王一博"
    只不過同樣也是大部分人都在這個過程中茁壯成長為一顆綠滴滴的小韭菜,球鞋市場千變萬化,「財富密碼」轉瞬即逝,即使是鞋販子也得每日焚香沐浴拜拜神依史丹尼看,都21世紀了,我們要拒絕封建迷信,作為一名鑑定的唯物主義者,求神不如求求王一博。
  • 唐密 大隨求菩薩
    大隨求菩薩功德如其名號,賜與眾生願望圓滿。所求願望皆能成就。記得2011年在北京知道一劉先生。因為家離公司稍遠,,高峰期路上汽車多常塞車。劉先生為開車上下班,在路上耽誤太長時間非常苦惱。一日,幾人在一起閒聊,聊著聊著又聊到路上塞車問題上來了。
  • 與其生氣,不如振作起來,與其抱怨,不如改變,求人不如求己
    路邊不起眼的石頭時,誰也不會放在眼裡,你要做展廳裡昂貴的鑽石才能受到人們的景仰翻臉不如翻身振作起來,生氣不如爭氣做好自己只有能力強的人,才能有實力反擊的所有不公平力量人一輩子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挫折或不公平的待遇
  • 求財的能得財,求官位的能升官,想生男孩生男孩,求富貴長壽……念這部經都會圓滿
    阿底峽尊者的傳承非常清靜、圓滿,很殊勝,加持力非常大。阿底峽尊者曾經在印藏兩地就是靠度母的加持力,各種的弘法事業做得非常非常得圓滿。阿底峽尊者來藏區弘法利生,特別是拯救藏傳佛教,這個都是度母的加持。阿底峽尊者到了藏區,度母又給他找了正法傳承的弟子 — 仲敦巴大師,因此阿底峽尊者的各種的事業都是度母的加持,在度母的加持下,圓圓滿滿的。
  • 適合發圈的高情商句子:人生不能太圓滿,求而不得未必是遺憾
    適合發圈的高情商句子:人生不能太圓滿,求而不得未必是遺憾1:世間最好的默契,不是有人懂你說出的故事,而是有人懂你說不出的心事,「懂」是世界上最溫情的語言。(自拍照)2:心只有一顆,不要裝的太多,人只有一生,不要追逐的太累。(自拍照)3:如果不能鍾情手一人,那就撩遍全世界。(失戀時發)4:自己喜歡的東西,又何必問別人好不好。(堅持時發)5:感情裡沒有壞人。只有不愛你的人。
  • 下一個月,求而不得,與其痛苦,不如放手的三大星座
    巨蟹座巨蟹在愛情中是膽小的,因為越是在乎,他們就越患得患失,難以承受如此真誠之後所換來的不一定是好結果,所以巨蟹總是顯得有些怕愛。儘管對愛情有了期待,而巨蟹對溫暖和愛卻十分執著,但求而不可得,內心的期待遲早也會變成失望,此時,巨蟹會斬釘截鐵地放手。天蠍座天蠍沒有安全感,他們的感情不能被傷害,所以他們選擇謹慎,值得愛,也可以被愛,他們害怕心境的變化,特別是經歷過以後,更是難以相信。
  • 「求人不如求己」的上句?鄭板橋僅用6個字,說透成功的真相
    比如我們都知道的這句「求人不如求己」。很多人會用於勸人獨立、自強等。這是對的,但也不全對。這句話,其實出自清代詩人鄭板橋的一首詩,題為《籬竹》。仍將竹作芭籬,求人不如求已。想要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本意和真諦,就不能不從鄭板橋的這首詩所反映的他對「墨竹如人」的情有獨鍾開始。
  • 求人不如求己
    家周邊的看過了,還要看遠處的,甚至漂洋過海只為求一個答案。哪個答案?自己也並不知道,只是那段時間,是人生最迷茫的階段,有很多事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處理,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了「算命」這裡,沒有想到自己的問題,只是把一切不順和迷茫歸結於命,想從命中找到一種安慰和解答。
  • 缺愛的人該怎樣談戀愛?
    有沒有心甘情願付出不求回報只要對方不離開自己,哪怕做個舔狗都樂意的男生?這些人往往極度缺乏安全,害怕沒有人會愛自己,無論是面對愛情還是友情都抱著一種近乎神聖的熱忱。為什麼?因為他們缺愛。童年時期愛的缺失,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影響導致他們長大後特別渴望在其他方面補償回來。這些人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成為兩種人,一種是積極型缺愛,另一種是消極型缺愛。1.
  • 中裡巴人話健康——求人不如求己
    除了這一條條源自生活、直擊你我的話語,還有一組數據讓人震驚不已:在中國,20%的人患有慢性病,76%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每1000人中,就有4個人罹患癌症但聽了《求醫不如求己》暢銷書作者中巴裡人的話,她堅持叩首兩個月,現在臉上的斑基本上看不見了。這是什麼原理呢?原來,在叩首的時候,氣血會順著脊椎,源源不斷地把身體儲備的一些能量、血液就給灌注到頭上去了。
  • 有錢時,不交五友;沒錢時,不求五人!白家人必看!
    沒錢了,談論理想,只會遭人嘲笑。人活著,無論有錢還是沒錢,看清人,學會看人,別隨便交友,別隨意求人。4.有錢時,不交歪門邪道之人。這樣的人,真應該人人遠離。如果你有點錢,這樣的人就會利用你,以達到他的目的,到時你落得個同謀的下場。5.有錢時,不交心機太重的人。這樣的人,總是嘴上和你真心,其實背地裡不知道又有什麼打算,這樣的人,只會利用你以成就自己。
  • 求求了 千萬別亂送女友護膚品
    求求了,千萬不要再送你們女朋友護膚品了!當然,如果已經「老夫老妻」,了解自己女朋友的膚質,或者旁敲側擊了解到女朋友想要什麼,那自然可以放心大膽地買買買。
  • 和平精英求求你動作怎麼獲得 求求你動作獲取方法
    求求你動作是跪下雙手合併求饒,是在2020年1月4日上線巧克力工廠皮膚上線參與活動兌換的。
  • 延禧攻略高貴妃臨終前,倒在乾隆懷裡,求了兩件大事,讓人心疼
    可就是這麼一個孤傲囂張的人,在她用盡力氣給皇上跳最後一舞,最終倒在乾隆懷裡的時候,我們卻恨不起她來。嫻妃故意把她被害的真相告訴她,以此來刺激她。以高貴妃跋扈的個性,為什麼不立刻尋求報復,而選擇給皇上跳最後一支舞呢?1、 魏瓔珞的復仇富察皇后為失去二阿哥消沉了三年,如今終于振作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