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印度,
可能第一聯想就是威猛的「神油」
第二聯想就是會跳舞的「電影」
一直以來對印度電影都有些「牴觸」心理,
並不是因為電影拍得不好,
電影本身故事性並沒有什麼問題,
反而還挺優秀!
但偶爾穿插的「印度舞」總讓我跳戲,
紅紅黃黃的一堆人猛然跳出來,
總給我一種「西紅柿炒雞蛋」的既視感,
看得我「特餓」,
給我減肥道路上添了不少堵。
雖然很早就知道《印度合伙人》(也叫護墊俠)這部電影,
但是一直沒敢看,
直到最近吃飯的時候,
本著「下飯」的訴求打開了這部電影,
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故事情節暫且不提,
因為我畢竟是個俗人,
對待電影只希望看到一個完美的結局即可,
這部電影不但滿足了我庸俗的觀影心態,
同時還給了我不少的「創業啟發」
邊看邊拿小本本記了不少內容,
害得我飯都忘了吃。
今天就分享給大家,
果然,
「成長來自於生活」
《印度合伙人》裡的8條創業啟發
1、賦予情感的品牌故事
很多人以為品牌故事就只是編一個好玩的故事,其實這是極不靠譜兒的,一個好的品牌故事,不僅要賦予這個品牌性格,同時也是向消費者傳達品牌精神的重要工具。好的品牌故事是消費者和品牌之間的「情感」切入點,賦予品牌精神內涵和靈魂,使消費者受到感染或衝擊,全力激發消費者的潛在購買意識,並使消費者願意「從一而終」。
一個好的品牌故事要經歷8個階段:
1.目標受眾。
2.創立平衡的初始狀態。
3.出現激勵事件與失衡狀態。
4.渴望的、未被滿足的需求。
5.第一個行動(策略選擇)。
6.第一個反饋(悖反期望)。
7.危機下的抉擇。
8.高潮反饋。
《印度合伙人》的品牌故事完全符合以上8個階段。主人公生活在思想守舊的印度農村的修理工,家境貧寒,只有初中文憑但心靈手巧。他為愛妻的健康著想而嘗試製作衛生巾,卻被家人和村民視為「瘋子」,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大城市尋找機會。他忍辱負重,無懼社會的異樣眼光與流言蜚語,堅持要做出合格、優質的衛生巾。最終,他的發明給印度婦女的生活帶來巨大變革。
「真正的好故事,遠比廣告更容易傳播,且無需付費」
2、精準的細分市場
很多人創業都喜歡追求「大市場」,但實際上大的市場早已被「大品牌」佔領。「小而美」或許是創業的最佳選擇,在印度和中國這樣的「超級人口大國」,品牌只要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即可吃上一輩子。
何況,電影中「衛生巾」的市場雖然細分,但是市場遠未被滿足(電影中數據:印度5億女人,只有12%用上衛生巾),且衛生巾是每個女性每個月都會使用的「消耗品」,是個十分「高頻」的消費!
「 選擇一個細分且需求未被滿足的市場,產品會快速的佔據消費者心智,最終成為品類第一」
3、短平快的小成本試錯
大多數人創業者在創業初期都會犯同樣的錯誤,那就是註冊公司、重金租下門店、購買設備、招兵買馬,重金全部花在了「創業初期」,而這個初期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產品是否能滿足目標人群需求」?
所以,我們常會看到一個剛開業不久的飯店轉讓,一個剛開業不久的蛋糕店資金鍊斷裂,一個還沒開業就沒錢的創業公司等等......
再看一下《印度合伙人》主人公是怎麼做的,和朋友要來的棉花、和修鞋匠要來的膠水、自己在河邊製作衛生巾,特殊材料給廠家打電話要試用品,面對價格高昂的流水線機器選擇按不同功能模塊自己製作。用極低的創業成本去測試!
「小成本快速試錯,別讓你的錢花在沒用的地方上」
4、讓對的人做對的事
不知道大家經歷的公司裡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事,比如讓營銷人去發傳單、讓財務做活動、讓銷售寫營銷計劃、讓行政做用戶體驗........這些都是非常浪費時間且沒有成效的事情。
電影中男主人公也走過類似的彎路,「衛生巾」的使用者是女性,但前期男主人公一直在自己推銷自己的衛生巾產品,在印度封建的社會背景下沒有取得一個客戶。直到後來女主人公去推銷,才真正的打開了市場,並且後來成立了一批又一批的女性銷售團隊!
「讓對的人做對的事,能夠更高效的節省沒必要的時間和成本」
5、裂變營銷思維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思維了,個人認為裂變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複利式裂變模式,比如你幫一個學校招生,學校會給你和你招來的學生分別獎勵。第二種是眾籌式裂變,比如拼多多,一堆人幫你砍價。第三種是分享式裂變,比如你的產品或服務或情感上滿足了消費者,消費者找到了認同感或參與感而產生的自髮式分享。
而電影中主人公做的衛生巾針對消費者用的是複利式和分享式。每個村裡的消費者都可以成為自己的銷售員,售賣並得到利益,也就是說購買者如果想賺錢也可以成為售賣者(類似安利)。同時主人公去每個村莊免費推廣自己的技術,給她們提供就業崗位。便宜的價格+合格的品質+就業機會,又觸發了媒體的免費宣傳,形成真正的幾何式裂變。
電影主人公完成了營銷中的「AISAS漏鬥模型」從需求倒三角到裂變正三角,完美的呈現了消費者從接觸產品到喜歡、購買、反覆買、分享的過程。
「創業初期給你的品牌賦予裂變思維,比砸廣告有用的多」
6、運營的槓桿思維
槓桿思維極為重要,在創業時,我們常常會遇到非常多的問題,比如我們做了一個零食電商,需要零食品牌入駐。於是我們花費特別大的經歷去尋找和說服零食品牌加入,最終可能收效甚微。但如果我們用槓桿思維來考慮這個事情,會找到這個事情的「支點」,把90%的經歷用於挖掘「零食大品牌」身上,當零食大品牌加入後,後續的小品牌就會好談的多,甚至會自己找上門來。而「零食大品牌」就是這件事的「支點」。
電影中的男主前期的創業真可以拿「苦B」來形容了,不過後期機緣巧合認識的女主,女主對於男主來說就是「槓桿」,把女主加入自己的團隊才有了後續的巨大轉機。無論是幫男主參加了創業大賽,還是後期幫男主推銷產品,整個創業後期,都是因為有了女主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7、可怕的「沉沒成本」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
●下雨天的晚上叫滴滴回家,提示預計排隊20分鐘,結果等了半小時還沒叫到,正想放棄去坐地鐵,但轉念一想:
既然已經等了半小時,放棄豈不是可惜了,結果又等了半小時還是沒叫到。
●入職一家公司,工作三個月即將轉正,但心裡總是隱約感覺工作內容和自己預期不是很符合,轉念一想:
既然已經工作三個月而且馬上轉正,放棄豈不是可惜了,於是選擇了繼續工作,結果做了一年不適合自己的工作。
●考研學習到最後,第二天就要考試了,這時候有個老師開了個考研衝刺班,就半天時間,花費500元,你報不報?前面花費了那麼多的精力財力,不差這500了吧?
這種現象可以用一個詞來解釋,就是——「沉沒成本」。
電影中男主人公後期貸款創業,債主找上門來要求還款。男主那時候正愁沒路費去參加創業大賽,於是說了句:「你先借我500」,債主為了要回借款,又借了男主500......
「沉沒成本在營銷中經常用到,比如在拼多多上,你想免費得到一個產品,就需要不斷的邀請別人幫忙砍價,後期砍的價會越來越少,但因為你已經付出了很多,很難放棄」
8、具備「換軌思維」
思維永遠比知識儲備重要,因為知識是死的,思維是活的。
生活永遠是在改變的,面對生活我們顯然不能用刻板木納的思維接招。就像我們目標是從A到B。路是你的平臺,交通工具是你的資源,導航系統是你的思維。飛機不行就開車,開車不行就地鐵,地鐵不行就共享單車,不斷整合,不斷變通,不斷換軌,才能到達目的地。
就像電影中的男主角,棉花不能用就對原材料公司進行電話詐騙,買不起加工設備索性就自己動手做簡易版,交不起學費乾脆就去教授家做保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把換軌思維運用至極!
「如果創業必然少不了彎路,那麼不如多換幾個角度測試彎路」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真心推薦去看看,如果你是一個正在迷茫期的創業者,更不能錯過。無論是「創業」還是「營銷」,大量的靈感其實來源於「生活」,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心,你會發現非常多有意思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