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初期,朝鮮軍隊節節勝利:6月28日奪取漢城;7月20日佔領大田;7月24日佔領木浦;7月31日則佔領了晉州。韓國國防軍和美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此時美軍第25師收到死守南方防線的命令,不得再後退。朝鮮人民軍已佔領朝鮮半島90%的土地,92%的人口。朝鮮軍隊已經把南韓軍隊跟聯合國軍逼到了釜山區域,朝鮮就差最後一步就可以解放朝鮮半島了。
1950年9月15日,美國第10軍成功登陸仁川。在多國部隊南北夾擊之下,釜山周圍的朝鮮人民軍主力遭到殲滅性打擊。9月末,多國部隊攻佔漢城,韓戰已經結束在望了。10月初,多國部隊越過38線,進入朝鮮,意圖在1950年底重新統一朝韓。多國部隊以貫穿朝鮮北部的太白山脈為分界線,沿西海岸進攻的為美國第8軍團,東海岸則為韓國第1軍與美國第10軍。10月19日,隸屬美國第8軍團的韓國陸軍第1步兵師率先攻入平壤。20日,平壤被多國部隊佔領。朝鮮人民軍至此基本被消滅殆盡。隨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向著鴨綠江的方向洶洶而來。
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反動派勢力盤踞臺灣,韓戰爆發後,美軍第七艦隊順勢進駐臺灣海峽,有了美軍的介入,解放臺灣難度增大,朝鮮面臨滅國風險,新中國必須做出抉擇。
當時「聯合國軍」北進速度很快,幾乎已經到達鴨綠江邊,志願軍入朝作戰發揮的空間很小, 美國空軍晝夜不停的飛行對志願軍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想要幫助北朝鮮取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當時有很多人並不同意參戰。
但是毛主席力排眾議,決定出兵援朝。當時做出這個決定需要很大的勇氣,在我軍參戰後,美帝的核威脅幾乎沒有停止過,如果兵敗朝鮮,新中國將要面臨更大的危局。
華東軍區的第九兵團急速北上上海解放後,第9兵團集結在上海地區,主要負責上海地區的警備工作,司令員為宋時輪。第9兵團當時下轄第20、第27、第30、第33軍四個軍,不久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調整部隊編組,第9兵團下轄第20、第23、第26、第27軍,轉為華東地區以及策劃攻臺的戰略預備隊。
當中央決定抗美援朝後,命令位於華東軍區的第九兵團,立即暫停攻打臺灣的準備任務,即刻入朝參戰。
隨後,毛澤東親自又急電宋時輪立即來京。見到宋時輪後,毛澤東單刀直入地說:
「時輪同志,為什麼勞師遠徵,把你的兵團自華東地區調入朝鮮,而不是就近調動部隊。這一點不用多說你也是清楚的,軍委要用指揮員之強,要用部隊的之長。解放戰爭你的部隊是善打阻擊、勇戰惡敵的部隊。現在用你的兵團目的在於此。長津湖地區位於西線志願軍側後,要在這裡劃上一條線,絕不能讓「聯合國軍」跨過這條線。戰役要立足於你的兵團獨立作戰,不要寄希望於增援。德懷同志也沒有兵力支援東線。戰役部署和指揮由你全權負責,我們不遙制。」
宋將軍脾氣大、性子倔是有名的,他和許世友在三野當中都是個性將軍,性格暴烈剛直。不過宋時輪的指揮能力和戰功戰績,也是得到過驗證的。全軍之中指揮阻擊戰能力最強的將領,就是宋時輪。解放戰爭時期,在國軍和解放軍雙方陣營都有很高的評價:徐東阻擊戰如果不是宋時輪指揮三個縱隊擋住了邱清泉和李彌兵團,後果不堪設想。
宋時輪帶兵向來都是紀律嚴明,執法如山,因此有「排炮不動,必是十縱」的說法。面對美軍優越的裝備,宋時輪的部隊必能做到不動如山。人盡其才,毛澤東的用人之道可見一斑。
第9兵團長期駐紮在江南,戰士們隨身的裝備中根本就沒有用於寒帶地區的衣服裝備,第九兵團將在東北整訓、換裝,然後擇機入朝。10月27日,志願軍入朝作戰的第一次戰役已經打響。
此時第九兵團需要急速入朝,原先後勤部準備的禦寒物資雖已陸續送達,可是還有很大一部分缺口,雖然中央一再要求第一時間保障入朝補單物資,可是軍情緊急,不得已還是踏上了開往朝鮮的火車,火車站的後勤人員,忍不住自發把身上的外套、手套、帽子等禦寒衣物扔向火車上的戰友。
宋時輪司令員兼政委、副司令員陶勇率領部隊,克服難以想像的種種困難,秘密進入朝鮮東部作戰。
宋時輪根據戰場變化跟九兵團情況做一個極為大膽的決定——推遲進攻。於是,宋時輪急電位於志司的彭德懷,要求立即推遲進攻,並陳述了原因——第九兵團過於疲憊,還未準備好。
彭德懷認真聽取了第九兵團的建議,竟出人意料地接受了宋時輪的意見。
雖說美軍每天出動上千架飛機轟炸、偵察,但9兵團十多萬大軍,仍以連續18天,日行軍30公裡的速度,神秘地進入了朝鮮東線高原。
此時的朝鮮又遭到50年一遇的寒冬,而9兵團由於入朝時間緊迫,沒有來得及配發生活物資,在零下四十多度的情況下,還穿著南方的薄棉衣和塑膠鞋,部隊每天因凍傷而造成的非戰鬥減員不下百人。面臨殘酷現狀,他們勇往直前。
東線的志願軍第9兵團,以長津湖為中心,在高寒條件極其惡劣的環境下,與強敵展開了一場艱苦的生死拼殺。
九兵團27軍,20軍分段將美軍王牌第一師圍住之後,美軍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制空權優勢和坦卡裝甲的碾壓優勢,強衝突圍。
戰爭進入這一階段,就變成我軍輕步兵佔據陣地圍困,美軍用重裝甲突圍的消耗戰。在美軍多場陣地突圍中,都遭遇了我軍頑強的阻擊,我軍誕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陸戰1師於29日晚上曾向小高嶺處發起突圍攻擊。172團3連以一個連的兵力,打退陸戰1師8次進攻。
11月30日,27軍集中2個師的兵力和全軍炮兵,攻擊新興裡的美7師31團,當時27軍在兵力上,形成7倍與敵人的優勢,炮火也略佔優勢,部隊利用夜間發起進攻,突破外層防禦後,直插敵團指揮所和炮兵陣地,使該敵團發生混亂,團長麥克勞恩上校失蹤。
12月1日天亮後,殘敵在飛機、坦克掩護下突圍,第27軍又在途中設伏,基本殲滅了突圍之敵,並且俘虜了美軍三百餘人,繳獲了美第31團的團旗。(該團旗至今陳列在北京軍事博物館)美軍在長津湖被殲一個團之後,驚恐萬狀,其他被圍的美軍,從12月1日起拼命向南突圍,敵人在大量飛機火力掩護和空投物資支援下,以集群坦克為先導,沿著逶迤的山間公路在白天節節向南突圍。
當時完全阻止美軍突圍困難很大,因為剛開始投入作戰的第20軍和27軍,經過連續血戰,大部分彈藥消耗殆盡,更嚴重的是,糧食供應不上,部隊禦寒的裝備不足。作為預備隊的第26軍在途中遭到美軍猛烈的空襲,裝備又差,有的整連全部凍傷凍死!所以只好集中能作戰的部隊,在美軍突圍的唯一的一條長津湖邊上的山間公路上進行頑強阻擊,使美軍每天只能前進5到6公裡。
在阻擊戰中,志願軍也湧現出許多英雄事跡,58師172團3連連長楊根思29日早7時,帶領三十幾名戰士登上了小高嶺,可是腳下的土石凍得似堅硬的鋼板,根本無法修築掩體戰壕。只能在敵人飛機投下汽油燃燒彈後,楊根思帶領戰士們趁機修築工事,而爆炸產生的彈坑,正好可以當做戰壕使用阻擊敵人。
敵人第一次衝鋒開始了,密集的炮彈像雨點般地落在小高嶺上,沉重的爆炸聲,尖利的彈片呼嘯聲響成一片,在重炮飛機的掩護下,美軍一個跟一個地往上爬,企圖接近小高嶺陣地。楊根思沉著冷靜,一直等到敵軍接近到三十多米距離時,他高喊一聲:「打——!」輕重機槍、衝鋒鎗一齊開火,成群的手榴彈像麻雀一樣飛向敵群,敵人紛紛倒下,留下一片死屍逃了回去。
敵師長史密斯,發瘋地催促部隊,儘快拿下小高嶺,敵人動用了飛機、坦克、重炮,接連又發動了7次進攻,都被楊根思他們打了下去。
硝煙瀰漫的陣地上狼煙四起,烈火還在不停地燃燒著,防禦工事早已被炸成了平地。在楊根思的帶領下已經打退了敵人8次瘋狂進攻,陣地上只剩下楊根思和重機槍排長陳德勝!他命令陳德勝迅速撤退,但陳德勝拒絕執行,楊根思很冷靜地說:「要保護好重武器,留著它可以多殺敵人,給戰友報仇。」陳德勝這才帶著機槍撤了下去。
面對敵人即將發起的第9次進攻,滿臉血跡的楊根思,默默收攏了陣地上所剩的全部武器,一包炸藥、三顆手榴彈、一支駁殼槍,隨後他整理了一下,破碎不堪的軍裝,拍了拍帽子上的灰土。
山下的敵人,又集結了起來,向楊根思陣地衝來,敵人見只有他一人,紛紛向他圍了過來,企圖活捉楊根思。楊根思將三顆手榴彈投向敵群,又用駁殼槍射擊敵人,當他打出最後一顆子彈時,四十多個敵人向他圍近。在這危急時刻,楊根思抱起炸藥包,拉燃導火索衝進敵群,隨著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楊根思和他身邊的美軍一起消失在了硝煙中.
當美陸戰第1師好不容易撤到古土裡的時候,宋時輪已三派58師172團2營炸掉唯一通向海岸上的隘口——水門橋,但是幾次都被美軍以現代化手段修復。就在美軍即將通過水門橋時,史密斯怕中圈套,派出偵察兵四處搜索,發現一個連的志願軍保持戰鬥姿勢已全部凍僵在陣地上。
美軍在每天出動幾百架次飛機和海軍的掩護下,經過半個多月的突圍,12月12日,被圍的美陸戰1師及7師一部僥倖地衝出包圍和美3師會合,隨後東線美10軍全部撤入鹹興興南港,在海軍艦炮和航空兵火力形成的環形火網的掩護下,全部從海上逃往南朝鮮。
在長津湖之戰中,宋時輪立下了奇功。但對於這場勝利,宋時輪卻不願太多提及。長津湖戰役,粉碎了美軍速勝韓戰的圖謀,讓他們尊重中國軍人的實力,為最終停戰協議的籤署,奠定基礎。
長津湖戰役的勝利,讓美軍在朝鮮戰場再也不敢和我軍打硬仗,打持久戰!抗美援朝的勝利,讓美軍越戰不敢越過十七度線,七十年不敢向我們開戰!明白長津湖戰役我們是怎麼贏的,就能笑看老美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