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演變過程中,許多歷史已經成為常識,被人們公認和銘記,但是,隨著後人對歷史的不斷探索,在許多常識性知識的背後也有著截然不同的另一面,就像堯舜禹因為禪讓而名垂青史,可如今看來,禪讓的背後卻是一種不得已;就像我們已經習慣了項羽焚毀阿芳宮,可現在卻被證實並非項羽所為。當然,還有我們早已習慣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如今看來,也是另外一番模樣
在大家的印象裡,秦始皇經過十餘年的徵戰,在吞併齊國之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君主專制國家,從而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因此,秦始皇也就成為封建王朝的創始人和第一個統一天下的人,連《阿房宮賦》中也不乏「六王畢,四海一」的記載。但事實上,當時秦始皇還真沒有統一全國,他兼併諸侯、吞併六國不容否認,但還有一個國家沒有征服,那就是早已走向沒落的衛國。
衛國的歷史追溯起來也十分久遠,衛國的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他是周文王的第九子。武王去世時,傳位於成王,鑑於成王年幼,就由周公旦攝政,久而久之,周公旦的聲望越來越高,這引起文王第三子管叔和第五子蔡叔的妒忌。他們先是散布謠言說周公旦企圖謀朝篡位,連成王和姜子牙等人也都開始半信半疑,無奈,周公旦只要向他們闡述自己無意皇位的初衷,費盡周折,才算把這件事給平息
然而管叔和蔡叔並不肯就此罷休,他們直接聯合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周公旦也迅速組織軍隊進行平亂。在平叛的過程中,衛國的開國皇帝康叔始終站在周公旦的一邊,為周公旦提供一切支持。後來叛亂被平息,論功行賞,周公旦就把朝歌地區以及殷商遺民眾的騎個部族分封給了康叔,康叔建立了衛國,成為當時的十二大諸侯國之一。
可在康叔之後,衛國就走向沉淪,先後三次被滅: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660年。衛國國君衛懿公被狄族人所殺,衛國滅亡。好在齊桓公拉了衛國一把,讓衛國得以復國;
第二次滅亡是在公元前254年。魏國在攻打秦國陶郡時順勢把親秦的衛國給滅了,可沒想到,秦昭王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又幫衛國復了國。自此之後,衛國實質上已經成為秦國的附屬國了,但衛國還是個獨立政權
第三次發生在公元前209年。衛國在經歷了各種動蕩之後,已經僅存濮陽這一個彈丸之地,公元前241年,秦國又奪去了濮陽,衛國國王角被迫遷往野王縣,雖然名存實亡,但畢竟還算不上滅亡。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將國君角廢為庶人,衛國才算徹底滅亡
看完三次滅亡的過程,相信大家都有一個疑問:秦始皇雄心勃勃,連山東六國都可以吞併,為何沒有滅掉勢單力薄的衛國呢?
有些人認為,從秦昭王時期開始,衛國就成為秦國的附屬國,對秦國構不成任何威脅,因此,秦國才手下留情。可大家想過嗎?秦始皇是要做天下唯一的「皇帝」,衛國雖然實質上和郡縣沒有什麼差別,但衛國畢竟也有自己的皇帝,秦始皇明知道有這種情況存在,為何還不一舉拿下衛國呢?
一方面,可能就是秦昭王的原因,那是秦王的祖宗,他一手扶持起來的國家,還沒有一點野心和威脅,因此,嬴政不願將其毀去;
另外一點,嬴政十分崇拜商鞅,而商鞅也是衛國人,因此,嬴政就網開一面;
當然,野史中還有最離譜的一個版本,因為很多人相信嬴政的親生父親是呂不韋,而呂不韋是衛國人,嬴政這才格外開恩;
不管怎麼說,秦始皇時期雖然四海歸一,但是,衛國卻一直存活在始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直到秦二世胡亥時,隨著衛國國君被貶為庶民,衛國這才滅亡。因此,有些史書中認為胡亥一生就幹了兩件事:一件是肆意殺害兄弟姐妹,一件就是統一全國!嚴格來說,胡亥還真是統一天下的人,只不過,當時的衛國太過渺小、不堪一擊,因此,被人忽略了而已